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華美
【摘要】小學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審美能力的基礎階段,關鍵時期。在課改一輪又一輪的實踐后,我們靜下心來審視共同經歷的教學過程,在修改版音樂新課標的引導下,我們應以新課堂的“新”形式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課課改音樂素養幸福教育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得好:“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謬誤。”柯達依也說過:“音樂使生活的美成倍增長,還有所有包括充滿價值的一切。”可以設想:如果人類不再有音樂,就會像鳥兒不再歌唱,花兒不再開放,孩子們不再歡笑一樣,那么,人類世界將會呈現出怎樣可怕的景象。
音樂的美育作用是怎樣強調也不會過分的,能否享受音樂的美,以及享受何種音樂的美,一個人的音樂素養在其中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我們小學音樂課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審美能力的基礎階段,關鍵時期。在課改一輪又一輪的實踐后,我們靜下心來審視共同經歷的教學過程,在修改版音樂新課標的引導下,我們應怎樣以新課堂的“新”形式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呢?
一、 我的前期思考
我曾做過這樣的一個調研,我問學生:對于你們來說,幸福是什么呢?學生說:“幸福就是有的玩!”
學生的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樣將“玩”延續進入我們的課堂,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引導學生在課堂中開心有效的玩,享受成功體驗到幸福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呢?我對此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 我的初步探索
探索一:課堂提問有目的——關注音樂素養
思考:在欣賞音樂時,按常規我們一般會對歌曲背景做一些講解后,就讓學生開始聽音樂,聽完音樂會問學生:“你聽到了什么?”一般會有兩種可能:學生不知說什么,或會天馬行空的亂說一通。也可能有及少數的學生會瞎碰瞎撞說對那么一兩點。也許老師們會覺得這是學生發揮想象力的絕佳機會。可學生想什么?這種想的內容,能讓學生記住這個樂曲,并體會它的美嗎?能讓學生在欣賞后提升鑒賞能力,培養音樂素養?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這節課就是無實效的。
實施:在上面教學中的失利之根本就是提問時沒有考慮到學生這個年齡段的理解力與音樂語匯的局限。
1. 根據欣賞內容,進行提問。
【在導入就讓學生通過聽,自己來唱唱不同節奏音長的鐘聲,為后面不同音值的教學做鋪墊。】
2. 根據節奏特點,進行提問。
我在教唱歌曲《跳柴歌》時:
【改變常規,激發興趣,關注學生在導入的實踐小練習中,自主接受節奏的訓練。】
3. 根據演唱形式,進行提問。
我在讓學生欣賞《赤足走在田埂上》時,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師:黃昏的鄉村道上,灑落一地細碎殘陽,稻草也披上柔軟的金黃綢衫……優美的詞匯描述了夕陽下閑逸的場景,如此美的場景,如此美的詞匯描述,你們覺得該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現呢?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歌曲的演唱形式已有一定的積累,學生在老師情景的引導下,能自主講出自己的看法,在聽賞后根據演唱特點進行分析和理解,時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培養。】
反思: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把學生看做是發展中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中要“關注每一位學生”。
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的常用語,根據每個學生情況的不同,我覺得關注學生成長的方式也應該不一樣。不同內容的音樂教學,我們老師提問應該根據各年級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的不同,從點入手小切口、小范圍的進行提問,老師有目的的趣味化的提問,學生有針對的學習,進而使學生在我們豐富的課程資源中,多樣的教學導入中,不斷關注音樂要素,積累音樂素養,開心學習。
探索二:音樂活動有方法——提升音樂素養
思考:在新理念下的音樂活動,老師們都喜歡把它安排在學唱結束后的綜合表現或歌曲律動中,老師們認為這樣既體現了因材施教,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可怎樣才能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創造能力正得到培養呢?
實踐:我在教完了《木瓜恰恰恰》后,增設了體驗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不同音值的活動:四分音符:貓;八分音符:老鼠。
(1) 學生圍坐在老師周圍,聽老師一邊演奏音樂,一邊歌唱,然后學生隨老師一起唱。
(2) 學生分兩組,一組扮貓,另一組扮老鼠。三角鐵演奏四分音符代表貓的聲音,有響板演奏八分音符代表老鼠的聲音。聽到貓的聲音時,貓組學生跟音樂模仿貓的動作行走;聽到老鼠的聲音時,老鼠組的學生跟音樂模仿老鼠的動作跑步。師在樂器上即興演奏,兩聲部時分時合。于是,場地中一派“貓追老鼠”的熱鬧情景。但是,由于隨著音樂的起止,貓和老鼠動作交替,所以又是“亂”中有序。
反思:我們的新教材中,音樂活動是教學內容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而實踐性也是我們音樂三大課程性質之一,學生在親身參與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豐富情感,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為提高音樂素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音樂活動這一環節也很受學生的歡迎,學生似乎認為活動就是玩,有的玩就開心。我們老師在課堂應該抓住學生這個興趣點,使學生有目的地進行活動,在活動中學習,在玩中學。從而有方法的,潛移默化的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探索三:教學評價促發展——形成音樂素養
思考: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習某首歌曲后,會讓某個學生來唱一唱。一方面,檢查一下學生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糾正歌曲中出現的錯誤。可當這位學生唱完,老師盡管覺得有幾處毛病,但由于擔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消其他學生演唱的積極性,會說:“唱得不錯,誰還能唱得更好呢?”一連幾個學生舉手,老師都說:“唱得不錯。”老師似乎覺得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最重要,哪怕是有些毛病也隱瞞著以鼓勵蓋過,以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那學生會以為“唱得不錯!”就是沒什么毛病,其他學生也會以此為榜樣。長此以往,學生會繼續以這種錯誤的方式演唱,乃至惡性巡環。這種片面的評價方式,缺乏有效的針對性,極大地影響了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
實踐:我在鞏固歌曲《游子吟》時,學生第一次跟伴奏演唱后,我對學生的評價:“同學們的演唱速度比伴奏里慢了一拍,這次70分,改進再試試,你們可以唱得更好!”當學生第二次跟伴奏演唱后,我對學生的評價:“這次你們的演唱和伴奏吻合,有進步80分!但歌曲中游子對母親的思念和贊頌,情感投入還不夠。再來試試!”當學生第三次跟伴奏演唱后,我對學生的評價:“這次你們的演唱和伴奏吻合,與歌曲情感的處理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師給你們95分!”這樣的評價既真實,又使學生的音樂素養有不斷進步提升的空間,真正體現了“有效”的教學評價。
反思:“審美性”是我們音樂課程的另一重要性質,它是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一味的表揚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什么才是正確的美,學生不能鑒別何為美,更別說表現美、創造美了。一味地批評學生,只會扼殺學生表現美的萌芽,更是不可取。
環衛工人養護樹木,如果只澆水施肥任其亂長而不加以修剪,那么樹木不但起不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反之還會影響城市建設。當然我們的教學評價不是說要把每個學生塑造成一個個完全相同的個體,而是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表現,為其進行“修剪”,進行針對性的評價、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不斷的提升音樂素養,為更好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有教學目的,每塊教學內容也有具體的學習目的。但教學目的都應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發展是我們的教育之本,提高學生音樂素養是我們音樂教師進行執教的宗旨。根據音樂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音樂教師應該做個有心人,根據音樂課程標準設計可行的教學目標,有目的的教,讓學生在音樂課堂有目的的“玩”,有效的快樂體驗,“玩”中學,使學生如一顆顆小樹苗在我們的音樂課堂開心享受成功的同時提高音樂素養,茁壯成長。讓我們的音樂課堂成能為學生得到終身發展的一片綠洲。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肖川.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3] 穆塞爾.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4] 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5] 呂文清.尋覓幸福教育的味道\[M\].北京:中國原子能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