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雁
摘 要:印象主義,最早來源于印象主義繪畫。而“印象主義”這一名稱則源自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一幅風景油畫,《印象.日出》(1872-1873)。 本文主要闡述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中的印象主義元素。
關鍵詞:德彪西鋼琴;印象主義
一、走近印象主義
1.印象主義的由來
(1)哲學思想對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19世紀,哲學思想及社會思想重要理論像潮涌般影響著歐洲大陸,其包含了: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尼采的唯意志論、法國非理性主義柏格森的直覺理論等等。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闡述了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也挖掘了潛藏在人意識中深層的秘密。
與肯定音樂自身的精神內涵相仿,愛德華.漢斯立克也承認并始終認同強調,這些精神性的意識必須是緊繞生動、具體的音響形式所產的產物。同時,在德彪西管弦樂作品《意象》問世時,德彪西曾自己對此部作品做出評價:“《意象》是情景與觀念的一種真實而永恒的描述,它可能平淡的難以被發現,或迅速變化難以琢磨,但它是一種真實效果的反應,是對事物精髓片段的把握?!痹u論一出,與愛德華.漢斯立克的觀點不謀而合“接觸事物本身在千變萬化的印象后面探求事物不變的客觀真實,美好的事物總是美好的,即便它不產生什么感情,甚至沒人觀看時也是這樣”。對于《意象》,結合愛德華.漢斯立克的觀點,它恰巧表現了不確定的音樂內容,聆賞者通過豐富多變的音樂本身,來想象音樂中所表現的客觀性。
(2)文學對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1886年,法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學思潮——象征主義。它摒棄客觀性,偏愛主觀性,抒寫著以個人感情為基點的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十八世紀80年代,象征主義吸引了一代作家和詩人,其中以斯特凡.馬拉美、夏爾.波德萊爾、保爾.魏爾倫及蘭波為主要代表人物。他們主張強調個性,不再真實地描寫社會生活,通過特定的形容,暗示象征性地表達內在的精神世界和自己的思想傾向。此時,德彪西受到象征主義的影響,耳濡目染地吸取了象征主義詩歌的表現思想,在其音樂創作中無一不透露著象征主義的想象力與夢幻感覺。
(3)繪畫對印象主義音樂的影響。十九世紀下半葉,受學院派繪畫統治地位影響的法國畫壇,雖然經過浪漫主義繪畫的猛烈沖擊,但學院派的頑固、保守勢力仍壓制著許多敢于創新的藝術青年及畫家。1860年,巴黎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聚集了來自歐洲各國的青年畫家,如:莫奈、畢沙羅、德加、塞尚、雷諾阿等。由于不滿當時法國學院派迂腐,保守的傳統繪畫觀念,他們常常以聚會的方式在巴黎蓋爾瓦波咖啡館自由地探討藝術創新的問題。他們按照自己的藝術審美方式和信念進行繪畫創作,由于畫作構思新穎,畫面表現獨特常常不被傳統的學院派接受。至此,每次都無緣于法國官方學院派舉辦的主流全國美術展覽。
2.德彪西與印象主義音樂a
“《韋氏》字典中對‘印象派音樂一詞的定義是:它是藝術作品的一種風格,以透過豐富而多樣的和聲與音色來引起一種旋律法,去設計、描繪、創作和表現?!?/p>
在印象主義音樂里,我們能顯而易見的找到浪漫主義音樂的“影子”特征,如人的主觀感受、標題音樂的傳承運用等,但在創作內容上,卻發生了新的變化。以客觀實體為基礎,用音響對當時的繪畫、詩歌、自然景物等表現感知印象,讓聽覺完美呈現。
在德彪西的音樂作品里,交響組曲《春》的問世,將印象主義這一稱謂正式的應用在其中。 隨著印象主義音樂的發展,法國各界人士逐漸被帶有色彩感的朦朧音樂所吸引,也一步步接受著它的藝術魅力。此時,用印象主義音樂概括的德彪西音樂作品已有一定肯定意義存在。
“印象主義的音樂,在歐洲音樂史上給十九世紀的音樂提供了最后一種典型的音樂風格”。也正是這樣一個音樂風格的確立,成為德彪西鋼琴音樂的一種標志性語言。
二、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中的印象主義元素
1.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簡介
德彪西創作的《24首鋼琴前奏曲》第一集,于1909年12月-1910年2月完成,這12首作品每一曲篇幅短小,樂思集中,音樂語言新穎,在音色與音響上追求的色彩變幻與印象的體現。在1910年-1913年間,德彪西完成了《鋼琴前奏曲》的第二集創作。與第一集相比,第二集作品顯得豐滿成熟,它標志著德彪西鋼琴音樂的某種演變,這種演變不僅涉及到旋律的創新和在雙調性的和弦疊置中產生的和聲豐富性,并涉及到復合節奏。
2.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中的印象主義元素
德彪西《24首鋼琴前奏曲》中,包含的每個樂匯,每個和弦,每個調性都是一種藝術創新。音樂語言里的每種元素都相互融合,協調。德彪西建構了自己的和聲、調性體系,作品里散發著印象主義獨有的飄渺、細膩之感。讓我們一同走近德彪西《24首鋼前奏曲》 中的兩首作品去發現作品建構的印象主義元素,去感受作品里神秘的光與色。
(1)《德爾斐的舞女》。在德彪西鋼琴前奏曲中,調性是音樂的主角,也是音樂發展基礎。他的調性布局傳承了中古調式。音樂發展中加入了五聲音階的音樂元素。在作品《德爾斐的舞女》的調性關系中看到,運用了中古調式bB伊奧尼亞調式與F伊奧尼亞調式,二者形成了五度音程關系,而其后發展的五聲音階為:D五聲 – G五聲 –C五聲,用傳統和聲來看是下屬-屬-主的進行方式 ,德彪西運用傳統的因素結合新穎的旋律讓音樂熠熠生輝。
音樂的主題運用八度下行的五聲音階,低聲部在屬持續音的背景下,伴入了上行的三和弦,這樣的旋律布局與調性布局,讓音樂充滿了宗教莊嚴肅穆的氣息。
(2)《水妖》。
譜例:1-7小節
在第1-2小節中旋律放置為高音區,在6/8的節奏中音群左右搖曳,仿佛水神的飄蕩,D大調明亮的色彩背景下,和弦結構在V7的一轉位上持續,其間穿入了附加音:bB、F(第1小節);B、#F(第2小節),分別與根音A和五音E構成二度關系,也就是德彪西音樂創新手法的附加二度音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