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瓊
數學教學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眼、耳、手、口、腦多種感官積極投入學習,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做知識形成的親歷者,才能學得輕松,掌握牢固,應用靈活。因此,我們教師的教學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的學習平臺,從而提高課堂生成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輕松愉悅地感悟快樂、既培養能力又提升數學素養。
一、數學生活化,培養學生遷移靈變能力,提高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情境創設在教學中起著橋梁作用,它是讓學生用今天的知識對原有生活經驗的重新解讀。數學知識雖然是抽象枯燥的,但我們教師可以想辦法把它具體化、實物化,讓它變成看得見、摸得著、能感知、有體會、觸手可及的。只有讓學生感到親切,沒有距離感,學習時才會更容易接受,接受起來也就更容易認同。數學熟悉了,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變得容易了,有趣了,孩子們就喜歡。
教學“卸貨問題”時,我從學生天天都要參與經歷的排隊批改作業的實踐引入。“小紅、小麗、小梅三個同學改正錯題,小紅改了1道題、小麗改了4道題、小梅改了3道題,老師批改每道題的時間相同,請同學們為老師設計一下批改作業的順序,讓三個同學排隊等候批改作業時間的總和最少?還要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樣設計哦?”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討論得出:順序應該是小紅→小梅→小麗,從花時間少的到花時間多的,這樣三個同學等候的時間總和才會最少。有了這樣一個學生切實經歷過的情境的再現創設,再引入新知探究。水到而渠成,于是學生應用情境中生成的知識,巧妙遷移類推,輕松掌握了此類問題的解決方法。
有效的學習情境的創設從學生實際出發,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無意識地自覺走進課堂,很快進入學習角色,提高了課堂生成的有效性,進而引導學生體驗了學習的過程,溝通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靈變能力。
二、數學形象化,培養學生內化感悟能力,提高操作實踐的有效性
教學中,我們要十分關注孩子們的好奇心,課堂上為孩子們提供具有奇妙感的數學素材,產生數學真奇妙的效果,從而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認識周角”是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周角的特殊性讓學生不能準確地進行認識。我設計了通過教師演示教具和學生操作實踐這兩個層面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直觀感知周角的形成過程,讓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形象具體。
課前,我制作了一把可以旋轉360度的簡易圓形紙扇。課堂上,通過演示紙扇從合攏狀態打開到慢慢張開角度,扇面逐漸形成銳角→……平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直觀感知了平角的形成,知道了平角的邊的特點。接著繼續觀察:扇把已在一條直線上的紙扇繼續張開到最后形成一個圓形。在學生的驚奇中,我順勢引出“周角”概念,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周角也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只不過兩條邊重合成了一條射線。然后再讓學生把活動角掰一掰,讓它從銳角……→周角,再從周角……→銳角,學生邊動手做,邊觀察思考,操作實踐了,又思考內化了,再回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從生活中引入,再回到生活中去應用,讓學生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蘊藏著數學。
只有外在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學生自身的實踐體驗,才算是完成了知識的內化,才能提高課堂生成的有效性。因此,課堂上出現了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氣氛熱烈,思維活躍,愛學善思,樂學會學的動人場面,40分鐘的課堂教學成了師生心靈相互溝通,生生相互交流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學過程……
三、數學智慧化,培養學生創新質疑能力,提高展示交流的有效性
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課堂中學生的體現,不要讓課堂呈現為“教師的腦,學生的手”的控制模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課堂中臨時生成的教學資源,充分相信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大膽質疑的品質,大膽鼓勵學生思維要有創新,要敢于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學生才可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課堂的主體,他們也才會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學生都是同齡人,他們的思維、認識、見解都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有時,教師的反復講解反倒沒有同學的只言片語的發現管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群體這種寶貴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去扮演老師的角色,讓同學的發現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讓同學的交流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同學的發言激起課堂的漣漪,提高課堂生成的有效性,從而讓學生輕松掌握,快樂學習。
四年級有這樣一道練習題:每棵樹苗16元,買3棵送1棵,一次買3棵,每棵便宜多少錢?練習時,最初學生們都從常規角度出發去思考:先算出3棵樹苗的總價錢,再計算實際每棵樹苗花多少錢,最后再求出每棵樹苗便宜多少錢,通過三步計算解決問題。隨后,我提出疑問,你還有不同的解法嗎?教室里一片寂靜,突然,李強同學舉手了,“老師,我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同學們半信半疑,投去了異樣的眼光,“我只用16÷(3+1)=4(元)這一個算式就可以了!”,“你為什么這樣算?能講給我們聽聽嗎?”“只付3棵樹苗的錢,就能得到4棵樹苗,這樣就少付了16元,也就是4棵樹苗一共少付了16元,所以直接用16除以4就可以求出每棵樹苗便宜多少錢。”在后來的同類練習中,絕大多數學生都反饋的是第二種簡捷的算法,這正是師生角色互換的魅力所在,也更是重視課堂生成的精妙之處。試想,當初課堂上,如果還是按部就班地由老師來講解第二種解答方法,學生的理解接受肯定會大打折扣,遠不如通過讓學生大膽展示交流,而引起全體同學思維碰撞擦出的火花更亮麗,更耀眼!
課堂上為學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呈現出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提出問題,善于提出問題的思維狀態,幫組學生學會了學習,使他們既長知識,又長智慧。
妙趣橫生的數學課堂是生命交流的驛站,是思維碰撞的舞臺,課堂教學藝術性的探索永無止境,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提高數學課堂中知識生成的有效性,才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呈現出樂學、善思、好問、勤動的喜人之態。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人人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