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昌慶
摘 要: 北京師范大學數學學科創建百年征文集結成冊正式出版。在每一個畢業生眼中的母校、母系可能是不一樣的。隨著歲月的流逝,理解力的增強與不同,“解讀”也不同。留住歷史、留住記憶成為一種必要。
關鍵詞: 北京師范大學 數學學科 創建百年 紀念文集 編后記
今年適逢北京師范大學數學學科創建100周年,作為“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史料叢書”(以下簡稱“史料叢書”)之一的《北京師范大學數學學科創建百年紀念文集》(以下簡稱《紀念文集》)也即將付梓,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我自然也成了全書的第一讀者,在一遍遍地通讀原稿、校樣(與作者溝通一些問題)時,我的眼睛經常是濕潤的,總有一種寫點什么的沖動,可惜筆頭有些差,唯恐有表達不到位的地方,以下心得愿與各位共享。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北師大數科院)經過百年的發展,歷經晚清(孕育期)、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大時期,累計共培養本科及本科以上畢業生萬余人。一部北師大數科院百年史見證了現代中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史,也見證了現代中國數學的發展史。
我于1985年在系里求學,此后幾乎沒有離開過北京師范大學,對后三十年的“表面歷史”略知一二,尤其是近15年來,我策劃并參與責編了“史料叢書”若干本(目前已正式出版了9本,這在國內高校中是罕見的、唯一的),很多歷史上的人物我也逐漸熟悉起來,一個個名字在我眼里已不再是冰冷的鉛字,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還有他們的音容笑貌(我從書上讀到過的、聽長輩們談說的軼事,還有我的數學想象,等等)。《紀念文集》更讓我接觸到我所不太了解的前50年的歷史,以及近50年的非“表面歷史”。我作為責任編輯,也在艱難地取舍一些內容,既力求保留作者的原意,給讀者以更大的信息量,又力爭能夠在出版“規矩”的大前提下快速、正式地出版。
本文言及諸項均可在《紀念文集》找到相應的位置,為行文方便,不一一指出相應頁碼。
一、《紀念文集》簡述
北師大數科院舉辦了學科創建100周年征文,并結集出版了《紀念文集》,全書共408頁,25.5個印張,63萬字。收錄了77篇文章,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總結與回憶(共63篇)、人物訪談(共10篇)、非純數學學術論文(共4篇)。涉及百年發展史上的方方面面,也包括體育工作、學生活動組織工作等。題材上,既有一般記敘文,又有詩歌等。作者中,既有學富五車的耄耋老人,又有初出茅廬的小學弟;既有國內的數學界大家,又有從國外引進的學者。全書順序上是按照作者的入學年級編排的。
通讀全書,我們看到了北師大數學學科的百年積淀,如同一個百年老店,溢香芬芳;看到了“北京師范大學數學學科”這個新生兒是如何在前輩的精心呵護下,含辛茹苦、舉步維艱地一步步成長壯大起來的;看到了前輩們以國為先,報國敬業,視國家的需要為第一需要,甚至可以因此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與現在的某些教授形成了鮮明對照:現在有的學者剛評上教授,就不再給本科生上課了,更甭說讓其為了國家的需要而改變研究方向);看到了前輩們如何應對人生逆境,應對社會大環境的巨大變遷,如何互幫互助、共渡難關的。
一些知名前輩,大學期間放下書本,投身革命。革命勝利、新中國成立后,當黨需要他們拿起書本的時候,他們毅然重返課堂,轉向學術,仍是大家。例:孫永生,等。王梓坤院士去蘇聯留學前沒學過“概率論”,好不容易買到一本書,學了不到3個月就啟程出國了,3年后,破解前沿問題,何也?用功!聰明!
十篇訪談,九個人的成長剪影,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學院百年史;讀者可以從中汲取自己想得到的點滴體會與啟發。
100年的實踐,給后人的啟發:盛世出發展,亂世百事衰、和諧局面來之不易。《紀念文集》是不同于《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史》的另一個角度的“史”。讀史可以啟迪、指導人生,“以史為鑒、以人為鏡”,鼓勵向善,滌蕩心靈。從不同的角度,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的解讀、思索、感悟、收獲……
二、《紀念文集》的主線
主線之一:感恩
感恩新中國的建立,有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也讓真正窮人的孩子上了北師大,還能順利完成學業;感恩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偉大時代,科學的春天、知識分子的春天,更是中國數學的春天;感恩自己的母校、母系、師長,甚至是自己的同學。一位也已是古稀之人的大學者對另一位當年長輩的深切回憶:提攜,甚至包括生活上的點滴照顧。當他將這些善舉落實在紀念文字上時,也反映出古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大數學家、名人和普通數學人的感恩的心是一樣的淳樸、率真。
主線之一:發現人才、提攜人才,不拘一格且代代相傳,呈現無私性
略舉一二例:我系首任系主任馮祖荀等在1928年破格聘請僅30歲的傅種孫為教授,傅種孫于1948年將王世強從畢業生破格提拔為講師。我系首屆畢業生楊武之教授(楊振寧之父)1938年秋將28歲的華羅庚破格聘為教授,越了三級。他們后來的發展均證實了這種做法的正確性、及時性,使他們得以在人生創造力的黃金時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展、發揮。
主線之一:接濟學生完成學業,大愛、真愛的火炬代代傳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大學者有大德、有大愛,心像海洋一樣廣闊。一直以來,師范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問題。數學系的老師們資助學生完成學業的故事不勝枚舉。例:王世強、嚴士健兩先生資助韓麗娟渡過難關,而韓麗娟留系任教后也一直不間斷地做善事。據我所知,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系里某學生交學費,被師生所傳誦。王梓坤院士在20世紀90年代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每月將100元現鈔放在自己的博士生的信箱里,這只是王先生善舉的冰山一角,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主線之一:機遇
《紀念文集》中給我們展示了機遇的重要性:機遇成就人,機遇對每個人都很重要,機遇只會光顧有準備的人。人的一生,能遇到伯樂太重要了,伯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提攜、指點研究方向等。人的機遇在伯樂那兒可能就是一個閃念、一個善念而已,仿佛是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件事,但決定了被指點人的一輩子,甚至造就了一個數學家、一個國際、國內領先的數學方向。這種指點,實際上也是“因材指教”。
一個學生會影響一大片,一個名學生會為母校、母系帶出一支強兵(好生源)。丁萬鼎先生(1978年—1980年在北京師范大學進修時是嚴先生的學生)指導、影響安徽師大一批優秀學子,投考北師大數學系,形成北師大數科院一個靚麗的群體“安徽幫”。丁先生現在退休了,不在本科生教學一線了,加之現在進入了信息化時代,老師對學生這方面的影響減弱了,“聽老師的話”“耳提面命”的時代基本過去了。北師大數科院的“安徽幫”也已風光不再了。
主線之一:數學人的真實人生
全書充滿了許多數學的名人軼事,數學人的七情六欲,數學家的幽默、機智等,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數學和數學人不是人們想象的枯燥無味,書中也不乏數學人的詩篇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一些數學名家、大家,也包括普通的數學人,小的時候數學成績不一定好,也不一定就喜歡數學。有人對數學感興趣,是遇上了好的中小學數學老師,好的啟蒙人、好的引路人很重要,甚至包括數學雜志上的文章及數學雜志上的數學史介紹、新學科分支介紹、有一定參與性的欄目,如問題解答(征解)等。
一些數學名家、大家,數學人,一旦喜歡上數學,對數學的愛始終不變。他們研究數學沒有功利性,不唯自主招生、不唯奧數成績、不唯SCI、不唯SCI文章的獎金……他們將業余時間用于研究數學,將一分一秒都用在了數學上,應驗了那句話: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擠一擠總還是會有的。只要是你愛上了數學,總會擠出時間來琢磨的。除了喜歡數學、研究數學外,他們也或多或少地還有其他愛好,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主線之一:寬容與道歉
一個集體的形成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也要有人甘當人梯。北師大數學系是出了名的君子系。一個系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進入其內的人也會立即被感染、被同化。前輩們總存寬容之心,鼓勵、提攜之心,總言及同事及晚輩做得好的方面。
一位已是老人的當年的學生對另一位也是老人的當年的老師的愧疚,那是“荒唐”歲月留下的心結。
三、主編的辛苦
本書主編李仲來教授為北師大數科院,為中國數學界、數學史界做了一件大好事,記錄下歷史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讓這些史實都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趁老先生們或其子女都健在的時候做一些搶救性工作,使這些史實得以保存下來。“史料叢書”相繼出版了《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史》《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論文目錄》《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師生影集》《數學樓》《紀念文集》等共9部。
本書時間跨度長,由于戰亂、政治運動、檔案意識淡薄、記憶的模糊等原因,史實、史料欠缺,有時不一致,甚至有矛盾之處。核實史實,以免以訛傳訛,主編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本著對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未來工作負責的態度,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教訓,給后來者留下參考、借鑒。
四、我的反思
現在的新課程改革,一來應對新世紀全球化新戰略,二來減輕學生負擔,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但是師生的真實反映是什么?現在的學生還有真正的課余時間嗎?比銀行網點還多的民間補習機構成為各大、中城市的一景,值得教育行政部門深思。
《荀子·大略》:“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輕師而賤傅。”改革開放近40年以來,綜合國力強盛了,公費(免費)師范生也成了一個詞。現在為應對家庭經濟窘境、找工作難等,優秀高中畢業生中的窮孩子(其中不乏熱愛教育事業者)投考了免費師范生,大量的非公費師范生還在為自己的學業買單,還在為自己畢業后找不到工作而焦慮。但20世紀80年代,國力還是相當弱的時候,只要是國家正式錄取的師范生,都享有免學費并且發給一定的生活補助。為什么國家強大了,反倒向師范教育的投入似乎相對更少了?不但不“輸血”,好像還有“抽血”的嫌疑?讀了史以后才知道,在中國師范教育的110多年的歷史中,這后一種情況的歷史才20年不到。
嚴格的規章制度與靈活的“破格”。現在雖然也有“破格”,但不是同一個層面上的。保研或考研時,英語真的就那么重要嗎?我做本科生級主任的時候,就耽誤了一個數學天賦很好的學生,成為我心里永久的痛。當“數學天賦”與“英語成績”發生沖突時,我們怎么辦?能否不拘一格,“破格”錄取?
本書既是一本史書,又是一本紀念文集;既是一本數學人讀的書,又是一本普通讀者的勵志類書籍。建議大家不妨網購一本讀讀看,相信會有各自的不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