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津虹,葛 毅,譚思潔
(1.天津科技大學,天津 300222;2.天津體育學院,天津 300381)
?
10周定向運動干預處方對中學生體質的影響
黃津虹1,葛毅2,譚思潔2
(1.天津科技大學,天津300222;2.天津體育學院,天津300381)
摘要:目的:探討以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運動處方對中學生體質的提升效果,并建立運動干預方案。方法:120名體質測試評分在79.9分及以下的中學男學生作為受試者,隨機平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制定以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運動處方,實驗組進行10周的運動干預,實驗前后測量BMI、身體成分、體脂百分比、心功指數、反復橫跨及相關體質指標進行對比。結果:實驗組體脂百分比、心功指數,顯著改善(P<0.05);1000米跑,反復橫跨提高非常顯著(P<0.01);對照組各指標實驗前后均無顯著變化。結論:以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運動處方對中學生體質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關鍵詞:定向運動;運動干預;體質
學生體質健康一直是提升我國人口素質的重要內容,根據近年來的體質監測表明,中學生的體質總體狀況雖然有一定幅度的改善,但心肺功能及有氧耐力方面依然不容樂觀,呈一定下降趨勢[1]。針對提升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來分析,如何改變其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讓其運動起來就顯得尤其重要[2]。以往在提升體質運動的研究中,運動方式多為單純的跑步、力量練習等,內容單調枯燥,不能激起中學生的運動興趣[3-6],因此尋找一種符合中學生身體發育特點的,便于在學校開展,安全、內容豐富的運動項目作為中學生改善體質的運動方式就顯得尤其重要。定向運動[7]做為一種體能與智力并重的運動項目,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由于專業人才的缺乏,在國內中小學尤其是北方城市開展的較少,針對中學生的體質狀況并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以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運動處方,進行10周的運動處方干預,分析以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運動處方對中學生的身體形態、機能、素質等方面的改善狀況,為將來制定更加合理的運動處方改善中學生體質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前期測試,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制定的評分標準篩選120名體質測試評分在79.9分及以下的男學生作為受試者,隨機對半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受試者通過知情同意書了解本實驗的目的,自愿簽署同意書,自愿保證盡力配合完成本實驗。凡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均不被邀請參加本實驗:
(1)心、肺、腎、肝等主要臟器有嚴重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肝炎、腎炎、肺結核、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貧血病等),醫生認為不宜參加運動者。
(2)身體發育異常者(如侏儒癥、巨人癥等)。
(3)急性病患者,或在兩個星期內患過高燒、腹瀉等急慢性病者。
實驗前對全體受試者講解實驗目的和實驗過程,受試者自愿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受試者具體分組及基本情況如表1。

表1 測試樣本量
1.2實驗方法
1.2.1受試者身體基本情況測試:
采用常規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方法測量受試者身高、體重、測算BMI指數、肺活量、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 50、1000米跑。
使用Inbody520身體成分測量儀(韓國產)對受試者全身組織成分進行分析測量,包括體脂肪,體脂百分比,骨骼肌含量等指標。
1.2.2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指標
(1)心功能指數[8]
測試儀器:秒表、節拍器
測試方法:A、受試者靜坐5分鐘后,測試受試者1分鐘安靜脈搏,標為P1。B、打開節拍器調至60次/分,令受試者隨節拍器做全蹲起,同時打開秒表,當秒表行到30秒時令受試者停止,立即測量15秒脈搏,乘以4換算成1分鐘脈搏,標為P2。C、測量休息1分鐘后15秒脈搏,乘以4換算成1分鐘,標為P3。D、心功能指數=(P1+P2+P3-200)/10。
(2)反復橫跨[9]:
測試儀器:皮尺秒表粉筆
測試方法:在地面上以120 cm的距離劃三條平行線,跨中線站立,按左→中→右→中的順序盡可能快的反復橫跨,不能跳躍。兩腳每跨完一線為一次,記錄一分鐘橫跨次數,測試腿部橫向變換的靈活性和有氧工作能力。
1.2.3定向運動干預模式建立
本運動處方將定向運動作為處方的主要內容,根據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結合學校的場館、場地設施,結合定向運動的特點進行創新,制定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為期10周的定向運動處方。具體運動方案與運動控制如下表:

表2 定向運動處方方案及運動控制
1.2.4同指標同方法再次測試
受試者經過10周的定向運動處方干預后,進行實驗前后同指標同方法測試對比。
1.3統計學分析
所有實驗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算平均數、標準差,差異顯著性水平取P<0.05,非常顯著性水平取P<0.01。
2實驗結果
2.1受試者身體基本情況各指標測試結果及變化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后BMI指數均呈現下降趨勢,對照組學生BMI指數變化不明顯。實驗組學生的體脂肪、體脂百分比均有所下降,體脂百分比與實驗前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

表3 干預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BMI變化情況±S)
注:實驗組實驗前后對比,*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具有非常高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實驗前后對比,#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具有非常高顯著性差異。

表4 干預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引體向上、立定跳遠變化情況
注:實驗組實驗前后對比,*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具有非常高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實驗前后對比,#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具有非常高顯著性差異。
表4的研究結果顯示,引體向上、立定跳遠方面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前后均無顯著性差異,可以看出定向運動對力量的影響不明顯。,實驗后學生的50米跑成績有小幅度的提高,經過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10周的定向運動處方干預對中學生的速度素質影響無明顯效果。定向運動處于技術耐力型運動,對于耐力運動能力提升效果顯著。
2.2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指標測試結果及變化

表5 干預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變化情況
注:實驗組實驗前后對比,*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具有非常高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實驗前后對比,#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P<0.01具有非常高顯著性差異。
表5的結果顯示,經過10周定向運動處方干預,實驗組學生肺活量水平有非常顯著的提高,對照組正常體育活動后,肺活量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并無顯著性差異,實驗結果說明10周的定向運動處方能顯著提高中學生的肺活量,增強其呼吸系統機能。10周的定向運動處方干預后,實驗組學生的心功能指數平均值明顯降低,這說明定向運動處方可以有效提高中學生的心肺耐力。實驗組實驗前后反復橫跨水平明顯提升,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
3討論
3.1定向運動干預肥胖處方的設計
定向運動(Orienteering)[7]又名“定向跑”、“識圖越野”、“定向越野”、“野外定向”等,它是指參加者借助于地圖和方向指引工具,按照事先設定好的順序獨立地完成尋找若干個標繪在地圖上的地面檢查點,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全部賽程的運動。定向運動是一項具既有群眾性、趣味性,又有知識性、競爭性以及軍事意義的新興體育運動項目[10-11]。
本文參考國內外相關的研究資料,考慮到中學的身心發育特點和體質現狀,設計了有針對性、趣味性、安全簡易的運動處方,將定向運動作為運動處方干預的主要運動內容,定向運動由于其特有的運動形式,具有趣味性、知識性、競爭性的運動特點,使受試者能長時間保持運動的熱情,同時其多樣化的組織形式,又保持了該項運動的持續吸引力,有利于提高運動的效果。李建林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定向運動需要長距離的耐力跑和中距離的速度跑,有氧與無氧運動相結合,鍛煉了中學生的全身,提高了其心肺功能[12]。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處方干預不僅能吸引中學生保持運動的熱情,而且能顯著提高中學生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耐力、有利于改善中學生的體質狀況。運動強度作為改善中學生體質方案是否合理的關鍵要素,直接影響體質改善效果。本定向運動處方中的準備部分中加入了拓展小游戲,放松部分加入了拉伸等練習,運動強度參考了國外相關研究,110次~150次/分鐘,運動頻率均為每周3次,持續10周。同時根據處方干預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進行微調。相關數據表明[13-14],一般人在心率達到自身最大心率的60%~85%時,RPE達到12-15之間,身體處于有氧工作狀態,運動強度設置合理。大量學者的研究顯示[15-16],短時間、大強度的運動項目對于改善中學生速度、靈活型等指標具有顯著影響,而中、長距離運動項目則對中學生的心肺功能有顯著性提高。使用靶心率和主觀運動強度兩種方法相結合,確定合理的運動強度。具體過程是先按適宜的心率范圍進行運動,然后在運動中結合主觀運動強度評價表來掌握運動強度。本實驗將Polar表的客觀心率與受試者主觀運動強度評價(RPE)相結合,從而有效保證處方干預過程中的運動強度。
3.2定向運動干預對體質相關指標影響
當代青少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此年齡青少年處于中學階段,學習壓力逐漸加大,長期面對課業的壓力,課外運動時間逐漸下降[17];應試教育的制度下青少年需要用于學習和補習的時間越來越多,相反體育鍛煉越來越少了,這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帶來很大的影響[18]。中學生體質的下降引起學者重視,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近年來,除青少年的身高、體重、胸圍等形態發育指標持續增長外,青少年的速度、力量、耐力等體能素質都在持續下降[19];肥胖率持續上升[20]。本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運動干預前后BMI和體脂%均得到改善,實驗組的體脂肪、體脂百分比在運動干預前后明顯降低。在本次試驗中實驗組是通過準確控制運動強度的全身性定向運動處方來實現提升體質的目的。肌肉含量變化方面對照組的下肢肌肉含量明顯增加,符合定向運動的技術特點。從實驗結果上來看,實驗組對于體成分的改善效果顯著。10周的定向運動處方干預后,心功能指數有所下降,反復橫跨次數增高,說明心肺功能及身體活動能力得到提高。分析其原因是因為定向運動作為一種有氧耐力運動項目,運動過程中需要中學生進行長時間的奔跑,對提高中學生的有氧耐力水平具有良好的效果。
4結論與建議
4.110周以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運動處方干預,有效改善中學生身體成分、身體機能水平,提升中學生體質狀況,促進其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
4.2以定向運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運動處方融體能、智慧、休閑為一體,有鮮明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愛,激發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將處方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改良后
可在其他學校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EB/OL],[2011-09-02].
[2]萬有善,王曉宇. 中學生體質下降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8(03):140-141,144.
[3]劉星亮,孟思進. 運動干預對增強青少年體質與健康的效果[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12):56-59.
[4]王志鋒,顧曉寧. 體育運動干預改善南疆高校大學生體質狀況的實驗研究[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2):82-88.
[5]盧桂兵. 運動干預對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影響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05):33-37.
[6]袁紹輝. 高職院校學生體質健康運動干預研究[J]. 青春歲月,2012(12):235.
[7]李俊,張惠紅. 國內外定向運動研究現狀與展望[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03):25-28.
[8]蔡睿,王路德,鄭迎東. 心功能指數評定標準的研究[J]. 體育科學,1993(06):40-43+93.
[9]陳哲. 反復橫跨練習對提高初中生靈敏素質的教學實驗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06):87-88.
[10]劉敏.定向運動技術在校園場地內的訓練方法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2.
[11]閆志燕.定向運動健身方案對青少年體質水平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 2011.
[12]李建林.定向越野對提高青少年有氧耐力的作用[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01):84-86.
[13]體質與健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9.
[14]周知華.湖南省婁底市寄宿制高一學生體質現狀及干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2.
[15]侯樂榮,張藝宏,秦朗,等.四川省城鎮中學生體質現狀的運動干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10):69-72.
[16]吳小明.禹州二中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及體質健康管理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17]周麗君, 趙鐘暉. 浙江省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狀況的調查研究[J]. 浙江體育科學, 2006, 28(5):59-62.
[18]邵連杰. 河南省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及對策[D].開封:河南大學, 2008.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信息公開專欄.2015-08-29.
[20]胡菡瓊. 杭州市余杭區中學生靜態行為現狀及其與超重肥胖的關聯[D].上海:復旦大學, 2013.
Effects of 10-week directional movement prescription intervention on physical fitnes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ANG Jin-hong1,GE Yi2,TAN Si-jie2
(1.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222; 2.Tianji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ianjin30038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rectional movement as the main form of sport prescription on promot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and established an exercise intervention plan. Methods: 120 high school male students whose constitution test score under 79.9 were chosen as the su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t formulated in the form of directional movement as the main exercise prescrip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the 10-week exercise intervention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their BMI, body composition, percentage of body fat, cardiac work index, repeatedly across and other relevant phys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for comparison. Results: percentage of body fat, and cardiac work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P<0.05); 1000-meter run, and repeatedly acro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1); each index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the experiment. Conclusion: The directional movement as the main exercise forms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has a good effect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Key words:directional movement; exercise intervention; physical fitness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16)01-0062-04
作者簡介:黃津虹(1962-),女, 教授, 研究方向體質健康與評價。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新媒體技術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與實證研究”(編號:BLA140067)。
收稿日期:2016-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