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民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引入學生生活的源頭活水,積極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探索數學現象,發展數學能力,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為他們的發展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藍本“活”學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這說明我們數學教師要尊重數學教學的規律,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實施教學,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才能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善于通過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引出數學問題,充分地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源頭活水,使學習數學真正成為學生生活中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注意拓寬應用數學知識的渠道,給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讓他們聯系熟悉的事物學習數學知識,培養學以致用的數學實踐能力,切身感受數學的魅力。在教學實踐中,我注意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
一、 揭示自然規律,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的源頭在生活,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生活中處處蘊藏著數學元素。我們數學教師要善于采集實際生活中的數學信息,有效地溝通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注意把生活現象抽象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問題,這樣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他們產生學好數學的需要。
例如:在教學《認識循環小數》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口答“一周有幾天?是按什么規律出現的?”引導學生感受現實生活,從中體會一周7天總是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復出現,循環不斷的。再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現象,學生能很快找出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太陽東升西落等等生活現象。這樣,學生通過對一系列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現象的感受,學習興趣漸濃,同時也比較輕松地理解了“循環”這個抽象的概念。
二、 擷取生活實例,探索數學現象
數學來源于生活,決定了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問題。關鍵是我們教師能否結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合情地聯系生活,利用好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只有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情境,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需要,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自覺地運用生活經驗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平移和旋轉》一課,在新課伊始時,我注意根據小學生愛玩的天性,運用多媒體直觀動感的優勢,展示蘇州樂園中各種游樂項目的場景,有高空彈射、旋轉木馬、青蛙跳跳、兒童滑車、豪華波浪等。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注意力也高度集中,經過獨立觀察、小組討論和集體交流,充分了解了各游樂項目的運動方式。然后我引導學生通過做一做動作、說一說想法、比一比分類,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到:像高空彈射、青蛙跳跳、兒童滑車一類的物體運動是平移現象;像旋轉木馬、豪華波浪一類的物體運動是旋轉現象,較好地建立了兩種物體運動的表象。
三、 引入生活素材,培養實踐能力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脫離實際?!币虼耍胱寣W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必須淡化機械的分析說教,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的生活背景,優化教學內容,合理地引入生活素材,切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啟發指導他們去理解和體驗,讓他們在自動自覺的學習活動中激活智慧、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例如:學習《利率和利息》一課時,在下課前,我給學生留了這樣一道題:今年欣欣把積攢的3000元壓歲錢從2015年2月26日開始在銀行儲蓄一年,那么到2016年2月26日,他可以得到多少元?對于像這樣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他們往往興趣較濃,體會較深。為此,有的同學還特意利用課余時間到銀行了解利率、利息等知識,并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通過調查、計算、思考,學生不僅深化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還了解了金融知識,培養了實踐能力,從而深刻地體會到了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四、 創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這也決定了數學知識必須應用于生活。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稊祵W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彼?,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根植于現實生活,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抓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景來展開教學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等自主探究活動獲取知識,并學會靈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學習的魅力,從而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一課時,我設計了“裝潢招標”這一學習環節:“小琳家里購買了一套新房子,客廳長7.2米,寬4.8米,準備用1200元在客廳鋪好地磚。爸爸媽媽帶她去建材商店購買地磚,他們比較中意的是下面兩種規格的地磚:(1)邊長是80厘米的A地磚,20元/塊。(2)邊長是60厘米的B地磚,15元/塊。到底買哪種地磚合適呢,你能為她家做好參謀嗎?”學生聯系所學知識,通過思考和交流,明確關鍵是所買的地磚一要質量比較好,二要價格適合,總價控制在預算的1200元之內。那到底為小琳家選擇哪一款地磚呢?學生通過計算和交流活動明確:先算出她家客廳鋪設A、B兩種地磚各需多少塊,客廳的面積÷A地磚的面積=54塊,客廳的面積÷B地磚的面積=96塊;然后算出買兩種地磚各要多少元,54×20=1080元,96×15=1440元;最后比較價格,鋪B地磚超出1200元,鋪A地磚價格在1200元以內,選擇A地磚比較合適。
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漢斯·弗賴登塔爾所說:“數學來源于現實,存在于現實,并且應用于現實,教學過程應該是幫助學生把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彼裕覀償祵W教師只有開動腦筋,創造條件,精心設計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學情境,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并為他們終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支菊芳.讓“生活”與“數學”相融共振\[J\].文理導航(下旬),2014(6).
[2] 施冬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三策略”\[J\].內蒙古教育,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