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全++許永華
摘要:當前高職學生整體就業心理呈積極健康的發展形勢,但是,由于受社會各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在就業認知和社會心理層面存在著各種就業心理壓力等問題。本文以海南省各高職學生為例,在對其就業心理問題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對其成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提出從家庭、高職院校和社會各個層面著手,創造適合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健康發展的環境和政策,強化教學質量,及時對出現就業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干預與疏導等措施,引導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研究
我國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開始進入中高速的新常態發展。在這種大的背景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高職院校的就業形勢更是如此。同時,高職學生又處于心理日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過渡期,其心理活動主觀性較強,波動性較大。“三期”疊加,高職學生在學習和求職的過程中將面臨更大、更多的心理壓力和挫折,因而也會帶來一系列嚴重的就業心理問題。
一、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內涵
1、就業心理。通常人們把在考慮就業問題、為獲得職業作準備以及在尋求職業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心理現象稱為就業心理①。從內容上來說,就業心理主要涵蓋了就業心理傾向、就業心理素質和就業心態三個方面的內容。就業心理的形成與個人的需要、人格、學習等心理密切相關,同時也受個人所處的學校的教育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整體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就其本質而言,它是有關就業的各種客觀現實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
2、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就是指高職學生在各種就業現實的基礎上,在其它心理現象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關于就業、求職及求職準備等問題的各種心理現象。
就業認知心理是指高職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及其周圍社會環境等的認識、了解和擇業中對事物的推理與判斷②。它主要包括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社會認知三方面內容。
就業心理情緒是指高學生在就業認知、感覺和經驗的基礎上,基于就業、求職等問題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和生理狀態,它是高職學生對就業、求職等問題在態度的主觀反映。一般來說,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心理情緒主要集中表現為認識層面的主觀體驗和和表達層面的行為外部行為。
就業社會心理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時期內,高職學生基于生活條件和社會就業環境的自發反映而形成的關于擇業、就業問題的整體心理狀態。它主要包括就業地域選擇、就業待遇傾向和各種就業價值取向等內容。就形成而言,高職學生的就業社會心理直接形成于各種現實生活要求和就業活動跡象對高職學生的刺激和高職學生的理解與感受,它是社會整體就業情緒、共識和價值取向的總和。
從上述三個層面來看,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就是高職學生所處的社會、家庭、學校環境和自身特點等客觀現實在其擇業過程中的主觀反映。它貫穿于高職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全程,影響著高職學生的學習、社會實踐和擇業、就業選擇等活動,對高職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況還直接影響著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素質、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隊伍的建設,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轉型期高職學生整體就業心理現狀
高職學生通過在校學習和社會實踐,不斷充實著自己的文化知識和人生閱歷。雖然高職學生的認知、價值觀、所處于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不盡相同,所形成的有關職業的認識,擇業、就業選擇等問題就業心理存在著不同的差相異,但在特定的社會和學校教育等下,當前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整體上呈積極、健康的發展態勢。
(一)就業認知心理整體趨于客觀化
1.自我認知偏差不大,主體呈現自我肯定心理態勢
從海南省各高職院校的調查數據上來看,認為大學生活中最大的收獲是綜合能力獲得提高的學生占66.02%,認為專業水平提高的學生占26.21%;認為自我的能力和水平總體能適應社會占70.87%,認為很需要加強的占20.39%;在同一崗位如果有人比自己強,78.64%的學生會向他學習;如果有人不如自己,77.67%的學生會更謙虛。上述數據表明,當前高職學生在自我認知方面雖然依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它們能夠將自我的能力、特長與社會接受性進行客觀比較,從而得出關于自我就業行為與就業心理的正確觀念。
2.擇業、就業多樣化,整體具有普遍的求穩意識
受嚴峻的就業形勢和我國傳統思想的影響,高職業學生在擇業就業時依然將職業的穩定性看得很重。36.89%的學生將理想就業單位定位于科研、高校和公務員等穩定性較高的單位上,選擇企業的占47.57%,選擇自謀職業的僅占 15.53%;在就業途徑上,希望國家分配的占16.5%,希望學校推薦的占54.37%,29.13%的學生愿意自主擇業。
3.勇于創業,具有一定的創業意識
但從調查數據上看,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敢于實踐,愿意自謀職業。在素質教育的穩步推進和自主創業政策的鼓勵下,一部分創業意識較強的學生,懷揣創業夢想,充分利用在校學習、實習、兼職等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自己身綜合素質,積極準備艱苦創業。
(二)就業心理情緒普遍樂觀自信
雖然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定位偏離了職業教育的定位,但高職學生在就業方面的整體仍呈普遍樂觀自信的狀態。
從調查數據上來看,對自己從事的工作66.95%的高職學生有信心,30.47%的學生信心不足,而只有2.58%的學生毫無信心;學生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能適應社會的占70.87%,認為不能適應社會占8.74%;工作中一旦遇到挫折,85.76%的學生選擇下決心克服,12.56 %的學生選擇找關系,1.68%的學生選擇完全回避。
面對就業后的工作,76.7%的學生持努力為社會做貢獻,也為自己掙大錢的態度;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沖突時,81.55%的學生選擇服從國家和社會;對于賺錢的態度,86.41%的學生要求以不損國家、他人利益為前提;對于社會上出現 的不正之風,61.17%的學生堅決抑制,28.16%的學生選擇不予理睬。
三、高職學生的就業認知心理問題
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給高職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長期以來,家長對孩子未來的職業、聲望和地位一直抱以熱切的期盼,社會對個別成功案例持續、過分的評價。當高職學生將自我能力、特長、興趣等就業要素與之對照時,往往會差生較大的認知差距。
1.自我否定的心理
在對海南各大高職院校學生的調查中,認為大學生活沒有大收獲的學生占7.77%;認為自我的能力和水平不能適應社會占8.74%,認為很需要加強的占20.39%;認為就業壓力大畢業就失業的高職學生占14.56%;45.39%的學生就業以后最擔心自己的專業水平。
這部分學生往往參加社會實踐較少,對就業形勢、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率等也不十分關注和了解,甚至對自己的未來不知所措。這就必然造成學生對所學專業、對自我、對社會認識不全面的局面。
2.“等”、“靠”、“要”的依賴心理
面對就業的壓力,一部分學生把就業希望寄托于家長和學校身上。據調查,14.36%的學生認為家庭背景、社會關系是能否就業的關鍵因素;16.5%的學生希望國家分配工作,54.37%的學生希望學校推薦工作。這部分學生都表現出一定的“等”、“靠”、“要”的依賴心理。
3.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情緒狀況
受就業的壓力和認知偏差的影響,當前高職學生的就業心態不一,在就業情緒心理問題上主要表現在悲觀自餒的情緒、焦慮恐懼的情緒、以及極度的自負和自卑心理四個方面。
四、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外部成因
除上述學生自身主觀上存在的各種不足之外,造成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原因還與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外部的因素有關。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它對學生的自我意識、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關鍵的作用。當前高職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家長的百般溺愛和遷就,任何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任何困難都由父母解決。
2.高職院校因素
高職教育工作不到位是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外部成因。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在數量上的增長較快,但在教育質量上的提高卻相對緩慢,存在許多不足或工作不到位的現象。
首先,許多高職院校由中專升級而成后,其教育理念、教育資源和教學設備并沒有發生改變,受此限制,其教育質量很難達到高職教育的要求。其次,當前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上特色不夠鮮明,定位不準。對于學校的專業教育,53.4%的學生很滿意,35.92%的學生認為一般,10.68%的學生不滿意。這是因為在設置專業時,部分高校對學校自身的條件考慮較少,又缺乏對企業和社會需求的調查和了解,盲目跟風,甚至模仿本科院校。這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高職教育的定位,增加了高職學生就業的壓力。再次,當前高職院校雖然非常重視就業指導教育,72.82%的學生表示很需要就業指導,但是各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仍存在內容陳舊、非常態化、機制不健全等不足。66.99%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尚需完善,這一數據也印證了這一現狀。如不改變這一現狀,將直接影響高職學生的就業認知和就業價值取向的偏離。
社會因素
隨著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學生的數量在急劇增加。截止到2015年,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人數已由2000年的112.9萬人增長為977.4萬人,其中高職學畢業生人數由17.9萬人上升為318萬人;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由657萬人增長為3554.3成人,其中在校高職學生由100.9萬人上升為1006.6萬人③。
五、應對高職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對策
為承前所述,當前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主要是由其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四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相互協作,有針對性的采取各種舉措,多管齊下合力對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干預、疏導和調適。
國家積極提供優惠政策,為高職學生的就心理健康保駕護航。當前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但是在執行的具體過程中,有些仍處于懸擱狀態,或不健全的狀態。為此,國家必須發揮其強而有效的調控作用,以行政手段促進這些政策的實施,為高職學生營造良好的就氛圍,保護并促進其就業心理的健康發展。
總之,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是各方因素交錯作用的結果,解決這一問題也必然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協作。家庭、各高職院校和社會各個層面必須要積極配合,立足于現實,努力在環境、制度、教學等方面為高職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發展所需的良好條件,針對高職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的干預與疏導,才能促進高職學生就業心理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才華.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2]肖化移.審視高等職業教育的質量與標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3]李玲,陳軍.大學生心理健康(高職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4]劉慧,狄敏.淺談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3(09)。
注釋:
①劉慧,狄敏.淺談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3(09)。
②楊巧云.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及對策[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12)。
③本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5,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官網。
本文所屬課題:海南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規劃課題(QJY12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