付 進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
受助后大學生的感恩和虧欠感及其影響因素
——基于高校資助背景的研究
付進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南寧530001)
摘要:本研究通過情境短文的方式探討大學生接受資助后的情緒和行為意向,即感恩和虧欠感及其影響因素,結果發現,受助后,大學生的感恩情緒占主導;無私的資助意圖和價值是引發感恩的重要因素;虧欠感與資助代價有關;且感恩引發回報資助者和普遍意義的利他行為意向,而虧欠感與回饋和利他的行為意向均無顯著相關,本研究結果為高校大學生的感恩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感恩;虧欠感;影響因素;高校資助;感恩教育
一、引言
近年來,貧困大學生群體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幫助這個群體順利完成學業成為高校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逐步完善的“獎、貸、助、補、減”的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多元資助體系較好地解決了貧困大學生最迫切、最基礎的問題,對他們順利完成學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貧困大學生接受資助后出現了一些諸如指責資助者的功利動機、對資助者的不尊重等現象引發了社會對大學生缺乏感恩之心以及高校感恩教育不到位的諸多批評[1,2]。然而想要切實地提升高校感恩教育、特別是貧困受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的實效性,則需要立足于個體的感恩心理的發生發展規律。
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感恩被心理學家們定義為人們接受了某種有價值的禮物或恩惠時產生的即時情緒體驗[3]。感恩被證實有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主觀幸福感、親密關系和親社會行為等[4],因而受到積極心理學家的廣泛關注。然而,有研究也指出,即使個體承認接受幫助給自己帶來期望的結果,他們并不一定會感恩[5,6],也可能產生虧欠感。虧欠感是指當個體由于得到別人的幫助而獲益后,產生的有責任和義務去償還對方的一種情緒狀態。過去學者們將感恩和虧欠感看作是同義詞,但最近研究發現二者存在區別。虧欠感會抑制個體的感恩以及今后的回報行為,而感恩超越于一報還一報的心理,也表現出對他人慷慨和助人意愿[7,8]。
在影響因素上,過去的研究顯示幫助者的意圖(動機)、代價以及幫助價值是影響到感恩的重要因素[9]。其中意圖是區分感恩和虧欠感的一個重要指標,當幫助是出于善心和無私的意圖時,受助者會更加感恩,反之,則產生虧欠感。類似的,虧欠感也與幫助價值、代價、對幫助者行為的歸因以及與他人的比較等因素有關。這些研究結果提供感恩和虧欠感的影響因素的基本思路,然而,絕大多數的結論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得出的,這些影響是否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具有同樣的效應仍有待檢驗。為此,本研究以高校大學生資助為背景,采用情境短文方法探討資助意圖、價值、代價等因素對大學生的感恩/虧欠感的影響,為高校實施大學生、尤其是受資助的貧困生的感恩教育提供可供參考的實證依據。
二、研究方法與結果
(一)研究一:受助后大學生的感恩和虧欠感及其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
研究一的目的是探討接受資助之后大學生的感恩和虧欠感的情緒和行為意向以及二者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研究對象
廣西某高校參加心理健康教育的124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37人,女生83人,4人未填性別信息;平均年齡為18.87歲(SD=0.76);獲得學校資助51人,獲得社會/個人資助21人,學校和個人資助均獲得11人,未獲得資助的40人。
2.研究工具
(1)情境短文
研究一通過情境短文來模擬資助情境。具體內容如下:
大學臨近畢業,你經過謹慎考慮之后決定創業,但多方籌措仍差幾萬元的資金,這令你十分苦惱。一天你了解到有家企業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愿意提供5萬元的資助。為了確保資助款項確實用于創業,申請者需要上交一份相對完善的創業計劃。你經過一個月的努力終于完成了令自己滿意的創業計劃并上交。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你終于得到通知:你的創業計劃不錯,企業愿意提供創業資助。
(2)情緒詞匯判斷
采用積極/消極情緒量表(PANAS)的中國修訂版本[10]作為測量工具,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前以0-4點方式對自己的情緒狀態進行評價。在閱讀之后,要求學生再次評定PANAS,同時評定感恩、虧欠感的同義詞,如感激、感動、虧欠、負債等其他8個情緒形容詞。
(3)感恩/虧欠感的影響因素
情緒評定后,學生還被要求采用0-6點的方式對資助者意圖、資助代價、價值、是否是多人獲得資助(責任分散)等問題進行評定,例如“你覺得這個資助是出于什么目的”是用于調查學生對資助意圖的推斷。項目包含了資助者關心自己、資助者的自尊需要、資助者為了建立某種長遠的關系等;其中,資助者關心自己和資助者想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幫助歸為無私的意圖;其余的項目歸為功利的意圖[11]。
(4)感恩的行為意向
本研究還設置了“你在多大程度上傾向于采用以下的方式進行表達自己的謝意”這一問題來了解學生的感恩/虧欠的行為意向,項目包含具體行為意向(當面感謝、寫信感謝、送禮物),回饋行為意向(今后賺錢后償還資助者同等或更多的資助金額,在資助者有困難、需要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以及利他行為意向(今后有條件也提供創業資助,為遇到困難的其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了更詳細了解其他可能的行為意向,學生可以填寫項目中沒有列出的行為意向。
3.研究結果
(1)操縱檢驗
研究采用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變化作為情境短文操作有效性的指標,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閱讀情境短文后,學生的積極情緒顯著增加(M1=1.82,SD1=0.90;M2=3.13,SD2=0.59;F(1,118)=223.94,p<0.01,η2=0.66),消極情緒顯著減少(M1=1.18,SD1=0.92;M2=0.81,SD2=0.56;F(1,116)=22.97,p<0.01,η2=0.17),說明情境短文能影響學生的情緒,反映出操作的有效性。
(2)受助后的感恩/虧欠感
從情緒層面上看,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產生的感恩和虧欠感存在顯著差異,F(1,120)=713.77,p<0.01,η2=0.86,感恩(M=3.42,SD=0.74)顯著高于虧欠感(M=0.81,SD=0.86),說明受助后大學生的主導情緒是感恩。
從行為意向層面上看,表1顯示出學生傾向采用的感謝方式,從得分高低排序依次是幫助有困難的人、在資助者有困難時提供幫助、今后有條件提供創業資助、當面感謝、寫信感謝、償還同等的資助金額、送禮物。從類型上看,學生的利他行為意向最高(M=5.31,SD=0.93),其次是回饋行為意向(M=4.74,SD=1.14),最后是具體行為意向(M=3.94,SD=1.17)。
表1受助后學生傾向采用的感謝方式
及其與感恩/虧欠感情緒的相關分析

MSD感恩虧欠感具體行為意向當面感謝4.751.560.29**0.00寫信感謝4.311.740.24**-0.01送禮物2.771.810.150.08回饋行為意向償還資助金額4.211.810.37**0.01在資助者有困難時提供幫助5.370.990.31**0.12慷慨行為意向提供創業資助5.271.040.33**-0.09幫助困難的人5.381.040.24**0.08
此外,對學生所列舉的其他感謝方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提到最多的是“努力創業、做出一番事業”(頻次15,占總頻次的22.1%),“傳遞愛心、回報社會”(頻次12,占總頻次的17.6%),而諸如提供股份、與資助者合作(頻次4,占總頻次的5.9%),幫資助者做事(頻次5,占總頻次的7.4%)等與互惠原則相關的以及諸如請資助者吃飯(頻次4)、打電話(頻次4)、節假日送祝福(頻次4)等具體感謝方式則占較小的比重。由此不難看出,學生感恩的行為意向是以諸如傳遞愛心、回報社會、幫助其他有困難的人等利他方式為主,其次才是諸如償還金額,幫助資助者做事等回贈方式,最后是具體方式。
最后,將感恩/虧欠感情緒與行為意向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除了送禮物之外,感恩與其他感謝方式均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而虧欠感與所有的感謝行為意向均不存在顯著相關。
(3)影響受助者感恩/虧欠感的因素
表2資助意圖、價值、代價等因素
與感恩/虧欠感的相關分析表

感恩虧欠感無私捐助動機自私捐助動機資助價值資助代價責任分散感恩1虧欠感0.101無私資助意圖0.38**-0.051功利資助意圖0.050.170.26**1資助價值0.33**0.040.21*0.071資助代價0.040.24**0.29**0.21*0.161責任分散-0.08-0.01-0.110.27**0.01-0.25**1企業應回報社會的信念0.15-0.090.19*0.160.090.050.28**
表2顯示出資助意圖、價值等影響因素與感恩/虧欠感的相關系數。無私的資助意圖、價值與感恩存在顯著正相關,代價與虧欠感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當資助者越是出于無私、真心提供資助,或者資助越是受助者需要的、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則受助者的感恩越強烈;資助者付出的代價越大,受助者的虧欠感越強烈。責任分散、功利的資助意圖以及企業應回報社會的信念對感恩、虧欠感無顯著相關。
4.小結
研究一通過情境短文調查學生在接受資助后的感恩/虧欠感的情緒和行為意向及其影響因素,得出如下結果:(1)受助后學生感恩顯著高于虧欠感;學生的行為意向以利他方式為主,且感恩情緒幾乎與所有感謝行為意向正相關,虧欠感與之則無顯著相關。(2)無私的資助意圖和價值與感恩存在顯著正相關,資助者付出的代價大小與虧欠感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的第一個結果與過去研究相一致,即受助后人們體驗到高水平的感恩[12]。且結果顯示大學生不僅會對資助者進行感謝,而且還會慷慨地對其他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進一步支持了感恩的“溢出”效應;這一結果也反映出我國文化的影響,因為在我國感恩不僅包含回報幫助者,也包含回饋社會。而虧欠感則沒有這種效應,這解釋了“為什么受助不一定引發感恩”:當資助引發的是虧欠感,受助者可能不會產生感謝的行為意向。
然而,研究一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由于短文描述的資助是無償提供的,自然能引發更高的感恩,換句話說,情境不能有效地引發大學生的虧欠感。其次,與西方文化的結論存在一定的差異,即資助意圖、特別是功利的資助意圖與虧欠感無關;再者,研究一體現的是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而非因果關系。根據過去所發現的資助意圖是感恩和虧欠感的重要預測變量,研究二將對資助意圖進行操作,以進一步檢驗資助意圖與受助者感恩/虧欠感的關系。
(二)研究二:受助后大學生的感恩和虧欠感及其影響因素的實驗研究
由于研究一結果顯示只有資助意圖和價值對感恩/虧欠感有影響,且利他和回饋行為意向是最主要的,因此研究二將結合這些因素,通過操作實驗變量的方式,一方面檢驗研究一的結果,另一方面獲得變量間因果關系的結論。
1.研究對象
被試是來自廣西某高校參加教育學公共課程的67名學生(男生14人,3人未報告性別信息,平均年齡為20.85歲,SD=1.41)。其中要求回報的資助條件37人,不要求回報的資助條件30人。
2.研究工具
(1)情境短文
研究二沿用研究一的情境短文,只是通過修改其中的語句來操作資助意圖。功利的資助意圖采用要求回報來進行操縱,其語句是“這個資助者并非無償提供幫助,受助者要以年利潤的5%作為回報直至連本帶息償還滿6萬元即可”;無私的資助意圖采用不要求回報來進行操縱,其語句為“這個資助者是無償提供,獲得資助后受助者不需要提供任何回報”。最后組成2種小短文,即不求回報條件,要求回報的條件。
(2)感恩和虧欠感的情緒判斷
由于研究一證明情境短文能夠引發大學生情緒的變化,研究二不再進行閱讀前后的情緒判斷。研究一中的感恩情緒僅包含了感激和感動兩個詞,為了擴展感恩的測量信度,研究二增加了兩個詞(銘感不忘、受恩惠)。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后以當時的感受對情緒詞進行0-4點判斷。
(3)影響因素的判斷
與研究一相似,要求學生對資助意圖、價值進行0-6點判斷。與研究一中區分的無私和功利的資助意圖兩個因子不同,研究二采用連續方式衡量資助意圖,因此資助意圖判斷要求學生對“你認為這個資助出于什么目的:0(無私的)-6(自私、功利的)”進行判斷,并作為操作檢驗內容。
(4)感恩和虧欠感的行為意向
題目“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回報你的資助者”測量被試的回饋意向;題項“如果有人也想創業,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提供創業咨詢幫助”和“如果你今后有條件,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資助有創業意向的人”測量被試的利他行為意向,要求被試以0(非常不愿意)-6(非常愿意)進行回答。
3.研究結果
(1)操縱檢驗
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要求回報條件下(M=2.70,SD=0.99)比不要求回報條件下(M=2.16,SD=1.07)的大學生推斷資助者意圖為更加自私和功利的,t(65)=-2.12,p<0.05,d=0.53;說明資助意圖的操縱成功。
(2)資助意圖對感恩/虧欠感的影響
以感恩和虧欠感作為被試內變量,資助意圖的操縱條件作為被試間變量進行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情緒的主效應顯著,F(1,64)=66.72,p<0.01,η2=0.51,說明在受資助后大學生的感恩情緒顯著高于虧欠感(見表3)。資助意圖和情緒有臨界顯著的交互作用,F(1,64)=1.99,p=0.09,η2=0.05(見圖)。簡單效應檢驗顯示,無回報要求條件下大學生的感恩顯著高于要求回報條件下的大學生,F(1,65)=15.38,p<0.01;但二者在虧欠感上并無顯著差異,F(1,64)=0.28,p>0.05。
(3)感恩/虧欠感的情緒和行為意向的關系
相關分析表明(見表3),除了資助意圖外,資助價值與感恩正相關,說明資助價值越大,學生的感恩也越高。此外,感恩與回饋資助者的意愿顯著正相關,說明學生感恩越高,其回報資助者的意向越強烈,但感恩與利他行為意向無顯著正相關。虧欠感與資助價值、回饋意愿和利他意愿均無顯著相關。

表3 不同實驗條件下的大學生感恩和虧欠感的描述性統計表

圖 資助意圖與情緒的交互作用分析
4.小結
研究二主要通過操縱資助意圖來探討其對感恩/虧欠感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受助條件下,大學生的感恩顯著高于虧欠感,與研究一的結果一致。資助意圖的操縱只影響感恩,即在不要求回報條件下大學生的感恩顯著高于要求回報條件,然而,二者的虧欠感無顯著差異。此外,研究二還發現感恩情緒與回饋資助者的行為意向存在顯著的相關,但與為其他創業者提供幫助的利他行為則無顯著相關,這一結果與“感恩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結論不一致,虧欠感與回饋意愿和利他行為意向均無顯著相關。討論部分將結合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結果,分析可能的解釋及其對高校資助工作的啟示。
三、討論和研究啟示
本研究通過兩個情境短文研究探討資助過程中的感恩/虧欠感及其影響因素,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果:受助后大學生的感恩占主導,虧欠感也同時存在,這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相似[7,8],進一步支持虧欠感也是接受幫助后所產生的另一種情緒。
感恩情緒和行為意向的關系上,兩個研究的結果不一致:研究一顯示感恩情緒與利他、回饋的行為意向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而研究二則顯示感恩情緒僅與回報意向存在顯著相關,與利他意向無顯著相關;而虧欠感在兩個研究中均與行為意向無顯著相關。究其原因,研究一所列舉的行為意向更多是針對資助者發出的,利他的意向是向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人群泛化,幫助具有普遍意義;研究二的利他行為更多是針對與自己相似的創業者,諸如提供創業咨詢或未來有條件提供創業資助,幫助的是特定群體。從這個角度上看,感恩在研究一和研究二中與慷慨、利他的行為意向相關不一致主要是源于幫助群體的普遍性和特定性的差異。為此,今后的研究需要同時呈現普遍意義的和特定意義的利他行為意向,從而更確切區分感恩的效應。
在影響因素上,資助意圖和價值與學生的感恩顯著相關,特別是資助意圖,無論是在模糊情境下(研究一)還是在操縱確定的條件下(研究二),無私的意圖能夠引發學生的感恩情緒;此外,資助價值也是感恩的影響因素,這與過去的研究結果相一致[9]。然而,自私功利的資助意圖與虧欠感無顯著相關(研究一),即使在研究二中,有回報要求的資助條件也不能引發學生更高的虧欠感,意圖的效應再次支持感恩和虧欠感是有差異的兩種情緒,同時反映出中國文化的特點:功利意圖并不能引發虧欠感。
從行為意向上看,虧欠感在兩個研究中均與回饋、利他行為意向無顯著相關,這與過去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根據定義,虧欠感是一種有責任和有義務回報幫助者的情緒,因而應該會與回饋行為意向存在顯著相關。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方面與情境短文可能沒有引發虧欠感有關,特別是研究二的償還6萬元,大學生將其視為一種交易,即認為今后償還6萬元就是回報資助者,從而有較低的虧欠感。另一方面則與我國鼓勵虧欠的文化特點有關。為此,今后的研究需要更細致地分析中國人的虧欠感結構及其引發條件。
本研究結果對高校的感恩教育有直接的啟示。首先,從認識上有助于糾正受助大學生知恩不圖報的偏見。本研究顯示受助后大學生的感恩情緒占主導,為此不能因為個別人的不良行為而否定受助貧困生群體。其次,高校在資助過程中應該注意避免引發大學生的虧欠感,因為虧欠感至多只能帶來一報還一報的低水平回報行為,而無法產生如感恩的“回報社會”“幫助有困難的人”等“溢出”效應[13]。再次,研究發現資助意圖和價值是影響感恩的重要因素,為此,高校可將資助工作和感恩教育并行,諸如強調資助者的無私資助意圖、為有切實需要的貧困生提供資助等來提升他們的感恩,當然,如能結合其他的感恩教育的形式可能會起到更佳的效果。
總之,本研究探討資助情境下大學生的感恩/虧欠感及其影響因素,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果,這也彌補了我國當前感恩發生機制實證研究的不足。如上所述,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為此,今后的研究需要細化普遍和特定的利他傾向,以及通過更有效的方式引發虧欠感來細致探討感恩/虧欠感的引發條件及其后效。我們相信在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共同努力下,感恩心理的發生發展機制會得到更深的挖掘,進而也會對高校的感恩教育、特別是受助大學生的感恩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責任編輯:黃孫慶)
參考文獻:
[1]馬俊.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原因及對策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S2):236-238.
[2]黃治東. 加強受助大學生感恩教育芻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1):44-46.
[3]EMMONS R A,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2):377-389.
[4]黎玉蘭,宋鳳寧,方艷嬌. 感恩:積極心理研究的新領域[J]. 社會心理科學,2008(2):12-16.
[5]BROLL L,GROSS A E,PILIAVIN I. Effects of offered and requested help on help seeking and reactions to being helped[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74,4(3):244-258.
[6]GROSS A E,WALLSTON B S,PILIAVIN I M. Reactance,Attribution,equity,and the help recipient[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79,9(4):297-313.
[7]WATKINS P,SCHEER J,OVNICEK M,et al. The debt of gratitude:Dissociating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J]. Cognition & Emotion, 2006,20(2):217-241.
[8]TSANG J A. The effects of helper intention on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J].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06,30(3):199-205.
[9]MCCULLOUGH M E,EMMONS R A,TSANG J 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1):112-127.
[10]邱林,鄭雪,王雁飛. 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量表(PANAS)的修訂[J]. 應用心理學,2008(3):249-254.
[11]HU Y,GAN Y,LIU Y. How Chinese people infer helpers' ambiguous intentions:Helper effor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47(5):393-404.
[12]WOOD A M,MALTBY J,STEWART N,et al. Conceptualizing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as a unitary personality trait[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3):621-632.
[13]MCCULLOUGH M E,KIMELDORF M B,COHEN A D. An Adaptation for Altruism:The Social Causes,Social Effects,and Social Evolution of Gratitude[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7(4):281-285.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A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Aiding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Based on Aiding Imporerished Collgege Students
FU Jin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ubsidy system in higher education,gratitud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receive financial aid from government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attracts public extensive atten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titude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first step is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titude and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 Toward this end,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 which was another emotional response after help receipt. With the scenario methodology in two studies,our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college students’ dominant emotion was gratitude rather than indebtedness when they received financial aid;Benefactors’ benevolent intention and the value of help were the predictors of gratitude,while the cost of benefactors was related to indebtedness;grateful emotion leaded to college students’ requital intention to benefactors and willingness being generous to others,while indebtedness related to neither requital intention nor altruistic intention. Finally,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gratitude education was discussed.
Key Words:Gratitude;Indebtedness;Influencing Factors;Aiding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Gratitude Education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廳2016年度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立項項目“大學生的感恩心理及其對親社會行為的作用機制研究”;廣西師范學院2013年學生資助工作研究課題“受助一定會帶來感恩嗎?——高校貧困受助學生感恩教育思維錯位的心理學探源”(2013XJZZ14)。
收稿日期:2015-12-10修稿日期:2016-01-14
作者簡介:付進(1981-),男,湖北洪湖人,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2-0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