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任風,彭曉媛,陳卓豪
(1.廣西大學 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民族大學 國際交流處,廣西 南寧 530006)
?
在數字媒體技術課程教學中調適貧困生就業心理和競爭力的實驗分析
林任風1,彭曉媛2,陳卓豪1
(1.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廣西南寧530004;2.廣西民族大學國際交流處,廣西南寧530006)
摘要:以教育技術專業的必修課“數字媒體技術”為平臺,進行為期一年的調試貧困生就業心理和競爭力的實驗,通過調整課程設計、增加實操環節、邀請企業專家講學、安排實習等措施,輔以就業理念和視野開拓教育、專業技術指導,在課程中引入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研究,促進貧困生就業工作。經過一年的干預實驗,結合問卷調查及訪談,通過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干預實驗對學生就業心理具有改善效果;第二,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對學生有重要影響;第三,干預措施有助于提高學生專業認同感。
關鍵詞:貧困生就業;數字媒體技術;就業心理;就業競爭力;教育技術
引言
近年來高等學校持續擴招,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因此,提高高等院校貧困生的就業競爭力已經成為高校貧困生幫扶工作中的重要一環。一些被普遍認為能夠培養在就業時較為受歡迎人才的交叉學科、前沿學科,也出現了學生簽約率及就業率偏低、貧困生就業難等問題。貧困生就業難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外界的原因,也有貧困生自身的原因。貧困生自身的原因主要體現在綜合素質較低、教育基礎薄弱、具有就業心理障礙,以及欠缺職業生涯規劃。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從所開設課程入手,針對貧困生就業難的問題展開一系列教學培訓計劃,并對該課程中教學培訓的效果進行研究,探索幫助解決貧困生就業難問題的方法。
一、研究現狀
關于貧困生就業難這一問題的成因,張寧等在研究高校貧困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時,提到個人綜合素質不高、知識面窄、心理抗壓能力差、就業競爭力缺乏是導致貧困生就業困難的重要原因[1]。
針對貧困生就業難這一問題,也有不少學者提出了相應對策。楊奇認為對策應包括高校與貧困生個人兩方面,而對于貧困生來說提高綜合素質是重要的解決途徑之一[2]。梁杰芳等指出,提升貧困生就業競爭力的路徑有兩條:第一,以就業為導向,將就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讓貧困生樹立正確就業觀念;第二,以提升就業競爭力為目標,將社會專業人士“請進來”與學生“走出去”相結合,增強貧困生就業競爭優勢[3]。張偉偉建議加強校企合作為貧困生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學校應積極尋求合適崗位和用人單位的理解,有重點地推薦優秀貧困生優先進入企業工作,開辟綠色通道,亦可聯系相關企業進行專場招聘會[4]。
關于解決貧困生就業難問題的重要性,喬心陽認為貧困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相對弱勢群體,如果不提高其整體身心素質,就談不上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5]。貧困大學生往往在就業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為培養一名大學生,整個社會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如果大學生不能順利實現就業,意味著社會投入資源的浪費。
目前對貧困生就業的相關研究,大體上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從國家社會與學校層面的貧困生經濟資助、政策導向出發,研究如何從外界向貧困生提供幫助與便利,二是從相關機構專門培訓、心理調適措施出發,提高貧困生本身的就業競爭力。當前高校對貧困生就業存在的問題在認識上與解決方法上都已有了較為明確的分析與解決方案,但對于貧困生就業能力具體提升過程的研究較為少見,具體結合專業課程通過干預措施來提供幫助、具有實驗性質的研究也相對欠缺。
二、實驗設計
1.研究思路
通過談話和問卷等形式了解貧困生的日常生活學習狀況,調查他們對于自身就業所感受到的困難、心理困惑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問題成因,據此調整修改教學方案。進而在數字媒體技術課程的教學中采取相應對策,安排解決問題的環節;同時邀請用人單位協助教學,安排貧困生參加有針對性的實踐性學習。最后再次進行調查,對實驗結果進行評估。
2.問卷調查
設計合理的調查問卷,并發放給本研究的調查對象進行填寫,收集數據進行分析。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總共進行兩次問卷調查。第一次問卷調查在開展干預前進行,主要了解貧困生在未被進行課程干預的情況下,與普通學生在心理、生活與學習、價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何種差異,記錄貧困生在參與評估干預前的種種狀態。第二次問卷調查在完成一系列的干預后進行,對參與過項目的學生發放問卷,獲取其受到課程干預后在心理、生活與學習、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數據,并與第一次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對比,以評價干預效果。
三、實驗過程
1.學生訪談
在2013年9月,秋季學期開學后,針對廣西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專業大三學生召開班會,并重點對幾位典型貧困生作單獨訪談。學生詳細說明自己對本專業的看法,并對專業課程的開設提出了期望和建議。通過訪談發現,無論是否貧困生,學生對未來的工作都主要有如下心理:
(1)沒有做好職業規劃,對未來工作并無打算,缺乏計劃性;
(2)對專業課程學習與未來工作的相關度存疑,懷疑專業學習對于未來職業的價值所在,缺乏學習熱情與專業認同感;
(3)不了解社會用人標準,對用人單位所看重的人才素質缺乏認識,對如何提升自我修養與個人素質無從下手。
2.編制調查問卷
通過前期文獻研究,了解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現狀;通過學生訪談,摸清受試對象就業心理,了解目前影響貧困生就業的問題所在。據此,編制初步調查問卷,并在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宋鳳寧、張姝玥兩位教授的指點下進行修改,完成最終的調查問卷。問卷分為4大板塊,共18題,從4個方面來評估調查學生的就業能力。問題全部采用“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likert五級評分體系,所設問題均能在研究的過程中通過教學干預來改變學生的評分,以體現出干預前后學生心理所產生的變化。各問題相互獨立,在實測中將打亂題目順序以避免學生在填寫問卷時揣測測試意圖,有意識地控制答案。
3.實施問卷調查
針對同樣的學生一共進行兩次問卷調查,分別是前測和后測,時間相隔約為一年。受試者為廣西大學教育技術專業2011級和2012級的學生。
(1)前測
2013年10月進行第一次問卷調查,受試者當時分別是教育技術專業大二、大三在讀的學生,共發放問卷60份,回收問卷52份。去除其中大部分題目未作答的問卷以及非貧困生填寫的問卷,有效問卷總計31份,得到符合課題需要的研究對象共計31人,其中大學三年級生23人,大學二年級生8人。
為結合課程設置與開展教學的實際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以進行實驗研究,將三年級生作為干預組,二年級生作為對照組。
(2)中期干預
自2013年10月起,在數字媒體技術的專業課程中對三年級生(2011級)進行干預,加入許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并進行項目管理、系統設計等內容的教學,同時,聘請校外IT企業與教育培訓行業的講師為學生講課共4次,安排學生旁聽就業宣講會2次,共計選派11人次學生外出到相關專業的單位見習。
作為對照組的二年級生(2012級)在不作硬性要求的情況下,有7人次旁聽了大三年級的就業競爭力教育相關課程。
在2014年的寒假和暑假期間,大三年級全年級進行了分散實習。
(3)后測
2014年10月,對兩個年級的受試進行了第二次問卷調查。后測所用調查問卷題目與前測完全一致,但調整了題目順序,且并未告知學生兩次所用的問卷相同,以便在不改變任何條件的情況下進行比較。后測問卷一共發放31份,回收29份,其中有效問卷29份。
四、調查問卷分析
調查問卷中的問題分為四個部分,共18題,分別為:對就業的了解(5題),就業信心(3題),個人素質和就業技能(7題),專業認同(3題)。每題都采用“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較符合-非常符合-完全符合”的五級評分體系:該項選擇“完全不符合”的記1分,選擇“不太符合”的記2分,選擇“比較符合”的記3分,選擇“非常符合”的記4分,選擇“完全符合”的記5分。在前測和后測兩次問卷調查中皆打亂了題目順序,即兩次調查時題目的順序各不相同,在統計時按照設計之初的順序進行整理,以便于分析閱讀。
1.具體分析
(1)對就業的了解
第一部分調查學生對就業的了解,一共5個小題,分別編號為A1到A5:
A1:我了解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評判標準
A2:我了解自己和用人單位的要求之間的差距
A3:我知道我這個專業對口的就業方向和領域有哪些
A4:我對自己所學專業領域、本行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很了解
A5:我已明確自己將來的就業方向(如已確定畢業后的工作單位、出國、讀研等)
首先統計參加測試的所有學生(包括干預組和對照組)就第一部分給出的得分,在前測時平均得分為3.128,后測時平均得分為3.454。說明所有受試在經過一年的學習后對于就業的了解有所增長。通過把前測和后測的數據進行對比,可知學生在一年內對于就業的了解有多少改變。將各小題后測所得的數值減去前測的數值,得到一個分數差值,統計如表1: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前后測分數差值(第一部分)
經過一年的實驗,干預組在A1到A5各題上的得分都有所增長,與對照組相比,漲幅較為明顯的是A2、A4和A5,即學生對于單位用人需求、本專業領域現狀及發展趨勢、自己的就業方向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說明專業課程的教學及用人單位的講座起到一定作用。對照組只有A3、A5兩題的得分有所增長,且分數增長值大于干預組,說明干預措施對于學生對“專業對口就業方向”和“明確自己的就業方向”這兩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微弱。究其原因,可能與干預的具體內容有關,在課程教學、講座以及專業實踐中為學生提供的本專業相關就業方向信息不足,強調不夠,未對學生造成影響。
對照組的題目A1在后測中的得分與前測相持平,A2、A4在后測中的得分低于前測,這種經過一年學習對于專業的認同度不升反降的情況較為異常。通過與學生交談,得出如下原因:第一,該組學生幾乎全部為調劑考生,入學之初本專業就并非他們的首選;第二,隨著資質閱歷的增加,學生的眼界開闊了,也擁有更多專業之外的選擇,使他們選擇就業方向時更加迷茫;第三,由于未來道路的不確定,具體研究某個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對自身能否滿足未來工作單位的要求充滿不確定感。對于這些學生,如不專門采取措施,為其進行專業教育,推薦就業實習崗位,他們有可能會持續搖擺不定,甚至對本專業產生更多的負面看法。
(2)就業信心
第二部分調查學生的就業信心,一共三個小題,編號分別為B1、B2、B3:
B1:畢業后,我能很快得到一份工作
B2:我相信通過大學期間的專業課學習,我能勝任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
B3:我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統計參加測試的全部學生就第二部分給出的分數的平均值,前測平均得分為3.07,后測平均得分為3.18,總體上來看數值上升,表明學生的就業信心大體成增長趨勢。統計兩個小組在前后測各小題中的分數差值如表2:

表2 干預組與對照組前后測分數差值(第二部分)
干預組的增值大于對照組,對照組的增值為負,說明干預措施產生了積極影響,學生整體就業信心增強。干預組在B1、B2、B3三題上的得分增長,但B1、B3漲幅較小,B2的漲幅明顯,整體上看干預組學生就業信心增強,但由于實踐經驗不足,對于自身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變化甚微。說明干預措施中雖有實踐環節,但對于學生來說機會相對較少,尤其缺少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對照組僅B2的得分增長,且漲幅略大于干預組,在這一項上干預實驗的影響沒有我們預期的大。究其原因,干預組在實驗開始前已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專業課學習,而對照組在實驗開始后才接觸專業課學習,故干預組在前測中B2得分高于對照組。在實驗進行的一年中,干預組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是逐漸深入的過程,而對照組則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故對照組漲幅更為明顯。對照組在B1、B3的得分不升反降,分數差值為負數,這是由于學生對于專業發展方向和用人單位需求認識不足,缺少實踐經驗。
(3)個人素質和就業技能
第三部分調查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就業技能,一共七個小題,編號分別為C1到C7:
C1:我的學習成績優良
C2:我為人處事正派、工作學習態度端正踏實
C3:我在班級、學生會或社團擔任了職務,鍛煉了領導能力與合作、溝通等人際關系能力
C4:我花了大量精力用于提高專業技能和自身綜合素質
C5:我準備或已經有針對性地考取未來就業所需的職業水平證書(計算機、英語等)
C6: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C7:我曾到用人單位見習并有所收獲
統計干預組及對照組的全部學生就第三部分給出的分數的平均值,前測的平均得分為3.6,后測的平均得分為3.82,總體得分上升,學生的個人素質有所提高,就業技能有所增長。計算兩個小組在前后測各小題中的分數差值,統計如表3:

表3 干預組與對照組前后測分數差值(第三部分)
干預組第三部分的平均增值為0.26,對照組的平均增值為0.11,干預組的表現優于對照組,干預措施產生了一定成效。
干預組在C5題第一次出現后測得分小于前測得分的現象,且對照組在該題上的得分下降得更為明顯。通過訪談得知,成因有兩個:一是預計在這一年內取得證書的學生并沒有取得證書,信心下降;二是學生了解到本專業并沒有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對照組C1、C2分數增長大于干預組,在實驗期間,對照組的學生在這兩個方面有了較大的成長。對照組C3的分數差值為負,是因為對照組成員有人卸任了原有職務。而干預組學生認識到擔任職務可以鍛煉領導能力與人際關系能力,更為積極主動地承擔這些職務。干預組C7分數差值遠高于對照組,表明干預實驗在推薦學生到用人單位實習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4)專業認同
第四部分調查學生的專業認同感,一共三個小題,編號分別為D1、D2、D3:
D1:如果重新自主選擇,我還會選擇本專業或教育類、IT類專業
D2:我對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發展前景有信心
D3:我經常關注IT與教育培訓行業的信息和動態
統計干預組及對照組的全部學生就第四部分給出的分數的平均值,前測的平均得分為2.84,后測的平均得分為2.86,總體得分有微弱的增長,從整體來看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僅略微提高。兩個小組在前后測各小題中的分數差值如表4:

表4 干預組與對照組前后測分數差值(第四部分)
干預組第四部分平均增值為0.27,對照組平均增值為-0.69,說明干預組對于專業的認同度有所提升,對照組對于專業的認同度大幅下降。相較于對照組,干預組更愿意主動選擇教育類、IT類為專業,經常關注該行業的信息和動態,并且對本專業的發展前景有信心。這說明專業課的講授、相關行業專業人員的培訓講座等系列干預措施成效顯著。
2.就業力組內組間方差分析
本次對照實驗研究發現:干預組的就業力得分有一定幅度提升,對照組的就業力得分大體保持不變;干預組在專業認同方面得分有所提升,對照組在專業認同方面得分大幅下降。
(1)就業力總分的組內組間方差分析
以實驗處理(干預組/對照組)作為組間變量,時間(干預前/干預后)作為組內變量,對就業力總分進行組內組間方差分析(描述性統計見表5),實驗控制的主效應不顯著,F(1,25)=0.234,p>0.05,時間的主效應也不顯著,F(1,25)=2.814,p>0.05,但交互作用項顯著,F(1,25)=4.223,p<0.05,因此在實驗控制的每兩個水平上進行了簡單效應分析,結果指出干預組在干預后的就業力分數顯著高于干預前的就業力分數,F=13.43,p<0.01;而對照組在時間前后則沒有顯著差異,F=0.05,p>0.05。

表5 以組內組間變量分組的就業力總分的描述性統計
(2)就業力四方面的組內組間方差分析
同樣以實驗處理和時間作為自變量對就業了解、就業信心和就業素質三個因子進行組內組間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主效應、交互作用項皆不顯著。對專業認同進行組內組間方差分析,發現實驗處理和時間主效應不顯著,交互作用項顯著(描述性統計數據見表6),F(1,26)=6.112,p<0.05,因此在實驗控制的每兩個水平上進行了簡單效應分析,結果發現,干預組的分數沒有顯著差異,F=2.11,p>0.05;對照組在時間前后上的差異邊緣顯著F=4.06,p=0.054,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對照組一段時間后的分數要比最開始的分數低。

表6 以組內組間變量分組的專業認同的描述性統計
五、小結
1.干預實驗對于學生的就業心理具有改善效果
通過數字媒體技術方面的、和就業緊密相關的教學與輔導,干預組的就業心理整體上比一年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就業競爭力得到提高,而對照組則大體保持原有水平。說明干預實驗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措施對于增強貧困生的就業信心及就業力有積極影響,值得改善與推廣。
2.專業課程的學習與實踐對學生有重要影響
學生的就業信心主要來自于自身能力素質的提高、對本專業的了解及信心。實驗表明,注重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提供豐富的本行業信息以及實踐機會,能有效提高學生就業信心。干預實驗采取了在專業課程中設置實操環節、增加信息量、邀請企業人員來校講學、送學生到單位實習等措施,對干預組學生的就業信心、就業素質產生了良好效果。但在實際過程中,提供的信息、機會不夠充足,以致在某些項目上沒有取得明顯效果,在以后的實驗中要改進。
3.干預措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本次研究還意外地發現,對照組就業心理狀況保持不變,但對本專業的認同感在不施加干預的情況下產生了大幅下降。一個可能的因素是,本次研究對象的教育技術專業學生幾乎全部為調劑考生,隨著資質閱歷的增加,學生面臨更多的選擇。如不進行專業教育、就業實習崗位推薦,學生有可能會對本專業產生更多的負面看法。而干預組的專業認同感有所提高,干預措施產生了效用,讓學生更快明確就業方向,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專業課學習。
(責任編輯:梁梅)
參考文獻:
[1]張寧,楊楠,黃海洋.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現狀及原因分析[J].科技視界,2015(19):28-181.
[2]楊奇.高校貧困生就業難問題研究[J].科技展望,2015(15):285-285.
[3]梁杰芳,李國建.提升高校貧困生就業競爭力的路徑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15(12):44-46.
[4]張偉偉.淺議高職院校貧困生就業援助策略[J].湘潮(下半月) ,2015(2):69-69.
[5]喬心陽.心理學視角下高校貧困生就業心理素質的有效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5(11):73-75.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and Mentation through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Module
LIN Ren-feng1,PENG Xiao-yuan2,CHEN Zhuo-hao1
(1.School of Education,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2.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 530006,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based on an experiment which last for one year,through a compulsory cours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major “Multimedia Technology” while integrated some parts of practice module. The experiment intended to improv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competitiveness and mentation,which containing revising course design,adding practical parts,inviting enterprise experts to deliver speeches,assigning practice,also with career vision expanding and employment concept teaching,in order to improve poverty-stricken students’ employment. After a year of experiment,then analyzed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 survey,we can generat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rimarily,this experiment had positive effects on students’ mentation;Secondly,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influenced students considerably;At last,the measures helped to enhance students’ major identities.
Key Words:poverty-stricken student;multimedia technology;employment mentation;employment compatitiveness; education technology
基金項目: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在數字媒體技術課程教學中調適貧困生就業心理和競爭力的探索”(2013ZZ035)。
收稿日期:2015-12-14修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簡介:林任風(1984-),男,重慶市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9719(2016)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