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數學的美,在于簡約之美、規律之美、探究之美,筆者通過同課異構《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準確定位了學生的知識基礎,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算法,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有機統一,注重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的有效鏈接;注重口算、估算與筆算的有機結合和互相促進
【關鍵詞】思維美統一美組合美延伸美
數學的美,在于簡約之美、規律之美、探究之美。而計算教學,很多時候猶如“雞肋”食之無味,學生往往感受到的是計算的無趣、繁瑣和錯誤。計算教學是數與代數領域的重要內容,計算能力又是小學生重要的數學能力,怎樣讓學生也能遇見計算的“美”呢?
近日,參加京蘇粵浙第二期中小學卓越教師高端研修班,有幸與另一位老師同課異構《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獲得了比較好的評價。我想,是因為準確定位了學生的知識基礎,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心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算法,算法多樣化與算法優化有機統一,注重算理直觀與算法抽象的有效鏈接;注重口算、估算與筆算的有機結合和互相促進。
一、 找準學習起點,體會直覺思維的美
【片段一】
請學生口答,選擇兩小題說說是怎樣想的。
2. 出示例1把60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班,每班分得多少支?
【片段二】
請學生口答,任選兩小題讓學生說說用了哪句乘法口訣。
2. 將復習部分第一組口算題改變成:
師:說說有什么變化?(被除數變成了整十數)
你還能算得又對又快嗎?學生直接把口算結果寫在本子上。
片段一中的口算,旨在復習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通過回憶口算的方法,試圖讓學生進行口算方法的遷移,這樣能為學生學習本課口算除法的方法做好鋪墊。
片段二中的口算,則完全是表內除法的復習,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隨即將題目改成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引導學生觀察題目的變化之后,讓學生嘗試獨立寫出口算結果。
兩個片段中的口算復習,從表面看,都找準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片段一中側重方法的起點,片段二中側重知識的起點。但是再仔細推敲一下,不難發現,片段一的預設,從復習到新授,都是老師引導著學生進行,看似熱鬧,學生的思維都是跟著老師,亦步亦趨,主動性不夠,也就不能很好地體現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而片段二的預設,由復習巧妙地變化成新授,更重要的是直接讓學生嘗試寫出口算結果,學生通過直覺思維能又對又快地口算,一下子對口算有了積極的情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以上兩個片段是我教學預設時兩次不同的思考,實際教學時采用了片段二的預設。
二、 主動建構算法,感悟內在統一的美
【片段三】
4. 那600÷3,你會算嗎?6000÷3呢?
【片段四】
兩幅圖都是平均分成三份了嗎?(平均分的特點就是每份同樣多。)
將60個方格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如何列式計算?(60÷3 = 20)
能否結合這幅圖來說說,為什么每份是20?
5. 小結:6個十除以3得2個十,是20。
片段三中,承接著學生自己口算出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的高興勁兒,引導學生重點討論60÷3的口算方法。學生小組討論后,鼓勵學生表達不同的思考過程。有算除法想乘法,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來思考的;有想象借助實物來分一分的,老師相機演示小棒分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把分的過程表達出來;有憑著直覺來口算的,6除以3得2,那么60除以3得20。在學生充分交流之后,老師適時追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明確這里的6除以3得2,表示6捆小棒(每捆10根)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小棒,也就是20根。讓學生在思考、交流中,頓悟方法二與方法三在本質是一樣的。
片段四中,老師以學生已有的表內除法和平均分為基礎,引導學生將想法在方格圖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通過比較、交流,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豐富對除法意義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根據圖意說一說,很自然地引出了算式以及算法,最后得出“6個十除以3得2個十,是20”可謂水到渠成。
這兩個片段,是在引導學生理解算法時,我和孟老師同課異構中兩個不同的教學預設。雖然算理和算法的側重點不同,呈現的載體和方式也不同,但是在理解算法上都體現了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算法;同時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地進行方法的優化。
三、 對比突破難點,體會數形結合的美
【片段五】
明確:把200看作2個百,2個百除以5,每份是不能分得1個百的,所以這里的200要看作20個十。
整百數除以一位數(首位不能整除的)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設計了被除數是相同的整百數、除數是不同的一位數的口算。讓學生在對比練習中,感受到不同:要把被除數看作出幾個百或幾個十,這是學生的第一次感悟,可能一小部分學生已經心領神會了,但大多數同學還是一知半解。第二次感悟,通過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試著去解釋“為什么200除以5時,不能把200看作2個百,而要看作20個十呢”,在學生用語言表達的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動態地展示“2個百除以5,每份是不能分得1個百的”,因此要把“200看作20個十,除以5得4個十,就是40”。
這樣,借助“形”的直觀,去體會“數”的抽象,使學生的認知從模糊走向清晰,抽象的算法,有了直觀的算理依托,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數形結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 練習注重有效,感悟應用延伸的美
【片段六】
【片段七】
片段六中,老師設置了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去跟所學的平均分、口算等知識產生“鏈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讓計算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悟計算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
片段七中,老師通過開放題的設計,學生猜的過程,旨在幫助學生自主地去鞏固整百數、整十數除以一位數的口算;根據被除數的百位和除數的大小,判斷商是幾位數,是口算除法與筆算除法首位試商的溝通和延伸。這一題的開放設計與充分挖掘,使一道題充分發揮它的作用,這一過程中在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同時,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計算課的練習設計,注重基礎性的同時,更要注重開放性、層次性。引導學生嘗試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計算的應用價值;練習作一些延伸,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更多更深入地探究和思考。
看來,計算教學中并不缺少“美”,需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和感悟“計算的美”——計算教學中的數學味兒,這樣在夯實計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也能很好地滲透數學的基本思想,獲得數學活動的基本經驗,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