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偉
摘 要:近年來非主流文化作為亞文化的典型代表,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主流文化及傳統教育工作受到挑戰。本文在解析高校非主流文化現象的主要類型及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通過樹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清除偽文化與垃圾文化,警惕文化斷裂、凈化校園文化生態,加強優秀文化建設等途徑體現教育的引導功能,以實現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的協調發展,優勢互補。
關鍵詞:高校;非主流文化現象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04-03
非主流文化作為亞文化或次文化的典型,是與主流文化對應的概念,主要是指代表社會非主體文化方向,對主流文化形成批判或沖擊,同時注重體驗性及個性化的文化潮流。高校的青年學子歷來是感知、追隨各種新潮文化的前沿力量,同時也是把握非主流文化發展脈搏的重要群體。所以,了解非主流文化的流行趨勢及發展動態,掌握青年學生對非主流文化的認知態度,洞察非主流文化對青年學生的雙向作用,不僅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也對校園主流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高校非主流文化現象的主要類型
近年來,大學校園中的非主流文化形態各異、表現多元,涉及范圍較為廣泛。它們有時震撼有時平淡,時而直觀時而抽象,但是都會以自身的特立獨行而存在并發揮著特殊的影響。概括來說,高校非主流文化現象大致有這樣幾種類型:
(一)萌文化
這種文化起源于日本,表示草木發芽和萬物初生的概念,經過中國年輕人的傳播,現已演變為對各種可愛事物和可愛狀態的追捧和描述。大學生中不但有產生蘿莉或正太情結的萌妹和萌姐,還有眼鏡萌、奶瓶萌、病態萌或傲嬌萌等不同萌屬性的展現。在網上甚至出現專門探討萌文化的主題貼吧和主題網站,萌系照片、萌系動作及萌系服飾等在校園中非常流行。
(二)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原意是指點線構成的二維世界和平面世界,二次元文化主要是指虛擬世界產生的文化。這類文化典型表現是ACGN文化,即Animation(動畫)、Comic(漫畫)、Game(網絡游戲)和Novel(小說)的縮寫。這里的小說主要是指輕小說,這類小說是以漫畫為插畫、以青少年為重要讀者群的可以輕松閱讀的娛樂性文學作品。另外,諸如用背景音樂和重復率較高的畫面相互配合制作的鬼畜視頻、火星文、顏文字、聲客等網絡流行文化都帶有二次元文化的印記。
(三)宅文化
宅文化是指體現個人空間中專注于自身追求的特殊生活方式的獨特文化。真正的宅文化并非像有些人理解的只是足不出戶,喜歡長期待在家里或者愛好玩網絡游戲那樣簡單,事實上它還包括對各種領域有濃厚興趣和深入研究的人群,比如有軍事宅、化學宅、植物宅、音樂宅、汽車宅等。所以,宅一族不但要具有對某些感興趣領域狂熱研究的態度,還要有對于信息爆發的適應性和對于資訊搜集的敏銳性。
(四)惡搞文化
惡搞文化主要是對既成話題或嚴肅主題進行解構,并使之達到諷刺或幽默的效果。是以搞怪、爆笑或惡作劇為主要內容的娛樂次文化,常以譏諷現實、顛覆經典、突破傳統博人眼球。很多大學生網民利用古詩、方言、熱門節目、典型標記和歌詞等事物或著名人物制造了惡搞圖片、惡搞視頻、惡搞歌曲等諸多惡搞作品。
(五)屌絲文化
屌絲文化源于《后漢書·岑熙傳》和百度“三巨頭吧”對“李毅吧”球迷的搞笑稱謂,它集自黑和無奈于一身,已成為普通民眾進行身份認同的重要特征。屌絲文化視高富帥為對立面,以矮矬窮為同義詞,以公然比慘、集體自嘲和樂在其中為廣大年輕人面貌的基本寫照。以“屌絲”自稱的青年學生的出現,使屌絲文化成為高校非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粉絲文化
粉絲,源于英文“fans”的音譯名稱,粉絲文化是指個體或群體出于對某個對象的崇拜和追捧從而甘愿為此付出時間和金錢等成本的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由來已久,但現如今的粉絲文化已不再僅僅體現為單一的追星和狂熱,因為新媒介的迅速發展和新娛樂精神的催化,使它已經演變為融合了情感外化、主動參與及社群交流等新特征的獨特文化形式,由此產生了粉絲經濟、粉絲藝術、粉絲組織、粉絲心理等各種社會熱點問題,部分大學生沉溺其中并以此為樂。
(七)奇幻文化
奇幻文化主要是指對與自然規侓不相符合并超脫現實社會生活的各種虛構世界進行想象和描述的文化。它與對現有科技水平進行延續和強化的科幻小說不同,常常帶有各種超自然力量和不可預測的世界結構,包括各種穿越文化、魔法及其他法術文化等,還有各種惡魔、仙神或先知角色的設定。許多大學生對奇幻文學、奇幻網游、奇幻影視、奇幻圖片等產生濃厚興趣。
(八)創客文化
創客文化早期就是英文“maker”的漢譯,主要是指基于個人興趣愛好,為滿足用戶需求而努力將自己的創意變為現實的人。后來經過演變,泛指勇于創新以及自主創業的人。他們試圖在交流、分享與合作的氛圍中體驗勇敢嘗試和團隊工作的樂趣,在創意、設計及實施的各個環節中展現自己的能力。在一些高校中出現了部分創客空間或創客社團,創客運動成為大學校園中的一股新興熱潮。
除上述典型文化形態之外,高校還存在著其他非主流文化現象,例如小確幸文化、清新文化、造句文化等,它們都在以自身的要素吸引著大學生們的注意力,使其受到感染并體會到文化影響的魅力。
二、高校非主流文化現象的主要特征
從前文對高校非主流文化現象的描述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非主流文化不僅具有一般非主流文化的邊緣性、多元性及小眾性等固有的外部特征,也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明確的新式文化傾向。
(一)娛樂性
這些文化形式之所以會受到一些大學生的接受和歡迎,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之余找到放松心情的方式,有時可以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時是體會新鮮事物帶來的快樂,更多時候就是享受輕松愉快之感。在這個壓力巨大的時代,青年人需要找到多樣的休閑娛樂方式調劑生活。
(二)低限制
從表面來看某些非主流文化雖然顯得奇特和另類,但是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通俗易懂、易于理解,沒有過多的專業背景、學術水平或者是其他資歷的限制和要求,只要社會成員對其產生興趣或感到好奇稍加了解就可以加入其中。這種限制較少且容易入門的特點勢必加速非主流文化的流行,使部分青年學生參與相關文化活動或者消費相關文化產品。
(三)時效性
雖然流行文化或亞文化都會帶有時效性和多變性,但是在現在這種特點表現得更加明顯。文化潮流的更新換代,文化主體的視覺轉向及社會環境的快速變遷都使某種非主流文化經常處于變動和調整狀態,有時是內部局部因素和組成部分的變化,有時則會被新式文化思潮徹底取代。
(四)交互性
這些文化現象中既有每一種文化自身系統主客體的交流與互動,也有不同非主流文化形態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滲透。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更為其交互性提供了全新環境,文化主體已不僅停留在欣賞或消遣某種文化的程度上,也會變成某些文化的生產者、創立者或直接的推動力量。
三、應對高校非主流文化現象的教育策略
高校非主流文化雖然并未成為校園文化或社會文化的主要力量,但因其具有低限制、娛樂性和交互性等獨特之處,對青年大學生的影響不容忽視。這些影響逐漸深入的原因既有社會環境以及外來文化的作用,也存在教育不到位和教育方式欠佳等問題。教育工作者有必要正視這種文化現象并作出積極探索,努力尋找復雜文化背景下正本清源之道。
(一)正確對待非主流文化,改變有失偏頗的思想認識
雖然非主流文化具有的屬性使之成為與傳統文化、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等區別的文化類型,但是并不能就此認為它就是與主流文化沖突需要徹底消滅的社會現象。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是相伴而生的矛盾統一體,它們之間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在特定條件下,會實現相互轉化。長久以來,許多人認為所謂非主流文化就意味著帶有暴力反叛傾向、另類審美乃至低級趣味,其實這些并非是非主流文化的全貌。非主流文化遠遠不止于此,它并不是只有完全消極負面的意義。一方面,這些五花八門的文化類型有助于青年人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使之對人生進行獨立探索并得到豐富體驗,幫助青年人實現個性張揚、自我解放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激發,拓展交往范圍與交往途徑。非主流文化形態的存在也是對主流文化的必要補充,是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這些文化類型會出現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等問題,它們在對青年學生產生積極影響的同時,也會對其思想方式、行為模式及價值標準產生沖擊或是使其困惑,使其內心訴求和精神世界無法得到正常滿足。因此,對于非主流文化不需全盤否定或是徹底批判,對于這種青年認知世界及需求表達的特殊形式要給予理智分析及適度寬容、理解性對待,打破對于非主流文化的絕對標準評判體系,要由絕對地控制轉為積極引導。
(二)清除偽文化與垃圾文化,少用快餐文化
所謂偽文化,就是借助文化之名,披著文化外衣的假文化,它們通常經過亮麗的包裝具有動人的名號,但背后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或者資本力量的鼓動。這些偽文化為了迎合公眾某些需要以達到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造假。比如,專門借用某文化名人的頭銜便說成是對古典文化的再創造,借用非主流藝術之名宣揚暴力或色情,借用“二次元”的名稱掩蓋其作品的恐怖主義實質,所謂封建迷信竟然演變為奇幻文化中的超能力等。這些偽文化因為內容低劣、胡吹亂捧,已經淪落為社會文化領域中的垃圾文化。對于偽文化和垃圾文化,如果不能采用有效的監管措施及時禁止,會給缺乏文化鑒別能力的大學生帶來困擾和對文化的誤讀,使其喪失正確進行文化選擇的能力。此外,快餐文化是指文化領域中的快餐食品,是指只重形式忽視內容、只求速度不求內涵的一種文化現象。快餐文化即使有快速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功能,也會因為其缺乏內在價值和深刻內涵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反面作用。部分青年學生對“再窮也要買書,再累也要讀書”的新讀書主義不屑一顧,相對于耗費腦筋的大部頭書籍,他們更加喜歡追隨網絡游戲、微信微博、動畫動漫或者娛樂新聞、選秀節目、肥皂劇,在崇尚速食主義的社會中,原著經典作品被人們日益忽略,完整深入的閱讀反倒成為個別現象。為此,我們需要大力培養青年學生對于文化選擇的鑒別力與思考力,倡導和啟發學生閱讀具有深度和內涵的作品,在享受文化快餐的同時也消費精神大餐。
(三)在文化融合中警惕文化斷裂,培養學生對待外來文化及現代文化的理性態度
文化斷裂是指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中由于對外來文化、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關系處理不當導致的淡漠傳統文化或民族文化的一種問題。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文化傳承的時空維度遭到破壞,因受到外來文化或現代文化的過度入侵,固有的傳統文化根基錯位甚至變異,部分國民對于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情感產生裂痕。通過筆者對一些大學生進行的調查可以發現,自認為對韓國文化或日本文化有所了解的占被調查人數的一半左右,而自認為對中國民俗、傳統節日及其節日內涵有所了解的只占三成左右,對于“校園非主流文化的主要來源”有七成以上的學生認為是受外來文化或現代流行文化的影響較大。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應指導學生樹立對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正確意識,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及狹隘民族主義,堅持“為我所用,取優補拙”和“既不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的原則,在努力培養其對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覺及文化自信中用兼容并包、理性科學的態度接納和對待外來文化及現代非主流文化。
(四)凈化校園文化生態,加強優秀文化建設
作為高等學府核心與靈魂的大學文化,理應包含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與精神文化四個層面。其中的精神文化層面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導致大學校園中的精神缺失和信仰危機現象較為嚴重。也有學生認為,大學教育的形式主義、傳統文化的深奧難懂都會使非主流文化對其吸引力加大。所以,大學教育及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會成為青年學生偏好非主流文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學文化在弘揚主流文化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也要體現文化特色與文化風格,著力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大學的文化品位。不但要重視尊重科學、自由民主、韜光養晦、注重創新、勤于思考等優秀大學精神的傳遞,也要利用優質的校園文化使學生的展示欲求、自我欲求及歸屬欲求等得到滿足,喚醒其對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歷史文化記憶,從視覺刺激轉向精神美感,由注重外在形式轉向深層思想啟迪,在兼顧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基礎上通過開設通識課或傳統文化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對于優秀傳統文化及主流文化可以采用影視、游戲或動漫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生活,還要注重學生藝術修養及文化鑒賞能力的提高,脫離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泥潭,通過翻轉課堂、網絡教學等媒介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研究、探索、表達、反問、爭論與沉思的良好學術氛圍中啟發學生的心智,建設高雅活潑、寬松自由的文化環境,更加注重校園活動的文化內涵,以達到優化校園文化生態和文化育人的目的。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3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非主流文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NJSY13040。
參考文獻:
[1]葉扶榮.后現代視閾中大學生非主流現象[J].當代青年研究,2014,(1).
[2]黃木.走近“非主流”青年[J].世紀橋,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