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巴經濟走廊金融合作處于起步階段,互補合作潛力巨大。目前針對走廊建設的項目融資合作取得長足進步,簽署多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且雙邊互設金融機構得以積極推動,代理行合作穩步推進。但目前仍然存在投資金融生態環境惡劣、金融合作政策單一、投融資機構缺乏等問題,針對這些,文章提出了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金融合作思路和框架。
關鍵詞:中巴經濟走廊;金融合作;金融生態
“絲綢之路經濟帶”本質上是經濟走廊,六大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的戰略支柱、構造骨架和物質載體。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樞紐,成為戰略框架中的支持是必然趨勢,深化雙邊多邊在金融領域的協調合作,共同搭建金融通道是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內容。從“一帶一路”的愿景規劃來看,打通從亞太經濟圈與歐洲經濟圈之間的經濟通道,不可能平行用力同步推進。本文認為應該根據六大經濟走廊各自聯通的關鍵點,構建不同的金融合作路徑和平臺。
一、 中巴經濟走廊的發展概況和金融合作的現狀
1. 中巴經濟走廊的發展概況。中巴經濟走廊始于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境內紅其拉甫口岸,穿越巴基斯坦后抵達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阿拉伯海沿岸的瓜達爾港,從地理位置來看,巴基斯坦是連接陸上“一帶”和海上“一路”的重要戰略國家。該走廊規劃全長三千公里,覆蓋油氣能源、公路鐵路交通和光纜通道以及經濟貿易通道。中國政府將其認定為六大經濟走廊中的示范項目和旗艦標志,其橋梁作用使其有潛力成為中國、亞洲中部五國、南亞和中東四個經濟發展引擎的核心動力,直接惠及沿線三十億人口。
2015年4月,兩國簽訂了五十余項協議,價值460億美元,這可視為中國在“一帶一路”視角下民生外交的一次突破。該次投資對象限定在戰略支點國家,巴是中國全天候的戰略伙伴,其對中外交也是其對外政策的基礎,投資金額約為2008年以來巴基斯坦FDI的兩倍多,相當于2002年以來美國對巴金融援助的總額。執行時間短的約在3年~5年,長得可達到10年以上,巨額投資流向巴基斯坦民生項目,投資實施主要是通過優惠貸款、贈與和PPP方式這種有利于完善巴市場的培育的方式實施,投資中兼顧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如巴國立現代語言大學與新疆師大共建國際教育中心(NICE),從文化交往角度和培訓技能角度,無疑是雙贏的選擇。
經濟走廊建設的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建設等項目融資、跨境貿易結算等牽涉廣泛,目前金融供需主體、融資方式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撐,亟待需要強化雙邊和多邊金融合作,提供便捷高效的跨境服務。
2. 中巴經濟走廊金融合作的現狀和前景。
(1)中巴經濟走廊金融合作的現狀。一是項目融資合作取得長足進步。2015年上半年,各項目融資密集出臺,絲路基金、三峽集團及巴基礎設施委員會共同簽訂關于《聯合開發巴水電項目的諒解合作備忘錄》,該項目為絲路基金成立后投資的首個項目。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對外合作銀行,國開行在2015年4月簽訂了六份協議涉及項目融資合作,涉及金額35億美元。2016年2月25日,已簽署四個項目的貸款合同總計6.8億美元,已經放貸1.23億美元。2015年8月中巴利用伊斯蘭金融工具為其史上最大的工程項目融資,估值19億5 000萬美元的雙幣種伊斯蘭債券,將為巴基斯坦Thar Block第二煤礦項目進行融資,本次融資交易涉及到一系列法律構建問題,開啟了創新的跨國資本融資模式。中巴的銀行系統如工行、建行、國開行以及Habib Bank和Meezan Bank等巴最大伊斯蘭銀行均參與到盧比(巴)兌美元跨界交易運作中。2015年12月上旬,中國工商銀行向巴DAWOOD風電項目首筆放貸2 500萬美元。
二是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早在2011年年底,雙方央行簽署了Currency Swap,規模為100億元CNY/1 400億PRK,期限3年,到期經雙方協議可展期。2013年5月至7月,在該框架下,巴基斯坦央行動用資金12億美元。2014年年底,中國人行與巴基斯坦央行續簽了規模為100億CNY/1 650億PRK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在巴基斯坦面臨貨幣貶值和外儲不足的經濟危機下,互換協議有效抵御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沖擊,使其經濟避免遭受更大打擊。
三是雙邊互設金融機構得以積極推動。United Bank(Pakistan)、Habib Bank、National Bank of Pakistan先后在北京成立辦事處。在中巴雙方的共同推動下,Habib Bank擬在新疆設立分行事宜取得實質性進展。2015年4 月,工商銀行位于巴基斯坦拉合爾的分行正式開業,加上2011年開業的卡拉奇分行和伊斯蘭堡風行,工商銀行目前已在巴基斯坦設立三家機構。
四是穩步推進代理行開展合作。2012年10月周小川與State Bank of Pakistan行長Yaseen Anwar簽署了《Agent investment agreement on People's Bank of China Deputy State Bank of Pakistan inter-bank bond market》。這在當時有利于擴大兩國金融合作,也是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國際化的初試。2013 年末,我國新疆轄區內十余家家商業銀行已與巴當地及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建立外幣結算代理行關系,覆蓋國際貿易相關多種結算方式。與此同時巴基斯坦三家銀行機構在中國境內開設同業人民幣往來賬戶,為促進雙邊跨境本幣結算奠定了基礎。
五是充分利用并搭建金融論壇平臺作用。近年來State Bank of Pakistan赴新疆出席了連續兩屆金合論壇,在第二屆論壇上,Habib Bank與新疆自治區金融辦公室簽署《金融戰略合作備忘錄》。國際綠色經濟協會IGEA聯手United Bank(Pakistan)為中巴項目提供金融支持。United Bank(Pakistan)區域金融機構部主管Rizwan Ahmed先生表示愿意與協會開展合作,對中巴雙方的獨特資源優勢充分加以利用,為企業的合作務實提供平臺。IGEA和United Bank(Pakistan)可以為中巴企業的合作交流合辦論壇,促進中巴項目推進。從實踐效果來看,IGEA所做中巴經濟走廊項目對巴基斯坦具有相當影響力。
(2)中巴經濟走廊金融合作的前景。
①市場潛力較大,地理位置優越。巴基斯坦擁有近2億人口,位列世界人口第六,2012/2013財年巴基斯坦GDP約2 382億美元,人均GDP1 368美元,屬于中低等收入國家。2015年為2 709美元,增幅較大,市場具有空間。其經濟結構由主要是農業為基礎轉變為服務業為基礎。巴東接壤于印度、北毗鄰于中國、西則與阿富汗和伊朗接壤,南面瀕阿拉伯海,與上述地區貿易關系緊密,市場輻射范圍廣。
②政府和民間對外來投資持肯定態度,工業區政策優惠。巴基斯坦政府多面來推行經濟市場化和自由化、私有化改革,投資政策較為寬松自由,幾乎所有經濟領域開放度高,在該背景下,外商擁有100%的股權和自由匯出資金的權利,并享有同等國民待遇,同時外商在巴投資享有的優惠政策較多,如技術服務版權費、進口設備關稅、初期折舊提存等。2012年,巴政府頒布《特殊經濟區法》,對于在特殊經濟區內的投資立法予以保護。巴資本市場對外資開放,具有較高回報。
③巴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比較活躍。巴基斯坦已與近50個國家簽署投資保護協議和避免雙重征稅協定。同時與斯里蘭卡、中國、等國家和區域組織簽署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自貿協議,與發展中八國集團等國家和機構簽訂了優惠貿易協議。
④中巴之間貿易投資關系日益緊密。據State Bank of Pakistan統計,2013年中巴雙邊貿易額為141億美元,同比增長15%。中國對巴基斯坦直接投資增量1.64億美元。直接投資余額23.43億美元。2014年,中巴雙邊貿易總額為161億美元,同比增長13%。工程建設中,2014年,我國工程建設單位在巴新簽合同額255 013萬美元,同比增長15%。2014年中國對巴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金額為100 918萬美元,同比增長7倍有余。年底余額為32.41億美元。
2015年7月~2016年1月,巴基斯坦FDI6.48億美元,同比增長百分之五,我國共計投資4.09億美元,是第一大來源,占總FDI的63.1%,而一年前僅占30%,同比增長120%,這意味著我國在巴的經濟影響力在上升,相反美國卻在下降。
二、 中巴經濟走廊金融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風險解析
現階段中巴金融合作仍處在初步階段,合作形式表現為簡單的信息交流反饋,具有雙邊性、松散性、功能單一性、非持續性等不足,缺乏統一、系統的組織治理和制度設計,金融市場的創新與開放還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
1. 金融生態環境不佳。巴基斯坦的商業環境堪憂,宏觀經濟可持續性差;國內市場規模因國民收入較低而受限,市場化程度不高而導致價格機制形成不暢,高通貨膨脹,攀升的經營成本;基礎設施陳舊且老化;國際清償能力嚴重不足,據IMF,巴政府債務2016年3月將達到702億美元,債務-GDP比率正在向65%的警戒線靠近,而同時其經濟增長率卻持續低于周邊競爭對手。FXTM于2月預測在接下來的4年內巴外債總額將上升至900億美元,屆時巴每年外債需求將高達200億美元。
除此之外,巴基斯坦的政治性風險令人擔憂,錯綜復雜的國內政治經濟矛盾導致部分項目遲遲無法立項。為充分尊重東道國,在規劃制定方面我國賦予對方較大的話語權,但巴方目前的經濟規劃和實施能力未必能符合中方的預期。同時巴基斯坦境內“三股勢力”猖獗,各種極端組織肆虐,該走廊要涉及巴印領土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同時穿越塔利班活躍的巴阿接壤的FATA以及分裂勢力橫行的稗路支省,各種挑戰紛繁復雜。
2. 兩國金融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由于歷史背景、政治體制、文化習俗等原因,我國與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程度和金融體制存在巨大的差別。巴基斯坦金融業由銀行主導,銀行業總資產約為990億美元,外資銀行僅占總資產2%。巴國金融服務滲透率較低,每1 000公里僅有0.22家分支行,每1 000名成人僅有226個銀行賬戶。金融開放程度也有著顯著差異,加之各不相同的金融企業經營管理體制和風險控制模式,區域內金融資源流動不暢,這種分割式的格局嚴重阻滯了市場對資金的配置功能。
3. 各方勢力對金融資源的爭奪。按市場化規則在區域范圍分配金融資源,這種模式看起來可操作性強,但因為各地方政府對所轄地區金融資源的競爭非常激烈,這種模式會導致金融資源產生“極化效應”,即金融資源向富裕地區更加集中。一旦出現利益紛爭和政治摩擦,各政府又勢必構筑各種行政壁壘,以行政區為依托限制金融要素資源的自由流動。
4. 政策合作單一。雖然中巴兩國央行之間簽署了Currency Swap,但是由于簽訂的Currency Swap具有臨時性,只能暫緩資金緊缺的作用,中巴還未達成長期的貨幣互換協議,且沒有建設完善系統的的貨幣互換網絡,這會導致兩國經貿發展的阻滯。
5. 其他投融資機構缺乏。2006年11月,成立了中巴聯合投資公司,加之目前的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和亞洲投資銀行,投融資機構紛紛設立。但是面對在中巴經濟走廊背景下眾多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對資金的強烈需求很難滿足。
三、 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金融合作思路和框架
1. 投資額巨大項目中的融資需求與金融合作。一是成立資金雄厚的經濟走廊開發銀行,采取雙方對半出資的方式,主要用于支持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資金需求;二是開拓世界銀行貸款和亞洲投資銀行融資來源。建議由中巴經濟走廊規劃聯合合作委員會與我國財政部、發改委的洽談,盡量申請符合亞洲銀行貸款的項目;三是走廊建設中涉及非國計民生的營利性項目可計劃與國際資本的合作,可采用BOT或TOT模式建設。
2. 產業發展中的融資需求與合作。一是加快雙方央行的合作。在定期會晤機制展開溝通,及時通報金融市場的風險預警變化以及金融機構的資信狀況;二是加強商業銀行合作方式。鼓勵更多的中國商業銀行“走出去”。首先,大型商業銀行可以重點考慮進入首都伊斯蘭堡和最大的城市卡拉奇,拓展面向整個中南亞的金融業務;其次,與巴基斯坦接壤的新疆喀什市地方性金融機構可采取“清算行”和“代理行”模式進行跨境邊貿結算業務,進而在巴基斯坦設立分支機構;最后,采取政策性優惠鼓勵當地法人性金融機構在沿邊口岸開設分支機構,開展外幣幣種兌換工作;三是走廊沿線經濟開發區建設可考慮發行政府或地方債券開展融資。
3. 金融創新領域的合作。在宏觀層面,金融業國際化是發展的趨勢,我國應建立面向國內外企業的金融服務體系,應將“市場主導、政府推動、統籌協調、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作為與巴進行合作的基本指導。加強區域金融合作的信息交流,實現信息共享,開展政策對話,加強人員往來。同時加強金融合作制度化和機構化,強化金融監管部門和金融機構同地方政府部門的磋商,打破行政區劃分割帶來的不暢。
在微觀層面,拓寬融資渠道,推動金融工具和產品的創新。一是通過各類債務融資產品。對于綜合效益好的企業,鼓勵其于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企業(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二是發揮PE和VC的資本支持作用,引導這些產業投資基金投資于區域發展戰略項目;三是支持重點企業項目上市融資。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申請境內外上市和再融資,投向區域發展戰略重點項目。
在防范風險層面,一是設立區域金融監管聯席會;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逐步形成有效信息交流平臺,建立統一的政策信息和監管信息通報制度,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信息溝通;三是設計區域監管協作機制,應委任一家監管機構作為主要牽頭人或成立監管協調小組,主要監管目前涌現的金融控股集團和準金融控股公司;四就區域金融風險設計預警指標和金融穩定性評估機制;四是制定區域金融危機控制制度。明確一行三會的監管邊界以及處理區域金融風險的責權利,包括制度化處置金融風險的程序、流程和人員。
四、 政策建議
1. 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加快金融市場化改革,放寬金融業準入門檻,鼓勵引入民營資本進入金融行業,對外資金融企業加大引進力度,培育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優化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兩者以及其內部各自子市場的結構,增強服務效率,加大金融企業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的提供,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對多品種、多層次金融產品的需求。
2. 利用地區外匯儲備設立投資基金。我國政府擁有巨額外匯儲備,除成立中國投資基金進行金融市場的投資外,還應該進行實物資源投資,如建立各種能源專項基金,有效地實現我國能源安全的保護。該基金投資對象可以為直接投資于能源資源開采以及大型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能為大型投資項目擔任發行承銷商和提供擔保服務。既有利于本地經濟建設,也有利于區域金融一體化程度的深化,使雙方的能源金融聯系強化。
3. “以點帶面,以面帶點,點面互動”的多層次合作格局。一是進駐伊斯蘭堡和卡拉奇,以此為“突破口”,利用其本土網絡的輻射功能,進而發展面向整個中南亞的金融業務;二是推動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以及亞洲投資銀行對巴開展多層次金融合作,鼓勵支持開發性金融業務延伸非洲,支持采用出口信貸、貿易融資、優惠利率貸款和項目融資以及銀團貸款等豐富的金融方式,促進巴基斯坦“兩基一支”建設。在風險保障方面,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險在推動經貿合作中具有保險、貿易、融資等優勢。
4. 培育區域金融中心,縮小兩國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為彌合兩國金融發展的差異,加強區域內的金融扶持力度,可以考慮分別在接壤的新疆喀什市和瓜達爾港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在區域金融的宏觀調控中發揮作用。
5. 加強中巴兩國在保險市場和證券市場合作共贏。可以考慮鼓勵巴基斯坦保險機構采取在我國設立保險企業代表處、在證券市場上參與股權等多種方式進入,另一方面,我國保險企業也應積極尋求與巴本地保險公司合作,保障在巴中資企業的風險得以控制。
參考文獻:
[1] 陳繼東,趙羅江.中巴金融合作:現狀、作用和走向[J].南亞研究季刊,2013,(3).
[2] 丁一凡.讓金融創新為“一帶一路”戰略鋪平道路[J].金融市場研究,2015,(5).
[3] 大國經濟課題組.大國的經濟特征及其評價指標體系求索[J].求索,2009,(9).
[4] 陳雨露.大金融框架下的金融發展[J].中國金融,2014,(1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隱含波動率的信息反映功能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研究”(項目號:71261024)。
作者簡介:何文彬(1972-),女,漢族,河南省睢縣人,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注冊會計師,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博士,研究方向為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
收稿日期:2016-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