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希良
鄉村教育問題多多,但問題再多,學校的問題歸根結底還在教師身上。記得早在1978年 4月,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因為學校在為國育才,教師關鍵作用無可替代。在教育強調均衡發展的今天,回顧我們的教育管理還在傾心于扶持鄉村教育就是蓋幾棟漂亮的教學樓、修幾間敞亮的學生食堂時,是否想到駕馭使用這些教室、配套功能室的又是誰呢?自然是教師。離開教師,學校便失去了教書育人的內驅力,學校什么也不是。好在國家及時出臺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為我們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那么,在《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指引下,我們扶持鄉村教育究竟應該做些什么?
一是革新教育管理理念,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的著名論斷。馬克思認為,科學本身是人類對自然的理解,因而是知識形態人類生產力發展的一種形式。因此,作為一般社會生產力,科學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產力,即一種精神生產力,而當其與生產力其他要素相結合即構成物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就昭示我們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我們在扶持鄉村教育時要與時俱進,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凝心聚力,把扶持的重點從籌建學校的硬件設施、設備逐步轉變到實實在在落實國務院頒布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上來,為提高鄉村師資建設水平而謀事作為。
二是努力把鄉村學校建設成為學習型學校,實現鄉村教師工作學習化。彼得·圣吉在《學習型學校》中提出的學習型學校的路線圖是:由“學習型教室”發展至“學習型學校”,再延伸至“學習型社區”。與構建學習型學校的利益攸關方是學生、家長、教師、學校及社會。我們認為要達成學習型學校的主力軍當仁不讓的則是教師。沒有教師的工作學習化,學習型學校的構建就是一句空話。實踐研究表明,工作學習化教師生活的技術演繹模式一般有五類。第一類以接受學習為主的教師工作學習化技術演繹模式。其基本程序:講座—觀摩教學—案例教學—讀書活動。第二類以指導參與式學習為主的教師工作學習化技術演繹模式。其基本程序:微格培訓—參與式培訓—參與式模仿—教學診斷—非指導性教學—師帶“徒”。 第三類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師工作學習化技術演繹模式。其基本程序:教師角色發展培訓活動—教學小組忠告活動—以教學日記為基礎的教師合作反思活動—教師學習自傳反思活動—角色模仿培訓—教例研究—說課。第四類以個體探究為主的教師工作學習化技術演繹模式。其基本程序:課堂事件調查—教師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教學日記—學生個案自我研究。第五類以課題研究為主的教師工作學習化技術演繹模式。其基本程序:科研興校中校本學習與培訓—教育科研講座—教師教育行動研究(教例研究、教學問題研究、“教學日記反思”等)。由此可見,要真正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達到扶持鄉村教育的既定目標,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鄉村學校的管理者就得制定相應的政策機制,運用技術平臺,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促使鄉村教師的工作學習化。
三是積極落實鄉村教師待遇,依法重建“三尊”社會氛圍。俗語說得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也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古代管仲也曾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所以,扶持好鄉村教育的最大看點,不是根據中央文件轉發了多少回,頒布了多少地方性的配套細則,而是在于把鄉村教育置于優先發展地位的強有力的執行力,具體在于把鄉村教師的收入真正提高了多少,還在于把與鄉村教師切實利益相關的工作、生活方面的問題解決了多少。因此,要解決鄉村教師待遇問題,依法重建“三尊”社會氛圍。第一招就是依法落實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全額、足量、按時發放教師工資,把《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落到實處。第二招就是依法處理涉及學校、教師的相關的違法違紀案件,為鄉村教育健康、有序的發展營造良好法制環境。第三招鄉村學校也要會同所在地方社區、學生家長,行動起來,以法制精神來重新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的社會氛圍,為鄉村教師造就良好的工作社會環境。第四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盡力解決一些政策允許范圍內力所能及的鄉村教師在工作、生活及家庭中的實際困難,比如鄉村教師關心的職稱問題、孩子就讀問題、照顧家庭父母老人的問題。也可通過協調和合作讓熱心教育的企業、公司、社會團體、基金會等,出錢出力,來幫助鄉村教師解決一些實際困難。還可通過各類媒體的呼吁來幫助一些特別有困難的或有特殊困難的鄉村教師,幫助他們解除后顧之憂,讓其輕裝上陣,為鄉村教育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