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民++魯英納
摘 要: 群眾路線是我黨的傳家之寶、執政之基、工作之魂、力量之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黨之本,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面對新時期的復雜形勢,只有堅定不移地堅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和無產階級的立場,認真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才能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社會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立黨之本 群眾路線 多元化 復雜化
群眾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黨之本,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歷程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在我黨的全部活動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第18次代表大會中,“人民”一詞出現了145次之多,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以人為本,為民情懷的理念。所以,認真執行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才能不斷加強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關系,才能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
一、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
我們黨從弱到強從小到大的歷史過程,其根本原因就是能夠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毛澤東曾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毛澤東同志在為黨的中央所寫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科學地闡釋了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實施過程,強調了一切從群眾中來,一切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人民代表大會明確地把群眾路線寫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章,并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
鄧小平同志在黨的第八次人民代表大會上修改黨章的報告時,指出了群眾路線是黨章的根本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全部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多次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要堅定不移地與人民群眾走在一起,發揮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尊重群眾的創新精神,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發揮群眾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道路決定命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實施深化改革的偉大戰略目標和任務,保證了我國繼續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使我國的發展沿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軌道前進,從而讓老百姓放心,使全國人民群眾更加受益。
二、目前黨的群眾路線存在的問題
1.群眾主體多元化
隨著社會結構發生的重大變革,勞動階層進行了重新分組,群眾主體的多元化,必然促使利與需的多元化,不同的階層站在各自的角度,必然會對社會管理提出對自己更有利的建議,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利益訴求,面對不同層次人提出的不同訴求,實施社會管理時,就不可能做到使不同層次的人都受益,是堅持科學判斷群眾的合理訴求,還是進行政治妥協就成了艱難的選擇。
2.干部群眾之間的矛盾復雜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加快,城鄉利益格局調整觸及深層次問題,面對嚴峻的新形勢,部分干部群眾意識淡薄,工作方法過于簡單,觸及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加劇了社會的對立,激化了人民群眾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潛在的社會問題互相交織,給社會發展帶來了諸多矛盾和隱患,為實施黨的群眾路線帶來了困難。
3.群眾工作潛在問題多樣化。
首先是思想上認識偏差。對于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認識上有偏差,不能統一思想,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僅僅把群眾當做社會管理的工具,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當做一種口號。其次,現行的體制機制的制約,現行的社會體制高度集中,行政績效不完備,導致政府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了經濟發展上,忽略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其次,工作方法過于簡單,目前,我國社會管理過程中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方法過于滯后,與平等互助的群眾關系相差甚遠,行為不顧及人民群眾的感受,效果自然不顯著。
三、新形勢下如何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1.加強認識,明確任務。
要明確黨的一切工作方針和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明確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地位,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把對上級領導負責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統一起來。
2.認真調研,改革創新。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下,認真貫徹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針,認真調研,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真實掌握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面對新形勢,全新認識許多新的問題和新的矛盾,運用科學的方法,扎實解決新問題,排除新矛盾。
3.提高能力,創新手段。
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實現形式就是群眾監督,在實施黨的群眾路線過程中,要認真貫徹群眾監督機制,實現無縫鏈接,全面覆蓋。接受群眾監督,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重視網絡輿情,創新群眾路線的實現形式,賦予廣大人民群眾更大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和評價權,真正實現群眾的有序參與,客觀評價,監督有力,更突出民意的反饋機制。
4.注重落實,加強保障。
健全群眾路線的各項配套制度,從機制制度上保證群眾路線的貫徹實施,拓寬人民群眾利益反饋的渠道,提高新形勢下群眾路線的工作能力,加強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進一步發揚民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依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真正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水平和質量。
總之,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立黨之本,在新時期的歷史形勢下,為了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我們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世界觀為引領,堅定無產階級的立場,貫徹落實江澤民“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做好新時期各項工作,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參考文獻:
[1]郭治榮.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堅持黨的群眾路線[J].發展,2013(12):74-76.
[2]龐尊麗,王有福.群眾路線是立黨執政之本[J].甘肅理論學刊,2002(4).
[3]于晨.群眾觀點是黨的光榮傳統和立黨之本[J].創造,2012(2):38-39.
[4]楊宗祥.巡視工作要走好群眾路線[J].云南黨的生活,201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