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玲
【摘要】循著云林山水畫“悠遠淡則真”的風格,我們一直努力追尋著“外顯簡約,內隱至真”的語文課堂,通過對語文課堂的理性審視和實踐探索,對教學目標的定位、教學環節的設計、重難點的把控以及語文的拓展深化,用最簡約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其審美能力以及語文學習的能力,成就一個開放的、變動的、多彩的教學世界。
【關鍵詞】簡約至真目標簡明過程簡捷重點簡凝拓展簡靈
元代書畫家倪瓚(號云林),好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嶺之景,多以水墨為之,偶亦著色,他的作品畫面靜謐恬淡,章法簡中寓繁,格調天真幽淡,風格蕭散超逸,通過樸素、簡潔,甚至是簡單的方式,表達寬廣、靈動、豐富的內容,給人以清越婉約、明秀悠遠的意境。循著云林山水畫“悠遠淡則真”的風格,我們一直努力追尋著這樣一種“外顯簡約,內隱至真”的語文課堂,意于用最簡約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提高其審美能力以及語文學習的能力。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課堂存在著許多“繁瑣”的現象,導致高效的教學正遭遇消解。
一、 “簡約至真”語文課堂的理性審視
(一) 【聚焦課堂】之情境設置“細究本末”
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初衷與目的是“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情境,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諸多因素,設計適合學生的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模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些情境圖片繁多、耗時不少、重復又繁雜,教者旨在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讓學生享受到想學、樂學、學會、會學的這樣一個過程,可是,冗長的情境幾乎面面俱到,有效的又有多少呢?
(二) 【聚焦課堂】之師生言語“滔滔不絕”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效率。”有些教師常把自己對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滔滔不絕地給予學生,課堂上總是喜歡講,再加上教學引導、過渡、講解、總結、評價的語言不準確、精煉、生動、簡潔,使得課堂變成了“滿堂講”。殊不知,語文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老師只要用簡練、流暢、親切、靈動的話語便能引導學生用心體驗,用情感悟。
(三) 【聚焦課堂】之表現形式“千匯萬狀”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等新理念早已是耳熟能詳,深入人心,而有些老師則誤解為“為了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我們可以設計多多益善的語文表現形式”。于是,過度“紛呈”的語文表現成了課堂上的一大敗筆。難道“熱鬧”就是課堂最值得炫耀的亮點?
(四) 【聚焦課堂】之教學方式“層出不窮”
有些教師過分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豐富的情境、精美的課件、活躍的游戲、過多的討論,正所謂“滿園春色”。殊不知,眼花繚亂的教學方式是不是真正的在為語文教學服務呢?多元的教學方式是很精彩,可是只要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簡約卻有效的方式不同樣可以加深對語文的理解嗎?
二、 “簡約至真”語文課堂的實踐探索
(一) “求質溯本”——目標定位需“簡明”
語文課堂要走向簡約,一個簡明清晰的教學目標是關鍵。正如布盧姆所說:“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期望達到的目標。”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應倡導“簡明扼要”,凸顯語文教學內容,讓學生可以清晰地感覺到這一堂課真正要學會什么,而教師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山谷中的謎底》是蘇教版六年級的一篇課文,我這樣來設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 學會“魁、貞、篷、丫”四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抓住關鍵詞,展開思辨,理解雪松“彎曲”的智慧,聯系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理解啟示。
(4) 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拓展小故事《冰雪的啟示》。
這一教學目標,既關注了學生的知識目標,又關注了能力目標,如此簡明、清晰的教學目標,既方便教師組織教學,又有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既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態,又考慮到學生發展的可能。老師在這樣的教學目標指引下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主動、積極、高效地達成目標。簡約至真的教學目標使語文課有了一個“靈魂”,是課堂教學有序有效的根基,目標明確了,我們才有方向。
教育的對象是兒童,兒童應該站在課堂的中央,所以教者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要從兒童的需要出發,為他們“量體裁衣”,通過最適切的、最基于兒童生長原點的教學目標的實施,讓學生在讀、思、辨的過程中真正提升語文素養。
(二) “筆簡形具”——教學過程需“簡捷”
在實際教學中,不少老師為了上好一節課,絞盡腦汁搜集很多資料,在設計教學環節時,這也舍不得丟,那也舍不得放,致使教學環節臃腫。新課程要求在同樣的教學時間內要完成更多的教學任務,這就需要教師抓住課堂教學中的“點”“線”“面”來組織教學,既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走進去,又讓學生由里及表、由深到淺地走出來,就能順暢地實現“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的效果。
《螳螂捕蟬》是一則極富情趣的歷史寓言故事,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于少年的智勸,這是需要老師引導孩子去領悟的。有了這些思考,在學生理清故事脈絡的基礎上,以“大臣們和少年分別是怎樣勸說吳王的?結果又是如何呢?”貫穿整堂課的教學。在大臣們的勸說這個版塊,抓住“乘虛而入”這個詞,想象大臣當時勸說的情境。而少年的“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則是抓住蟬、螳螂、黃雀的不同表現及最后的結局,來感悟這個寓言的寓意。在此基礎上,提出思考: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讓學生抓住細節,對比感悟兩種勸的區別,從而體會到智勸的妙處。
這樣的一條主線索,摒棄繁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路十分明晰,而語文味則流淌在品詞析句的細節處。沒有華麗的環節,設計更簡潔,但對話更豐富,力求在實實在在的教學中,向文本更深處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簡捷的教學過程不是把語文教學簡單化。它應該是真真實實地引導學生“看書讀書”思考的過程,樸樸實實地引領學生潛心會文的過程,平平實實地啟發學生對話的過程,扎扎實實地進行基礎訓練的過程。我們需要“大道至簡”的教學過程,用簡潔的問題,簡單的方式把這“紛紛擾擾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三) “眾里尋他”——重點把控需“簡凝”
當前的閱讀教學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但問題依然很多。最主要的問題還是“滿堂灌”,有的演變成以問代講。教學的主要流程基本上是以教師的問題串起來——大問題套小問題。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膚淺、無聊地回答老師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問題,或是在猜測問題的答案。
課堂教學要簡約高效,必須抓住教學中的“關鍵”,也就是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重難點的把控與解決的過程就是“加強教學有效性”的過程。而語文課堂中“閱讀話題”的選定,直接決定著閱讀教學中對話的效度和閱讀教學的質量,教者要通過有效的話題來設計簡單、便捷的教學環節,突破重點、難點,引領學生一步步走進文本,逼近文本中心意圖的主題。
在教學《山谷中的謎底》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雪松的智慧,我緊扣結尾兩個旅行者得到的啟示:“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讓學生抓住關鍵詞思辨:“雪松的彎曲是屈服和毀滅嗎?為什么?”。《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學習這類課文,就要引導學生讀懂作者要說明的觀點是什么,是怎么講清這個觀點的,教學中,通過梳理文章脈絡來明確觀點,并領悟表達方式,學會說理。《珍珠鳥》這一課,讓學生解決“作者是怎樣把珍珠鳥逐步信賴我的過程寫清楚的”,這是個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三個句子:起先……;漸漸地……;后來……,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去發現作者寫作的方法。簡凝而實際的教學方法,突破了難點,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生長點,深究教學的重點難點,力求簡潔凝練,方能掌握學生思維的到達點,有效提升語文素養。
(四) “潤物無聲”——拓展延伸需“簡靈”
語文教學中有效地進行開放拓展,將特有的素材與教學內容相結合,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無形提高,學習方法的不斷擴充。有形與無形的結合,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建構豐滿的知識體系打下基礎。
在解讀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理解文中的“重擔”的含義,我進行了詩句的拓展:“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濕臥娘身”,講述的是母親在兒女生病時的焦慮和對兒女的照料;“昔孟母,擇鄰處,兒不學,斷機杼”,贊揚了母親為了教育子女所作的巨大貢獻;“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深情訴說著母親對遠行的兒女的體貼和牽掛。
這樣聯想式的解析,加上教者詩意的描述,母親為兒女付出的點點滴滴的辛勞,組成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學生的腦海中展現出來,“母愛”這一永恒的主題也在這一瞬間變得溫暖而感性。
樸實簡潔卻又不失靈動的拓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去誦讀、去感悟、去發現、去體驗、去創造,有效地實現了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渾然天成最為佳,清新自然不著痕”。
法國猶太作家安德烈·莫洛亞這樣說過:“最樸素的往往最華麗,最簡單的往往最時髦,素妝淡抹常常勝過濃妝艷服。”可見,簡約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底氣,是一種深度,是一種境界。“簡約至真”的語文課堂永遠是一個開放的、變動的、多彩的世界,在簡約的背后是大氣、精要、智慧,也是一種超越,是語文本性。“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我們會努力著,為“語文課堂就是一幅簡約至真的山水畫”的美好愿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