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22, 2016
餐飲業唱衰美國經濟?
過去幾周,餐飲業似乎表現不佳。唐恩都樂(Dunkin Donuts,是一家專業生產甜甜圈、提供現磨咖啡及其他烘焙產品等的快餐連鎖品牌,總部位于美國,為美國十大快餐連鎖品牌之一)最近一季度交易下滑。大肚子三明治(Potbelly Sandwich Works)認為其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因為消費者“更加謹慎”而面臨挑戰。麥當勞也表示受到放棄外出就餐這一大趨勢的影響,銷售受阻。
自一名投行分析師發布了一篇文章質疑餐飲業,餐飲業衰退的討論迅速蔓延到整個互聯網。那么,餐飲業的未來究竟如何呢?
首先,餐飲業的不景氣是一種前兆,預示著消費者開始削減支出。這是最糟糕的可能性,如果這一點判斷屬實,那么整個經濟形勢都會減速。事實上,餐飲業是近幾年零售業為數不多的亮點,但近期的數據表明生意越來越難做。產業動態追蹤組織NPD集團發現,非正式的小飯館在最近一個季度出現不景氣,這是自2004年起第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野村證券餐飲業分析師Mark Kalinowski認為,餐館營收能提供最早的經濟下行信號。
其次,雜貨店現在看起來生意不錯。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在家用餐”價格指數(一種衡量雜貨店商品價格的指數)7月下降了0.2%,過去12個月里下降了1.6%。同時,“出門在外用餐”價格指數反方向運行:7月上升了0.2%,過去一年上升了2.8%。
麥當勞、溫迪漢堡等公司的管理層紛紛在近期的財報會議上表示,這一價格指數差將對銷售業績形成挑戰。很有可能出現消費者覺得雜貨店食品便宜而選擇在家就餐的情況。此外,全食超市等大型連鎖超市正在努力推銷方便食品,與快餐和休閑餐飲爭奪市場。
最后,不得不說,唐恩都樂、麥當勞等公司的財報并不能代表整個餐飲業的前景。上述數據只是大型餐飲集團的情況,并不包括一些地方餐飲公司和獨立餐廳,不妨看看華盛頓地區,當地熱門餐廳Sweetgreen和Cava Grill的門店在當地快速增加。而且,消費者在這些地方的消費必然替代了他原來在其他地方的就餐。“根本上,消費者也許只是將錢用在了更大范圍、不同品牌的餐廳。”餐飲研究公司Technomic的董事長Darren Tristano表示。
The Week
August 12, 2016
沃爾瑪砸下史上最貴聘禮
沃爾瑪經過一周考慮,決定收購專門經營大宗訂單的電子商務初創企業Jet,目標價是33億美元。以收購網絡零售商來說,這是有史以來最貴的價格。而且,也是一樁明智的交易。
表面上,這筆交易可能很奇怪。Jet不過是一家成立才一年的公司,2015年7月由現任公司CEO Marc Lore創立;在此之前,Lore已經將另一家電子商務初創企業以5億美元出售給了亞馬遜。雖然Jet頭頂光環閃耀,但截至目前,其并未證明自己的價值:81%的美國消費者仍然不知道Jet的存在,創設期間燒了很多錢,且要到2020年才可能實現盈利。
“如果從基本面來看,Jet不值這么多錢。”風投研究公司CB Insights的CEO Anand Sanwal表示。
但稍微撥開這筆交易的面紗就會發現,Jet和沃爾瑪似乎是天作之合。
從營業收入來看,沃爾瑪仍然是全球最大零售商,2015財年的銷售額大約有4820億美元,但其網上零售狀況并不樂觀。事實上,沃爾瑪也算是全美第二大網絡零售商,但與其競爭對手亞馬遜比起來,差距太大。亞馬遜2015年的網絡銷售額大約790億美元,而沃爾瑪才130億美元(沃爾瑪全部銷售額的2.5%)。直至今天,沃爾瑪的網絡銷售依然很難趕上亞馬遜,兩者雖然增速差不多,但基數差距頗大。
更糟糕的是,沃爾瑪本身的經營增長遭遇瓶頸,最近一個季度,亞馬遜的在線銷售增長了31%,而沃爾瑪僅增長7%。甚至Staples、Target等傳統競爭對手的網上業務表現也優于沃爾瑪。目前,全球零售業競爭已經發展至臨界點,沒人可以忽視網絡戰場。過去幾年,沃爾瑪一直把重心放在實體店,而今年其宣布要關閉全美超過150家門店。
沃爾瑪此次收購Jet,是看中其機制專業度與技術:Jet開發了一套算法,可以有效與亞馬遜競價。沃爾瑪希望借助Jet來處理好當前進軍網絡遇到的棘手問題。事實上,一旦這筆交易達成,Lore將親自操刀沃爾瑪的網絡業務。
雖然這起并購最終的結局依然充滿不確定性,但至少從理論上,兩者的結合堪稱完美。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 2016
生日引發跳槽念頭
想象一下,你拿著公司發的手機,突然發現一封從LinkedIn發來的郵件:“這些公司正在尋找你這樣的人才!”也許你并沒在找工作,但還是忍不住好奇點了進去。幾分鐘后,你的領導來到你的辦公桌前:“我們發現你最近在LinkedIn上花了不少時間,所以我們想跟你聊一聊你的職業發展以及你是不是樂意繼續呆在這兒。”
這一場景并不牽強。
因為供不應求的勞動力市場以及越來越團隊化的工作模式,失去優秀員工的成本越來越高。公司也不得不想方設法,提前預測哪些員工正處于離職的邊緣,以便讓經理們能夠及時勸阻;方法從電子化監測到對員工社交媒體生活的系統分析,可謂應有盡有。
這些分析印證了不少通常的猜測:人們辭職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不喜歡老板,看不到升職或者成長的空間,或者得到了更好的機會(通常伴隨更高的薪酬);也給出了一些新鮮有趣的觀點,華盛頓的CEB公司利用這些監測數據,不僅發現了員工離職的更深層次原因,還能預測他們通常在什么時候辭職。“我們發現,真正影響人們辭職決定的是:與同齡人或同類人的比較,以及覺得當前的人生階段自己到底應該在哪里。”CEB的人力資源研究總監Brian Kropp說,“所以我們會特別關注會引發人們做出上述思考的時刻。”
譬如,進入公司或者提升到當前職位的工作周年紀念日,求職率會分別提升6%和9%。生日——尤其是40歲或者50歲這種中年里程碑的生日,也會引發跳槽(求職率在生日前會提高12%。同學周年聚會等大型社交聚會也會催化人們的跳槽欲望,聚會后提升16%)。“所以,不僅是工作中發生的事情,生活中一些事情也會直接導致人們選擇新工作。”Kropp說。
技術也能提供人們準備辭職的線索。譬如,公司電腦可以告訴管理者們員工近期使用電腦或手機登錄求職網站的頻率是否升高。大型企業現在已經開始雇傭專門的公司(如Joberate)來監測員工的社交媒體,分析預測員工動向。
瑞士信貸等公司就采用外部專業企業來協助監督預測員工的辭職動向,然后以陌生電話的方式進行內部招聘,給這些員工提供在公司內部重新就職的機會。2014年,這一辦法為瑞士信貸減少了1%的人才損耗,有300名員工走向了新崗位。瑞士信貸估算此舉為公司節約了7500萬到1億美元的重新招聘和培訓費用。
Newsweek
August 12, 2016
思科或裁員20%
據科技新聞網站CRN報道,地處圣何塞的思科系統公司準備裁掉14000名員工,差不多占了全球職工(截至4月30日,總計超過70000名)的20%;為了避免與第四季度財報沖突,這一消息可能要延遲數周正式公布。“我們認為這是真的。”杰富瑞集團(Jefferies)分析師在一份客戶報告里面指出,“我們近幾周跟一些投資者都有接觸,發現思科可能計劃在不久的將來裁員。”
如果這一消息被確認,那么這將是今年科技行業規模排名第二的裁員事件。英特爾在4月曾表示會在全球削減12000個崗位,差不多是總員工數的11%。
據悉,由于電信運營商與網絡交換機、路由器企業削減支出,思科的前景不佳。為此,公司已經在強化無線安全和數據處理業務。對于上述報道,思科拒絕評論。此前,思科已經向員工提供了許多提前退休計劃。
不過思科的股票表現不錯(納斯達克),今年來股價已經上漲了15%,而道瓊斯美國硬件與設備技術指數同期僅上升了10.5%。
Entrepreneur
August 2016
美國企業家最愛在哪創業?
8月《企業家》盤點、評選了全美最適宜企業家們居住和創業的城市。博爾德(Boulder)榮登榜首。這座城市的失業率是全國平均值的一半,商業貿易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著。一年里有300天,這座城市都沐浴在陽光下,坐擁熨斗形的山景,美食文化盛行(還有精釀啤酒),擁有大學和懂技術的政府。根據2013年新引擎/考夫曼基金會的研究報告,這座城市科技初創企業的密度全美最高。這里是風險投資公司晶圓集團(Foundry Group)聯合創始人之一布拉德·費爾德(Brad Feld)的常住地,并且已經成為創業樞紐,聚集了如Spyder(滑雪服品牌企業)、SurveyGizmodo(專業在線調研軟件企業)、Simple Energy(電力和天然氣供應商)等一批知名初創企業。
在博爾德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布拉德·費爾德給出了他的經驗之談。
“這座城市很先進。”費爾德說,“當地人口學歷普遍較高,3萬人在科羅拉多大學工作,還有5000人供職于政府和研究實驗室。當一個小區域匯聚著大學人才、資深技術人才和一群從事藝術和音樂、極富創造力的人時,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博爾德市中心高密度地匯集了大量初創企業。“如果我從辦公室走到珍珠街的另一頭,大概五個街區,就能路過10家我們投資過的企業。從我們辦公室穿過去,就能到我們投資和設立的Techstars。”費爾德說。
博爾德的行業十分多元化,這里是天然食品行業的發源地,樂活(LOHAS)市場也起步于此;同時,可以看到機器人領域的創業企業。費爾德2012年投資的Sphero現在已經是一家200人規模的高盈利企業了。
Forbes
August 23, 2016
蘋果商店更名暗藏新圖謀
蘋果準備對各家實體店名進行微調。舊金山的旗艦店已經不再叫“The Apple Store(蘋果商店)”,而是改名為“Apple Union Square(蘋果聯合廣場)”。很快,其他門店也會以公司+地址的方式重新命名,如蘋果第五大道(Apple Fifth Avenue)。總之,這些零售門店不再叫“The Apple Store(蘋果商店)”,單詞“Store(商店)”會被去掉。
為什么要這么做?這一詞之差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變化與意味?
零售業正面臨巨大挑戰已經不是秘密。一些預測人士指出,實體門店將不再被需要,線上將完全替代線下的商店。實體店必須大幅度改革。蘋果此次更名之舉,意在此處;其明白蘋果門店必須不再僅僅是銷售門店。目前,蘋果商店已經成為人們獲取專門知識技能、了解新產品新功能的場所,但是,蘋果的最終目的絕不僅如此,它希望消費者到門店參加一系列課程,學習如何使用蘋果產品,進而交友聚會、舉辦活動等;吸引消費者因為各種需求、愿望前往蘋果門店,購買產品將僅僅是其中的一個小原因。
這將是零售業的一個重要轉型方向。蘋果已經意識到實體店不再是購物必須的場所了,電子科技將很快替代掉它們。優秀的零售商應該把門店從銷售場所轉變為娛樂休閑的地方,增強消費者與公司品牌的多層次聯系;如此一來,消費者就會更多為該品牌買單,無論是從哪種渠道。
沒人可以完全預判零售業的未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零售商們必須增強實體店的娛樂性,讓人們樂意反復前往商場,然后在商店或者網站或者app上購物。蘋果更改門店名字的舉措正是這種意識的體現。很快,將有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加入這一行列。對消費者而言,不少老牌購物場所也許會消失,但留存下來的會變得更加有趣和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