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為群
在設計數學練習題的時候,經常會舉一反三,尤其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為了進一步掌握數量關系,通常會將原題稍作改動來練習。在教學二年級數學關于購物的實際問題時,我做了這樣一個嘗試。
原題是:媽媽買了一條36元的褲子,付給營業員50元,應找回多少元?
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用“付出的錢-應付的錢=找回的錢”,少部分學生列成了加法算式50 + 36 =86(元)或36 + 14 =50(元)講解后為了了解這些學生是不是真的掌握,所以,重新出了一道類似的題目:
媽媽買了一件46元的衣服,付給營業員70元,應找回多少元?
這一次所有同學都用70-46=24(元),只有一個學生用50 -46=4(元),于是我便說:“方法是對的,但抄錯了數字,下次可要細心一點呀!”可是他卻委屈地說:“老師,我這樣做是有道理的”,我很驚訝,便讓他說說自己的想法。他說“一般付46元時,沒有零錢,媽媽會付50元,不會付70元,所以我用50來減”,這話一講,我的頭頂立刻炸響一聲驚雷,的確是這樣,此時,真的是非常汗顏,并不是我缺乏生活常識,只是不謹慎,設計時欠考慮,不管怎么付,也不可能付70元哪。這次,真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怎么辦呢?只好說:“你考慮問題真仔細,小朋友們,如果沒有零錢,媽媽怎么付錢呢?”學生們開始積極思考并踴躍發言。
生一:付一張50元的。
生二:5張10元的,也用50-46=4(元)。
生三:付兩張20元和一張10元,也是50元,應找回4元。
生四:如果沒有10元的,可以付3張20元,就用60-46=14元。
生五:如果沒有零錢,只能用100-46了。
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不管怎么付錢,都應該用“付出的錢-應付的錢=找回的錢”。
這一題算是順利小結了一下,但留給我的啟示卻很多。
【反思】
一、 數學教學必須嚴謹
數學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數學的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教學,更是數學思維、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從小就給學生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是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的。而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學生數學思維的嚴謹性的培養,嚴謹性是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教師為人師表,更應從自己做起,對一切問題都不能馬虎對待。首先,教學態度要嚴謹,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其關鍵體現就是需要淵博的、合理、優化的知識,需要有嚴謹治學的態度。本案例就是我設計沒有深思熟慮,才弄巧成拙的。其次,教學內容要嚴謹,逐步加強教學內容的嚴謹性,并使學生真正消化理解,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措施,也為今后教學進一步提高嚴謹性創造了有利條件。必須充分估計學生的接受能力,要從發展的觀點考慮學生的潛力,使數學的嚴謹性要求不斷提高。最后,教學語言要嚴謹,低年級數學課堂在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童真童趣,這是由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征決定的,他們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不明白學習的重要性,這時形象、豐富、親切、聲情并茂的語言是最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但數學知識邏輯性,說理性很強,教師的課堂語言要嚴謹,如:講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將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平時在闡述的時候必須加“平均”兩字,以示數學的嚴謹,這時的數學課多了一些數理,教師重在用簡潔明了的語言闡明算理,教給知識,應用實踐。
二、 數學教學要扎根于生活實際
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使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使教學的知識能與學生的記憶庫產生聯系,讓學生對數學不再陌生,有熟悉感,進而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將“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喜歡上數學,改變對學習數學的態度,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由外在驅動改為內在驅動;由被動的學習改為主動學習;由為學習而學習改為為尋找、探索規律,釋放生活體驗而學習。
在課堂上,除教科書、教師的課前備課和教學設計外,還有一種更重要的資源,就是來自真實而鮮活的生活實際。在課堂上師生思維碰撞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許多預先沒有想到的、奇特的、閃光的、極有個性的語言材料,它是貼近學生實際的活的材料,這就是生成的教學資源。教材的編寫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增加了《認識鐘表》《認識方向》《認識年、月、日》《觀察物體》《解決問題的策略》等內容,還有《豐收的果園》《身體上的“尺”》等數學活動,教師必須緊緊抓住這些課堂資源,并加以充分利用,那我們的課堂就會更生動、更活潑,更具有真實性。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條件,促進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使教學源于生活更服務于生活,這樣的課堂教學不僅閃耀著理性的光輝,而且躍動著人性的魅力。
三、 開放的課堂,鼓勵全程質疑
傳統的教學提問有如下特點:教師問,學生答,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確唯一,最終以學生解答教師的所有問題為教學的歸宿。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提問而言,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全程質疑,在課堂真實問題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激活兒童潛在的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
從本案例中可以看出,學生的頭腦里充滿著問題,關鍵看教師肯不肯將課堂教學的自主權還給孩子,敢不敢讓學生自主合作、多元地解答問題,是否允許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但是這樣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很多時候,學生的提問與教師原先設計的問題不一致,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根據重點問題來深入學習知識,順著學生的思路,在動態的過程中,達到甚至超出預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