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
自倉頡始作書契,代以結繩以來,中華文化就以博大精深著稱。不論是詩經論語還是唐詩宋詞元曲,無不體現出古人在文學創作上的極高造詣。優秀的文化需要傳承和不斷創新,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正是這一切的起點。《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培養學生基礎寫作能力和初期文字表達能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如何改變學生寫作困難的現狀?筆者認為有以下兩方面值得探索:一方面,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養成終身寫作的習慣。另一方面,如何理清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掌握寫作的方法與技巧。
一、激發興趣,做好小學語文寫作的真正主人
老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并不是說要教授多少知識,而是要將科學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生涯中能夠自主學習。在目前學生寫作難的情況下,更要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培養,加強交流和合作,及時評改和反饋,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得到正確引導。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中外教學實際,嘗試新的寫作模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首先命題要靈活,關注實際。注重引導學生關心個人生活問題和社會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展現自我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選擇好命題后,通過提問、討論的方式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看法。經過討論后讓學生確定文章的大綱,再進行討論對大綱進行調整,寫出初稿。在完成初稿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參與進來,對學生遇到的困難及時給予幫助。在完成初稿以后,再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問題,提出不足,再進行修改。這樣淡化了老師在寫作過程中的作用,讓學生完全自主體驗整個寫作流程,深刻理解寫作步驟,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甚至還可以將學生的寫作成果裝訂成冊,在學生之間相互傳閱,給予學生鼓勵。
更進一步的,可以直接給出創造性的命題,老師給學生創設情境,利用圖片或者繪畫的方式明晰學生的寫作思路。然后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結成自主學習小組,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一起完成寫作任務。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寫作是一種社會活動。作者的心中必須有讀者,而讀者影響作者的作品,這就意味著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交際活動,因而作文教學就應該倡導交際與合作。采用合作寫作的方式,不對學生的思路進行任何約束,學生自由發揮可以充分展開想象力,激發寫作興趣和創造力。合作的模式可以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的同時增強交際能力,融洽同學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的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老師的作用是對作文提供意見和反饋,對學生的寫作全程支持。作文可以不在一堂課的時間內完成,更有利于學生實踐自己的想法。基于寫作和生活本身的作文能夠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寫作的快樂,激發興趣,對今后的教學有積極的意義。
二、理清教學思路,熟練運用層遞式教學
作文教學成功的關鍵往往在于對學生真實情感的引導,而層遞式教學通過分段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綜合性的提高,加強循序漸進的作文學習,是當前語文教學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方法。
1.改善教學,發散思維。
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事物的發展千變萬化,但只要我們用心尋找,就能找到一些規律。如寫作教學,雖有千萬種變化,歸根到底,無非就是詞匯、結構和思想的組合運用。由于小學教育的局限性,小學生在現階段所掌握的詞匯量比較少,對生活的感悟沒有完善的理解。這就導致在寫作過程中,有了一定的思路卻不能很好地表達。在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當前的寫作教學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往往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一篇像樣的作文,我們會要求學生背誦課文,背誦詞匯,背誦名言名句,甚至是參考優秀作文選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扼殺了學生的思想,給審閱老師帶來了極大的審美疲勞。其實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完全能夠對學習到的新的知識進行發散性運用,摒棄傳統的機械記憶方式。研究表明,人腦對知識的加工越深,記憶效果就越好,信息在頭腦中保持的時間就越長,這就是“加工層次理論”。也就是說,在課堂中直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發散性思考,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含義和使用的語境,比一味死記硬背有更深刻的了解,對于日后學生能夠熟練使用該知識有更好的幫助。
筆者在教學《黃河的主人》這一課時,涉及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死記硬背的概念學生味同嚼蠟,筆者舉了個例子,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描述一份菜的美味:一天課間,甲同學說昨晚和家人去了一家新開的飯店,吃到了夢寐以求的那個菜……原本低下的腦袋頓時都抬了起來。甲同學講了菜的味道、顏色、口感,真是人間美味。(側面描寫)“我”聽后垂涎三尺,心想:今晚也要去吃。果然晚上如愿了。菜還沒端上來,就聞到一陣香味,巴不得人都跟著飄起來……同學們都笑了,這種體會感同身受,看來這例子比起難記的概念更吸引他們。菜端上來后,“我”仔細觀察了菜的顏色、擺盤,嘗了口味(正面描寫),吃完后頓覺三月不知肉味。可見這菜有多美味。同學們哈哈大笑,后來再回憶這個描寫手法,他們總能一下子記起來。看來對知識進行發散性運用,的確勝過傳統的機械記憶,讓原本艱難的記憶過程事半功倍。
2.積累素材,有的放矢。
有了華麗的辭藻,理好文章的框架,我們還欠缺一篇文章的靈魂,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問題,生活閱歷比較少,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思想,一味模仿容易給人帶來“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反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東西可寫。其實小學作文的題材一般都是比較貼近生活的記敘文,學生沒有素材的關鍵還是在于缺少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比如寫“父親”,朱自清眼中的父親是在翻越月臺時那蹣跚的背影,所表達的是對父親的不舍和依戀,學生眼中的父親也有很多,大多是工作時的汗水,出游時的歡笑,嚴厲時的皺眉。雖然題材很多,但是大多都浮于表面,沒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要適當加入感悟性的作文訓練,從平常的生活場景中發現更深層次的感悟,積累生活的素材,給作文賦予靈魂。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教師突破傳統的條條框框,參與到學生的寫作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熱情,那么學生將不會覺得寫作就是死板地完成任務,而成了發自內心的,一篇優秀習作的誕生便成為水到渠成的事。
參考文獻:
[1]陳娟.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層遞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2015(04).
[2]王利軍.對于機械記憶法和聯想記憶法在高中英語詞匯記憶中的比較研究[J].浙江師范大學,2013(06).
[3]吳彩琴.美國小學作文教學及其啟示[J].廣西玉林師范學院,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