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支慧
【摘要】近兩年來,我校立足于小班背景下,研究“創意課堂”的本質特征,通過“ATDTA”范式的研究與實踐,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以老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創新為主線,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能力。在此背景下,本文試從積極創設情境,提升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學科提問質疑能力的角度,來談一談“ATDTA”創意教學范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ATDTA”創意教學范式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問題意識
一、 話題緣起
“基于小班的‘ATDTA創意課堂的實踐研究”就是指運用小班教育的理論,結合小班化教育的優勢,通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問(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測(Testing),評(Assessment),在學生既有的知識與經驗基礎上,提供學生擴散思考與充分發揮潛能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技巧與能力,從而培養創新人才。
“ATDTA”創意教學范式具體來說,“A”即Asking,教師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提供創造性思維與問題解決機會;“T”即Thinking,鼓勵學生根據問題或者情境,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D”即Discussing或Doing,指引導學生討論或操作,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思維的效度;“T”即Testing,指基于本課學習目標,檢測學生課堂知識能力目標達成度;“A”即Assessment,遵循創造性思維“延緩判斷”原則,師生共同制定評估標準,進行評估。可見,“ATDTA”創意教學范式的研究是著眼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致力于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而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一是課程的基本原則。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積極實踐,國家和社會的要求只有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實踐才能為學生真正接受。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我們必須要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提問質疑能力,促進學生獨立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提升學生的這種能力,通過怎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獨立思維的發展?這一直是筆者思考、探索、實踐的問題。
在我校“ATDTA”創意教學范式的提出和實踐推動下,作為一直致力于思想品德學科教學改革的我,筆者也重新審視、思考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嘗試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中滲透“ATDTA”創意教學范式。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筆者發現ATDTA創意教學范式對于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學生提問質疑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幫助,可以成為初中思想品德學科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問題意識、獨立思維的有效承載范式。因此,我逐步將這種教學范式與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開始有計劃地實施培養學生提出具有初中思想品德學科特點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
接下來,筆者以初中思想品德學科九年級國情內容新授課為例,闡述ATDTA創意教學范式在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的運用。
二、 課堂實錄
本周初三教學開始進入國情內容的學習,對于國情,學生認識尚淺,他們往往是通過新聞報紙或網絡等渠道獲得一些感性的認識,且學生群體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參差不齊,而我校生源狀況不佳,主動關注社會意識不強,很多學生是通過每周的新聞發布才了解些許社會現象,而且對于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知之甚少。這樣的學情,使國情內容的教學顯得尤為困難,需要老師提供更為豐富的素材,幫其擴展感性認識,進而激發引導其進行理性地思考,提出有意義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這一框題的教學中,選取了兩段有強烈對比性的新聞視頻,一段是曾在央視《世界周刊》欄目播出的“09中國印象”,另一段是央視《朝聞天下》欄目中曾播出過的“走基層之皮里村蹲點日記:42個娃娃踏上上學路”。
課堂上,我先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32頁上的活動——“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先激發學生盡自己所知列舉在國際舞臺上體現中國力量新聞事件,使他們對今日中國的發展有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然后,在他們零星提出一些所知的重大事件后,播放具有震撼力的、體現中國逐步在世界舞臺上崛起強大的視頻——“中國印象”,在欣賞完之后,請學生用一兩句話概括今日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作用。
學生七嘴八舌回答后,我追問了一句:“對今日之中國的認識是否完整呢?”
學生安靜了下來,陷入思考。
此時,我又說:“請大家來欣賞一段視頻:走基層之皮里村蹲點日記42個娃娃踏上上學路”。
播放視頻。
在學生看視頻的過程中,我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他們由茫然到肅穆再呈現出若有所思。
視頻結束后,我試問:“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一個個問題連串蹦出,思想的火花在迸發、在碰撞、在燃燒。
三、 過程反思
關于通過“ATDTA”創意教學范式,培養學生“體現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思維的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這一話題,在授課過程中我獲得了一些感悟:
在“A”即Asking環節中,教師恰當地設置情境是關鍵,情境設置得合理、巧妙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例如,本課中,通過前后視頻(材料)的對比,找出沖突點,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對比中提出:我國經濟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發展,GDP躍居世界第二,但為什么還存在這樣落后的情況?我國屬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我國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在哪里?我國社會發展中還存在其他問題嗎?國家在解決上學難等問題上,有哪些有效的政策?……通過具體情境的設置,學生提出的問題就不再是簡簡單單、干巴巴的問題,而是生動有趣富有思考性的問題。
在“T”即Thinking和“D”即Discussing或Doing環節中,教師要學會善于抓住學生課堂生成的東西,及時指導學生發現、分析問題。
例如,本課在學生收集的資料展示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發現“取得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之間的矛盾沖突,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從整體上看,我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這一發現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到底該怎樣看待我國的國情?
因此,在新問題的提出、分析及解決中,學生學會了對事物的認識要學會一分為二地看,不能簡單、絕對化;同時,我們辯證地看問題的意識的培養目的在于要變消極為積極,從而推動事物不斷向前發展。
在“T”即Testing和“A”即Assessment環節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能力的分層培養,整體推進。
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有層次的。例如,在我所教的班級中2、6兩班學生思維較活躍,而3班學生的思維水平較低。因此,我在課堂的反饋環節中,設計讓2、6兩班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提出問題并回答;讓3班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將問題的空缺處填滿,然后根據老師的問題,完成答案的編寫。通過實踐,我發現這種基于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分層做法,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并獲得能力的相應提升。正所謂“創造適合學生自身能力的教育教學,讓每個孩子都能抬抬腳,這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尊重。”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質疑能力的發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ATDTA創意教學范式中如何幫助學生會提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方面,我還需要不斷學習、思考、實踐,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探索的道路是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