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勇
摘 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識的形成與發展的過程,體現了數學教育的價值。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全面揭示數學的思維過程,將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活動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啟迪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數學;思維;創新;靈活;邏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4C-0048-01
二十一世紀科技的高速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這需要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培養出有數學思維能力且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型人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培養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學生。
數學作為小學一門重要學科,教學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綜合素質,需要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但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廣大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立足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本文重點分析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受凱洛夫教育思想的影響,沿襲“組織、導課、講授、鞏固、作業”五環節教學模式,學習形式封閉、教學方式單一,學生枯燥而機械地練習,限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1.教師放不下“師威”,“一言堂”現象仍時有發生。教師難以擺脫“權威”,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掌握課堂的話語權,學生習慣于接受,機械地聽、記,對教師言聽計從,不利于學生的主動思考、積極探索。教師是課堂的啟發者、引導者、幫助者,要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引導學生相互分享、相互提問、相互啟發、相互討論,讓他們在對話交流中獲得發展。
2.學生難有質疑,個性被埋沒。數學教學困于課堂,囿于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割裂,學生接受的只是死板的知識,一旦脫離書本,就會顯得束手無策。教師重講授輕探索,重記憶輕體驗,學生感受不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缺少發現、不善提問、不敢質疑,不利于學生的個性成長,阻礙學生的全面發展。
3.內容相互獨立,缺少聯系。一方面,數學知識之間缺少聯系。教師重考分讓學生拼命“刷題”,不注重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缺少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加之學生缺少思考與想象的空間,滿足于一題一解,以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學科間知識缺少聯系。教師忽視了數學與語文等學科之間的聯系,學生解決應用題時會感到困難重重,無從下手,“理解難”成為數學學習的“短板”。
4.教學環境封閉,氣氛沉悶。數學課堂有其特殊性,不能像體育課一樣上室外課,也不能像音樂課那樣放松心靈,也不像語文課那樣在美文中陶冶情操。教師對考分的迷戀,阻礙了教學的開放性,將學生置于封閉的環境中枯燥而煩瑣地訓練,學生倍感壓抑。
二、設計輕松的上課環境,提高學生興趣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思維能力開發與培養的環境支撐,而開放、自由、和諧的教學情境最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構建適應學生興趣心理的思維環境。
(一)進行興趣化教學,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如在講解加法運算時,教師用“猴子撈月亮”的小故事,進行問題講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能動性,而在這種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意識被激發。
(二)進行模具教學
在三角形判定學習中,教師將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兩個多邊形放在一起,讓學生判斷哪些是三角形的同時,標上三角形的類型,既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而且鍛煉學生的思維力和判斷力,通過小問題設置,實現學生思維判斷力的提升。
(三)采用小組合作方式
通過小組間的合作與學習,創設開放與和諧的課堂環境,促使學生各抒己見,促使學生思維活躍,通過學生間的交流,實現思維的擴展與延伸,如在統計學習中,以小組合作形式展開教學,學生對數據進行分組、分析,對統計結果進行核對、檢查,并實現小組內部分工,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同時,針對統計過程中的問題,學生進行討論解決,交流問題原因,不但形成了思維融合,而且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主要是通過練習,讓學生學會計算方法、掌握解題方法,思維和解題是密切聯系的,培養思維能力最有效的辦法是解題。因此設計好練習題就成為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環節。在課本中通常都會安排一定數量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練習題,但一般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而且學生的基礎水平不同,練習題很難適應各個班級學生水平的需求,所以教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合理的練習調整和補充。
總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主要取決于教學活動,我們只要認真研究和探索,就會使有數學獨特思維的學生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
參考文獻:
[1] 王向峰.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探討[J]. 成才之路, 2015,(36) .
[2] 邵允莉.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研究[J]. 成才之路,2015,(34) .
[3]何忠華.實施開放式教學的認識與探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
[4]蔣嬋.開放性數學課堂教學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