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偉
2016年1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推出一批簡政放權改革措施,在此前四批取消200多項職業資格的基礎上,再取消6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幾乎占到了職業資格證書總數的一半。
有人擔心,職業資格證書取消了近一半,是不是職業教育也要隨之縮小規模或進行調整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都取消了哪些職業資格證書。被取消的職業資格證書,有的是由于產業技術進步,職業崗位成為歷史,如電話機交換機務員;有的職業資格證書是因為技術含量低,很容易掌握,沒必要用設證作為門檻進行規范,比如木材搬運工、割草機操作工、松香包裝工、罐頭封口技師等;還有的是被新的職業資格證書涵蓋,如執業獸醫資格可以涵蓋被取消的動物檢驗檢疫員和動物疫病防治員,舊有的資格沒必要保留。
其次,我國職業資格證書設置部門和機構較多,存在重復設置、交叉設置等問題,證出多門、管理混亂現象較為嚴重。有專家直言不諱地指出,我國一些地方、部門、行業自行設立的職業資格多達2000多項,證書太多、考試太濫的問題非常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職業”證書,可能用“崗位”證書來表達更為準確,是因“崗”設證,而不是因“業”設證。
再次,從我國職業資格體系運行來看,具有很深的“歷史印記”,滯后于經濟產業發展的步伐。從這方面來講,職業教育對經濟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變化的反映更為敏感,更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調整比職業資格證書及時,走在了職業資格證書改革的前面。
由此可見,職業資格證書裁減近半的幅度并不會對職業教育造成沖擊,甚至可以說影響很小或幾乎沒有影響。
毫無疑問,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主要看職業能力,但職業能力靠什么檢驗和展現,尚不明確。目前,職業院校普遍的做法是通過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數量或級別進行衡量,以至于職業資格證書成為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標志和評判標準。
但是,職業院校辦學不能為職業資格證書所累,職業資格證書也不能完全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水平。就職業院校辦學而言,不能“為了證書而證書”,學校的根本任務還在于培養人才,培養具有完全人格的社會人才。為了凸顯職業教育的特征,證明其存在價值,不少職業院校過度強調學生技術技能的訓練,忽視了職業道德熏陶和素養的養成;過度強調技術性、工具性的訓練,忽視了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和關懷。就職業院校學生而言,也并非證書越多越好。其一,證書多會引起水分大、含金量低的質疑和反作用。現實的例子就是,有的畢業生懷揣幾個證書都找不到工作,難以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其二,學生在學期間要考的證書多,為了考證而考證,急功近利,失去了教育的應有之義。其三,不少證書考試是低水平的考試,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也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所以,對職業學校來說,裁減職業資格證書可以說是件好事兒。也許,當下職業學校要做的不是考慮讓學生獲得什么證書,而是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打造職業教育品牌,形成名校效應,贏得社會聲譽和口碑。
我們也應該建立國家資格框架,在頂層設計上給學校教育和各類職業資格證書之間的溝通繪制路線圖,建立體制機制。一來可以為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的溝通建立橋梁,提供科學依據和標準規范。二來可以搭建適齡青年成長的立交橋,形成終身學習的框架機制。三來可以避免職業院校盲目圍繞職業資格證書轉,將辦學轉向關注學生個體成長和素養完善。最后,還可以使技術技能人才具有與其他人才比較的框架依據,獲得與其他行業同層次人才大體相當的福利待遇,享有大體相當的社會地位,解決職業院校學生的出路,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