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丹
摘 要: 21世紀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教育的樣態既多元善變,又似乎一步步摸索著時代的規律朝著未來的方向邁進。在這個新的時代里,世界觀教育是尊重人自身這個“主體”的具體體現,同時給我們提供一個新的發展路徑,實現未來人的目標。
關鍵詞: 世界觀教育 多元 主體 人權
世界觀似乎從來都是耳熟能詳的概念,但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真正考量過它的內涵,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是抱著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態,尤其是在這千變萬化的社會里,很少有人能靜心沉思何為“世界觀”。那么何為“世界觀”呢?
一、概念界定
在我國,最早提出“世界觀教育”這個概念的是蔡元培先生,他主要受到德國觀念論和新人文主義哲學精神的影響,在五育并舉里提倡“世界觀教育取代宗教教育”的觀點,認為教育應該培養“有美感世界觀的人”。當然,到當下為止,對于“世界觀教育”,學界并沒有形成一致定論。最常被人引用的是Hanvey在《可達成的世界觀》一書中提出的教學目標,主要關乎全球議題與事件;跨文化的了解與尊重,全球相互關聯與依賴關系;以及實地參與當地或者世界事務等。可以想見,世界觀教育是一種超越的學習,包括世界議題的方方面面。它關乎認知、技能、態度與行動的教育,涉及跨文化了解、全球的議題、世界公民責任等。世界觀教育的理想是想通過教育樹立學生的國際觀,同時學習世界觀的知識、態度與技能,能夠參與世界事務,造就有責任心的世界公民。
二、多元反思與建議
馮朝霖的《曖昧·謙卑與參化——新世紀之世界觀教育》,從政治學、社會學、佛學等各大學科探討了世界觀的意義和價值,同時論述到世界觀教育的當務之急。在當前多元文化的社會里,他的諸多論點為我們增添了對教育的不一樣的期待。
該文章引用詹志禹的觀點,強調首先必須培養學生開放的胸懷和視野,以能夠聆聽不同的聲音,容忍不同的立場,并了解不同的文化價值系統,進而發展自己的創造力。其次,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獨立的思考能力,以便學生在多元的價值觀念中,避免由文化相對論、價值相對論和道德相對論帶來的困擾,進而培育學生的批判和辨別能力,以達成一種多元文化社會“世界觀教育”的主張。只有做到獨立思考才不容易被愚弄,才能明辨是非,當然這樣的態度是要有的,這樣的人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人云亦云者終將被歷史長河淹滅。當今的世界,能覺醒、能獨立地判斷和思索的人越來越多,這也給了許多國家和民族一些機會去走向民主自由的方向,能獨立思考才能反省,能反省才能與歷史和解與世界相接。當然,創造思考也是獨立思考的后續,是其進一步的延伸,同時達到了另一個高的層次。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持續地對它們反復思考,它們就總是以時時翻新、有增無已的贊嘆和敬畏充滿我們的心靈: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則。”所以,持續的獨立的創造性的思考總能充實我們的心靈,也更讓我們接近世界。
此外,基于教育現場的“人權觀點”的提倡,想來也是世界觀教育的一種國際化趨勢。人權教育不僅是個人正當權益的維護,更是培養民眾對弱勢者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是捍衛人性的基本尊嚴。而人權教育的積極作用則在于轉化社會成員的生命哲學態度,使其變成美好社會的行動者和促進者。對人權思想是基于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不可避免的信仰,這是全人類共同享有的東西,而不從屬于某個單一國家、民族及個體。政治學家柏林對于多元社會、人權觀念等無疑是我們值得學習和參照的,的確,世界肯定有普世價值的存在,如:民主、自由、平等、正義、人權、博愛等,這也是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世界的持續后動力。雖然當下的民主制度有很多不足,但沒有民主制度做保障什么都不能、什么也沒有。所以,民主將是人類一直努力奮斗的目標。現下網絡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一些契機,慢慢地更多的人有著世界的眼光,社會里也開始出現多元的聲音,走進民主的國度,也許還要很久,也許就在明天。的確,“人權倫理”是一種最低的共識,可是教育領域不太重視人自身的這種權利與價值,徒留遙遠地悲情與向往,但我們仍懷揣著一份理想與希望。正如羅素所言:“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于愛情的渴望,對于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其實,這也是世界觀教育要達到的目的,反觀現在,當下的中國是否要更多地面向世界,沉靜之后反省,反省之后超越。也許,那樣中國的世界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世界觀,教育的意義才會更加美好與完整。
參考文獻:
[1]馮朝霖,曖昧·謙卑與參化——新世紀之世界觀教育[A].見:劉育忠.當代教育論述的逾越[M].臺北:巨流,2010.
[2]康德.鄧曉芒,譯.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RG Hanvey.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1982,21(3):162-167.
[4]伯蘭特·羅素.羅素自傳(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大衛·K.諾格爾.胡自信,譯.世界觀的歷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宋清華.海德格爾對技術時代的世界觀的批判[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