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恒梅


摘要:高校的就業形勢日趨嚴重,獨立學院的就業情況也備受關注。它不僅關系到學生及家庭的切身利益,更關系到獨立學院的生存及可持續發展。因此,作者就獨立學院學生的就業心理進行調查,分析研究獨立學院大學生就業心理的狀況,把握他們的就業動向,對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獨立學院;就業心理;現狀;對策
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獨立學院特殊的辦學模式與性質決定了其學生就業心理既有普通高校學生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文著眼于嚴峻的就業形勢探究其就業心理狀況,對他們的心理現狀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增強學生的就業素質,同時促進學院的就業指導工作。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采取校園問卷的方式,單項選擇題為主,多項選擇為輔,另設一道開放式問題,調查面向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游戲系學生發放問卷130份,回收有效問卷120份,回收有效率92.3%,被調查學生按性別劃分,男生人67,女生 53 人,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根據問卷內容與學生進行了個別訪談。
二、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心理情況調查
參與調查的游戲系學生分為程序與美工兩個方向,大體上劃分為藝術類與非藝術類,調查發現,學生總體上認識到目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也從自身的專業上了解獨立學院與一本學校的優勢(表4)對于就業前景,總體上還不是很樂觀,40%的學生認為就業前景不樂觀,43%的學生認為較樂觀。調查關于就業心態中,27%的學生是自信可以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40%生處于沒有考慮的狀態,10%的學生表現出比較焦慮,23%的學生表示很茫然。(表3),(表1、表2)是學生在大四時期的就業期望值,學生選擇去向以就業為主,選擇的單位優先考慮待遇及發展空間。影響就業心理因素中,自卑與從眾心理較為明顯,比例分別占18%、32%。表7-9是了解學生對于就業指導的滿意度及學生希望學院的就業指導方面給與指導,具體內容如下圖表示。
三、獨立學院就業心理問題及成因
1、自我認識出現偏差,自卑與從眾并存。
獨立學院學生從高考失敗到大學總覺得自己不如本一、本二批次的學生,學校的名次也被他人看不起,認為獨立學院遠不如一本或者重本院校優越,對自己缺乏自信,不敢競爭,較容易出現自卑心理,部分學生在校期間認識到在獨立學院專業技術的學習尤為重要,可在專業學習時難以達到企業對技術的要求,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部分學生更容易出現打退堂,認為自己的專業技不如人,進而選擇逃避。在個案訪談中,如程序專業學生覺得自己的程序方面學不好,沒有能力去應聘成功程序員,有部分學生選擇策劃方向,導致相同專業課程學習處于中等水平的學生的在應聘時都會不敢應聘程序員,選擇策劃方向或者評測等,而游戲行業對策劃的需求不大,相反,程序技術方面用人單位經常出現空缺,學生缺乏信心參加應聘。出現了企業的需求與人員匹配不相符的情況。
2、功利性與自我并存。
調查中發現獨立學院學生在就業選擇時功利性較強,很多學生在選擇第一份工作第一項考慮的因素是工資待遇,選擇的就業城市也集中在廣州、深圳等地,選擇到基層就業或者服務性的單位較少。出現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獨立學院較其他院校的學費成本較高,學生在成本意識上希望選擇待遇好的工作單位,二是家庭原因,獨立學院大部分學生家庭環境好,同時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很多家庭不愿子女到基層受苦,希望子女能夠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待遇較好的工作或者通過人際關系安排到穩定的事業單位。其次,獨立學院學生特別是藝術類學生典型的特點是個性張揚,以自我為中心,加上獨生子女很多都是在家庭中的表揚與肯定中長大,因為在選擇職業上更傾向自我,忽略社會評價以及對他人的影響。
3、就業盲目與焦慮并存。
調查發現大四很多學生對于就業是茫然的,一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二是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么?甚至出現都不知道怎么去就業等問題,到大四要完成畢業實習的時候,很多學生迫于完成教學所需的學分就盲目投遞簡歷,到處撒網,沒有對自己的優勢及特長進行分析,一窩蜂往大城市、熱門職業上投遞,經歷投遞簡歷無回音,面試機會錯失的時候,學生挫敗感增加,就容易出現焦慮的心理。盲目與焦慮的出現首先是學校的就業指導不夠完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學校的就業指導滿意度不高,對于就業政策、學生的自我認識的引導、就業咨詢并沒有充分的了解。鑒于獨立學院特有的辦學體制,學生與輔導員的關系較為密切,學生遇到就業問題習慣性咨詢輔導員,大部分學生遇到就業心理困惑時沒有選擇到學院就業咨詢中心尋求幫助,而系級層面出現有部分輔導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就業指導系列培訓,只能借鑒往屆畢業班輔導員的經驗對學生進行指導。其次的針對性的指導較少。特別是少部分學生面對選擇性事件或者重要事件時焦慮成分高于其他學生時,作為就業指導的老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動向,在其成長中給與方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我調適,避免就業壓力過大產生過分焦慮,進而引發其他嚴重的心理問題。
四、解決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建議
1、引導學生客觀的自我認知,學會自我調適。
學校在設置的就業指導系列課程中從大一開始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通過職業測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等)、他人評價等方式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在大學四年不斷通過在生活、學習進行探索、挖掘和體驗澄清自我的職業價值觀,明確自我的職業興趣,了解自我的職業氣質。進而做出綜合的自我評價,進而逐漸通過職業的剖析達到人職匹配。在探索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既要清楚認識自身的優勢,也要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特別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直接或間接性學習相關的心理調適方法。
2、構建專業的就業心理咨詢體系。
就業心理指導對于調整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減輕學生因就業帶來的心理負擔能起到重要的緩解和疏導作用。目前學院層面已經設立心理咨詢中心,但是專業的就業指導咨詢還未完善,學院可考慮在新生入學教育時進行心理普查的同時或者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結束后進行“就業心理普查”,為學生建立 “就業心理健康檔案”,有的放矢地為學生提供就業心理咨詢和輔導。除此之外還可以專門針對就業困難或者家庭貧困的學生群體(就業“雙困”學生)進行特殊輔導;利用學校的網絡及媒體,設立就業心理輔導中心網頁,開展在線咨詢和輔導;利用校內的刊物或者宿舍宣傳欄介紹與大學生就業心理相關的知識。
3、學院、系級層面做好專業化、職業化的就業指導。
目前很多高校就業指導存在的兩個問題:缺乏必要的理論指導,缺乏行之有效的就業指導策略,或者說在培養學生的職業決策能力方面欠缺。國外的職業指導已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發展,從強調人職的匹配到重視個人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已經過思想轉換和模式重構,從職業指導發展到生涯輔導的層面,并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作為獨特體制的獨立學院更應該借鑒其中的先進經驗,做好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擺脫生涯規劃只是針對畢業班學生的狹隘認識,將其貫穿于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始終。此外,獨立學院應該突顯本身學生的特點,努力開辟獨立學院多樣化與多層次的就業渠道。
4、在畢業生中樹立就業典型,發揮朋輩教育的影響作用。
朋輩群體又叫同齡群體,也叫同輩群體,是由年齡、興趣、態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極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群體,朋輩教育模式是通過同齡人的經驗和感受感染和引導同齡人,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重要途徑,構建朋輩教育體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個獨特而有效的切入點.因而各系在就業指導工作層面可以嘗試對于專業學習成績優秀,有學生干部經驗的畢業生,在大四時已經解決實習問題,且在用人單位表現得到較高認可的學生通過傳-幫-帶的形式,讓這部分的就業優秀典型個案學生現身說法向其他的畢業生傳授求職成功的經驗及目前用人單位注重應屆畢業生的素質有哪些,畢業前準備的注意事項,面對面交流,可以建立1+3模式,一個優秀的畢業生帶動周圍3個同學積極求職。
參考文獻:
[1] 郭秀蘭.對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與生涯輔導的思考[ 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2] 周蓓蓓,程偉雄.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心理現狀與對策探析[ 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4).
[3] 李穎.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心理健康模式探索[ 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