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洪雷(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715)
?
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和維護的現狀分析①
——以濱州為例
段洪雷
(西南大學體育學院 重慶 400715)
摘 要:采用文獻資料、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對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現狀進行研究。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現狀調查:當前濱州市體育公共設施面積規模情況,各類體育公共設施的種類與數量情況;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免費開放情況;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的維護情況。結果表明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在數量和種類上嚴重不足,大型場館的免費開放程度較低,維護周期時間長,維護人員少。
關鍵詞:公共體育設施 免費開放 維護 研究對象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自身健康的問題也更加關注,體育活動作為最經濟有效的提高人們身心健康的方法之一,使得人們開始對體育活動愈加的重視,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因此公共體育設施作為體育活動開展得重要物質基礎,也隨著人們體育參與需求的增強而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文在當前濱州市體育發展的背景下,對濱州市體育公共設施的免費開放與維護進行了調查研究,為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的發展提供合理化建議,間接推動濱州市體育的發展。
1.1 研究對象
主要以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及其現狀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濱州市的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和維護的狀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研究該課題,為文章提供了理論基礎,
1.2.2 訪談法
通過訪談,與該市體育局的工作管理人員就公共體育設施的基本情況進行詢問記錄,確保該研究準確性與時效性。
1.2.3 問卷調查法
此次問卷調查主要是針對濱州市六縣一區分別進行針對性發放,問卷的發放對象主要是當地居民、就近的上班族、學生等,對公共體育設施的現狀,以及免費開放的基本情況與維護基本情況進行了解。
1.2.4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與問卷搜集到的數據運用SPSS17.0數理統計軟件及Excel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1 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的基本情況
濱州市的公共體育設施總體而言是比較匱乏的,人均占有數量稀少。街道社區的公共體育設施占據體育設施的主體。調查發現,濱州市體育設施的種類主要有中心廣場、學校的運動場、街道社區內的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其中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等場地以及其它的一些健身器材設施數量匱乏。體育設施在數量上和種類上嚴重不足,占地面積小,分布不均衡。
至2010年底,濱州市有各類體育設施449 5個(其中大中型公共體育場館63個),占地面積637 245 0 m2,人均占有體育用地面積1.7 m2,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0.8 m2,低于國家城市人均體育用地面積1 m2的標準[2]。
2.2 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免費開放的基本情況
濱州市公共體育設施除了絕大部分露天的街道小區內的體育設施以及公共健身廣場、活動中心廣場、公園等公共體育設施實行全天制免費開放,其他大型公共體育設施時間開放程度與是否免費開放均有所不同,筆者對濱城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沾化縣、博興縣、鄒平縣六縣一區和濱州經濟開發區、濱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等地篩選了了26個大型的公共體育設施場所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濱州市大型的公共體育設施都是對外開放的,但開放的形式略有不同,一些體育場館基本都是不免費開放,而且在開放時間上

表1 公共體育設施的維護周期情況
況,該文將提出幾點對策以推動濟寧市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與體育文化產業的合理化互動。
3.1 明確思路、搭好平臺
體育文化是體育發展的內在動力,體育文化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能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體育文化是體育的一種社會功能,因此,濟寧市在建設體育場館設施的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場館設施的體育性、群眾性和公益性,使建成之后的體育場館設施能夠真正為社會民眾、體育事業發展服務。只有明確這一建設思路,才能搭建起良好的體育文化平臺,使其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作用[4]。
3.2 融入文化、拓寬服務
對大多數人來講,體育文化仍是一個比較空泛的概念,這就需要通過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來提升人們的體育文化理念。具體來講,濟寧市體育文化場館建設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突出體育競技精神,彰顯競技文化。(2)在場館建設過程中應當結合體育項目的競技特點突出場館特色,利用宣傳欄等,彰顯領軍人物的體育競技風采,充分發揮其影響帶頭作用[5]。(3)組織專業的教練員、運動員等開展座談會,同時吸引普通民眾參與,為兩者的溝通聯系搭建友好的平臺。
3.3 公益開放、服務民生
體育場館設施建成后不應當只在比賽日開放,也不應該成為各種專業體育賽事的專用場地。大小規模的體育場館設施建成后都應當秉承服務民生的原則和宗旨,提高日常開放水平,適時公益開放,使普通民眾也能享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目前濟寧市僅有個別體育場館設施每天開放時間在12小時以上,大部分場館的開放時間都較短,為此,應當根據各個場館設施的場址、規模、項目等制定出合理的開放政策,面向不同群眾廣泛實現低收費或公益性開放,從而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該文在借鑒麥迪遜廣場公園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總結了目前濟寧市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積極作用和不足,進而提出可行性發展對策,為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與體育文化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科學有效地理論參考,從而明確了體育場館設施今后的定位和發展理念,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大環境,促進體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曉微,于靜,邱招義.奧運場館賽后利用對北京建設世界體育中心城市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1):43-48.
[2]丁秀詩,姚績偉,劉彬華,等.我國城市社區體育公共服務質量提升路徑研究——基于社區體育場(館)設施建設與管理視角[J].四川體育科學,2014,33(6):1-4,15.
[3]楊至剛,張力,王麗娜.上海建設國際體育強市中城市體育文化定位與發展戰略的實證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29-36.
[4]黃麗霞.我國冬季體育產業運營與管理模式的研究——以首都體育館場館群建設與運營為例[J].冰雪運動,2010(5):45-52.
[5]馬保生.全民健身是推動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以發揮河南省體育場的優勢促進全民健身的研究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5):11-16,43.
作者簡介:①段洪雷(1992—),男,漢,山東聊城人,西南大學體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方向。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125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c)-01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