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志 王宇靜
摘要:文章將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分為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型和儲蓄積累型三種類型,通過分析每種類型代表性國家的養老保險制度再分配效應的特征,概括總結三種類型養老保險制度在覆蓋范圍、資金來源、籌資方式、籌資原則、給付條件、保障水平、再分配效果等多個方面再分配效應上的特征。可以看到,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果最強,社會保險型居中,儲蓄積累型最弱。盡管如此,三種類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均與本國的具體國情相適應,只是內容和特征上的差異,不存在絕對的好壞之分。
關鍵詞:養老保險制度類型;再分配效應特征;貧富差距
一、 引言
從世界范圍來看,實行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大致可以分為三或四種類型。有的學者將其分為投保資助型(或稱傳統型)養老保險、強制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國家統籌型養老保險三種類型(劉志英,2006;徐鼎亞、樊天霞,2004)也有的學者將其分為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險型、儲蓄積累型和國家保障型四種類型(王延中,2012),兩者的區別在于是否將蘇聯和計劃經濟時期的中國作為一種單獨的類型分割開來進行分析。在吸收借鑒相關學者對這一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將實施養老保險制度的國家分為福利國家型、保障國家型和儲蓄國家型三種類型,這樣劃分一來考慮到四分法中國家保障型已經比較陳舊,實施的國家很少,不具有代表性;二來類型名稱簡單明了,很容易看出各自的特征。基于此,本文就通過這三種類型及其代表性國家來分析它們各自的特征及在收入再分配效應上的差別。
二、 不同類型國家養老保險制度再分配效應的特征
養老保險制度不同類型之間的差異是相對的,而不同國家間再分配效應的差異卻是絕對的。同一種類型的不同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也有著或多或少的差別。對每種類型的代表性國家進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具體的了解每種類型在養老保險制度在再分配效應上的特征。
1. 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1)英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英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歷史悠久,早在1908年英國就制定了養老保險的相關法律,1992年頒布和實施了現行的《養老保險法》。英國國家養老保險由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只要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公民都可以得到基本養老金,只是這種普惠制的養老保險待遇保障水平比較低;補充養老金的多少與公民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年限正相關。之所以認為英國國家養老保險制度具有較強的調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英國養老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國民,覆蓋范圍極為廣泛;籌資模式上采用現收現付制,從而有效的實現了養老金代際之間的轉移;英國養老保險的資金來源,除了由雇主和雇員提供以外,英國政府也為其提供大量資金支持,這更有利于養老金的宏觀調配;繳費率上,雇主和雇員繳納的養老保險費小于養老保險總收入的40%,繳費率比較低,而一般的稅收收入占到保費總額的60%,從而有效實現了養老金的互濟互惠;給付方式上,根據不同的繳費年限實行差別支付而且大約七成養老金由英國政府以現金的方式支付,進而更直接更快速的實現資金的自由轉移,縮小了貧富差距。
總的來說,英國初次分配的效果很不理想,收入差距非常明顯。然而,英國收入再分配的調節能力很強,經過再分配之后,有接近一半的家庭貧困狀況得到緩解。
(2)瑞典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早在20世紀初,瑞典便開始建立和發展本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瑞典的養老保險制度主要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全國所有達到法定年齡的老人都可以享有的基本養老保險,另一部分是與勞動者的工資水平緊密相關的補充養老保險,這種養老保險體系的設置既體現了公平又兼顧了效率。作為福利型國家,瑞典的養老保險制度具有明顯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調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對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明顯看出:覆蓋范圍上,瑞典的養老保險制度遵循“社會保險,人人受益”的原則,覆蓋全體國民,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性;保障水平上,勞動者的養老金收入約占退休前工資的70%,用于養老保障的開支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20%,且支出水平隨物價的變動不斷調整,可見其福利水平比較高,且有效降低了家庭貧困率;籌資模式和內容上,瑞典采用以支定收的現收現付制,其突出特征是把現收現付計劃建立在具有個人賬戶的既定供款制度的基礎上,其中稅收和政府轉移支付的比重較大,從而有效調節了家庭間的收入差距;資金來源上,瑞典的社會養老保險費用主要由國家負擔,資金來源主要包括稅收收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財政補貼和地方財政補貼等,其中稅收的比重很高,占工資收入的19%,這有利于借助國家的強制力來保障養老保險制度的公平性和提升其社會化程度。
瑞典養老保險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顯著成果與該國政府實施的強而有效分配措施密不可分,其養老保險制度的設置對于縮小代際之間的收入差距有著重要的貢獻。
2. 社會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1)美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1935年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社會保障法》,該法是美國退休制度開始實施的標志。時至今日,美國已經形成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共同組成的三足鼎立的養老保險體系。
美國養老保險體系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和調節收入再分配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從覆蓋范圍來講,美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主要針對有工資收入的勞動者而不是全體公民,整個國家90%以上的勞動者被這一保險所覆蓋;受益條件上,養老金待遇與工資收入、養老保險費的繳費狀況相關聯,屬于“收入關聯型養老保險”,基本養老保險的受益條件為繳費滿40個季度且年齡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達不到退休年齡提前退休者,依據養老保險制度的相關規定,扣減相應比例的養老金,對于延遲退休的老人,增加相應的養老金給付額;資金來源上,養老保險費主要由雇主和雇員共同負擔,雇主和雇員繳納的養老保險各占總保費三分之一左右,隨著經濟發展,雇主和雇員所繳納的保險費率也在不斷調整提高,從而有效保證了再分配所需的資金;給付水平上,養老保險約占社會保障總給付額的一半左右,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養老保險的待遇水平相對適中,2014年美國基本養老金的平均替代率水平約為39.4%;給付方式上,現金給付基本占據全部,實物給付所占比重只有0.01%,有效提高了再分配的效率。
此外,美國政府為體現養老保險的基本保障功能,防止退休后的收入水平過高,設置了保險費的繳費上限,規定工資收人超過上限的部分不計入保險費的計算當中,從而有利于縮小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尤其有利于低收入人群的利益。
(2)德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德國養老保險制度起源于19世紀80年代,隨后又經過幾次改革,最終建立起由法定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私人養老保險共同組成的,具有強制性和針對性的比較完善的保障體系。
德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都很高,甚至高于福利國家型的英國,而且二者在比重上相差無幾,這就使得制度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收入來源上,社會供款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稅收的比重大約占三分之一,這反映了德國較強的社會保障意識;繳費率上,采取根據實際需要一年一定的方法,如1995年的繳費率為18.6%,1999年達到19.5%,2009年又調整為19.9%,從而增強了養老保險的靈活性和科學性;給付模式上,工資收入、繳費狀況影響養老金的待遇水平,但不是享受養老金的決定因素,德國政府堅持統籌和共計相結合的方式,從而使得收入不同的勞動者在退休后享受的養老金差距不大;給付方式上,現金給付所占比重很大,約占總給付額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且這一比例仍有繼續上升的趨勢。
總的來說,德國在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中,積極強調并努力實現社會公平,充分發揮了養老保險制度收入再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的縮小了老年人的貧富差距。
3. 儲蓄積累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1)新加坡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制度由兩部分組成,即中央公積金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中央公積金制度創建于1955年,它是新加坡養老保險制度的核心,該制度的收支水平很低,收入約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的13%,支出大約占2%。覆蓋范圍包括達到55歲退休年齡的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所有雇員、自雇人士和自愿交納公積金者;繳費率上,雇主和雇員繳納養老保險費的費率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調整變化:公積金建立之初,雙方繳納比例各占5%,19世紀中期提升到各占25%,20世紀初又調整到雇主占18%、雇員占22%;資金來源于雇主和雇員共同提供的公積金最低存款,最低存款由預期退休的余壽和預期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來確定,2003年后最低存款要求為八萬新元,政府不以任何形式給付養老金,只提供稅收優惠和保障收益率;養老金的待遇水平由員工工作期間的工資水平、中央公積金局制定的總投保費率以及存儲利率來決定,并與三者成正相關關系。
總之,就新加坡的養老保險制度而言,它特別強調自存自用、多存多用,不能充分發揮養老保險互助共濟的功能,收入再分配的調節能力極小。
(2)智利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智利是拉丁美洲最早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后來經過1980年改革,實現了由現收現付制向完全積累制的轉變。資金來源上,取消了雇主繳納養老保險費的義務,由雇員自行承擔全部保費,保費按雇員月工資收入的10%繳納,另外基金管理公司收取3%的管理費,二者一并組成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給付模式上,智利采用繳費確定型養老保險制度,對于繳費20年以上的參保人員,政府制定了最低養老金支付標準,對于參保人員個人賬戶資金不足或基金公司破產等情況,政府保證其享有最低養老金;管理方式上,對養老金分散管理并進行市場化運作,即每個投保人可自行選擇中意的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公司,基金公司會為投保者設立專門的賬戶,由其對基金進行管理與投資,并將繳費和收益一并存到投保者賬戶待其退休后領用。
智利的養老保險制度強調效率,每年養老保險的收入、支出占GDP的比重變動很大;但忽視了公平,雖然積累了大量資金,能夠實現收入分配調節作用的相當少。
三、 各類型養老保險制度再分配效應的特征
從世界范圍來看,絕大多數的國家都設立了養老保險制度或養老保險保障措施,具體國情不同養老保險制度的內容設置也就不同,但對于一些經濟制度相似、發展水平相近或其它社會因素趨同的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也可能存在一定相似性。下文就從養老保險制度類型的角度來分析其在再分配效應上得特征。
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以“普惠性”為基本原則,倡導建立覆蓋全體國民的、保障內容全面的、高福利的養老保險制度。這一制度最早是由英國創立的,后來逐漸被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接納和采用。從籌資、給付模式來講,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采用現收現付制,并采用“以支定收”的方式確定養老金水平;從資金來源來講,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的養老保險基金全部來源于國家稅收,政府部門負責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和管理;從領取條件來講,只要其公民達到退休年齡或規定的年齡都可以領取相同數量的養老金,與公民的職業、工資水平、繳費年限等都沒有關系。因而,綜合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的特征,并結合以往相關學者對籌資機制、給付機制與收入再分配關系的研究,可以看出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盡管會造成國家的稅負負擔過重,導致市場效率低下;但也使得全體國民的福利水平普遍提高,具有很強的調節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社會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以“選擇性”為基本原則,它與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的“普惠性”原則在覆蓋范圍上有明顯的區別,即該模式并非囊括全體國民,而是側重于向那些從事生產經濟活動并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勞動者提供保障。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和地區是這一制度的典型代表。從籌資、給付模式來講,這些國家多采用現收現付制,每個公民所獲得的養老金與工資水平和繳費年限密切相關,因而屬于“以收定支”的模式;從資金來源來講,多元化特征顯著,一般包括社會繳款、稅收、資本收益等多種形式,養老基金一般由政府部門監管但其它社會組織可以參與運營;從領取條件來講,社會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決定了并非達到退休年齡的公民就可以領取養老金,還與公民的繳費金額、繳費年限密切相關。因而,綜合社會保障型養老保險制度的特征,可以看出該模式明顯帶有權利和義務相結合的特征,強調風險共擔,其收入再分配的調節作用比福利國家型弱。
儲蓄積累型養老保險制度以“自保性”為基本原則,國家通過建立相應的養老保險制度和激勵機制,鼓勵個人按時將一定比例的收入納入個人賬戶用于滿足退休后的養老需求。新加坡和智利等國家和地區是這一制度的典型代表。從籌資、給付模式來講,儲蓄積累型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勞動者工作期間進行儲蓄,退休后用儲蓄金養老,屬于完全的基金積累制和以收定支的模式;從資金來源來講,儲蓄積累型的養老保險基金全部來源于勞動者投入儲蓄的那部分收入,整個過程中政府不繳納任何費用,完全依靠勞動者自助,由專門機構對積累的資金進行管理和投資運營;從領取條件來講,對于那些通過儲蓄進行養老金積累的勞動者,一旦這些勞動者達到退休年齡,相關機構就會一次性或逐月將其存入個人賬戶的資金返還給退出勞動市場的公民。
四、 結語
養老保險制度按照三分法劃分,可分為福利國家型、社會保障型、儲蓄積累型三種類型,本文正是以此為基礎,從每種類型中分別選取兩個代表性國家,剖析其養老保險制度再分配效應的特征,進而概況總結出三種類型養老保險制度再分配效應的特征,特征涉及覆蓋范圍、資金來源、籌資方式、籌資原則、給付條件、保障水平、再分配效果等多個方面。簡單地從再分配效果來說,福利國家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果最強,社會保險型居中,儲蓄積累型最弱。然而,福利國家型缺乏明顯的激勵機制,儲蓄積累型具有很強的調節個人生命周期內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因而,三種類型養老保險制度的再分配效應只是內容和特征上的差異,不存在絕對的好壞之分。
參考文獻:
[1] 石美遐.中外養老保險基金來源及繳費比例比較研究[J].財政研究,2007,(3):18-21.
[2] 劉玥蓉.社會保障支出結構與社會效應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不同社會保障模式的分析[J].社會保障研究,2012,(3):67-72.
[3] 成新軒.公平促進效率的增長——瑞典的實踐[J].求是,2008,(11):63-64.
[4] Shen C.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U.S.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Endowment Insurance System[J].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
[5] 于秀偉.從“三支柱模式”到“三層次模式”——解析德國養老保險體制改革[J].德國研究,2012,(2):70-79.
[6] 金玲.新自由主義福利的拉美實踐:智利養老保險改革策略的解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5,(2):111-116.
[7] Feng T,Gao X.A Study on the Choice Preference and Fusion Effect of Rural Endowment Models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the New Rural Social Endowment Insurance Policy[J].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2013.
[8] 李耀華.近代中國的社會保險——強制儲蓄制度[J].中國金融,2015,(1):92-93.
[9] 劉波.當代英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系統分析與理論思考[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5.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漸進式退休政策對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壓力的緩解效應研究”(項目號:15YJC630105);民政部部級課題“老年社會工作研究”(項目號:2015MZRO17-16);第59期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應研究”(項目號:2016M591330)。
作者簡介:龐志(1987-),女,漢族,河北省邢臺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民經濟學博士后,研究方向為養老保險和社會保障;王宇靜(1994-),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社會工作碩士,研究方向為社區工作和社會政策。
收稿日期:2016-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