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汀 史燕平
摘要:融資租賃現已成為美國僅次于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方式,其近幾年在中國也呈現“井噴式”發展。一國的租賃扶持政策對行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國外的優惠政策對中國租賃業具有借鑒意義。文章即從租賃業外延的五個方面(稅收、會計、法律、監管及其他)出發,對中外租賃業政策進行比較并提出了關于會計、稅收、保險的相關建議。另外,文章分析了中國租賃業的“政策套利”現象,并為如何監管“假外資”與“殼公司”提供了方法。
關鍵詞:租賃政策;中外對比;政策扶持;政策套利
一、 引言
融資租賃于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美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融資租賃現已成為美國僅次于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方式。20世紀80年代融資租賃作為改革開放的政策產物被引入中國,歷經三十余年的沉浮起落,近幾年融資租賃公司呈現“井噴式”發展。根據《2013年中國融資(金融)租賃行業發展報告》的統計,2011年中國融資租賃交易額已達到603.9億美元,僅次于美國的2 68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國的滲透率僅為4.97%,相比于美國21%的滲透率,仍存在很大發展空間。
無論中外,政策都為租賃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以租賃市場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稅收抵免制度”吸引了大量投資人進入租賃行業,進而帶動了美國租賃業的蓬勃發展。近幾年中國融資租賃業的繁榮更是與政策息息相關,上海自貿區、天津東疆保稅區及深圳前海自貿區的政策優惠引發了租賃公司的集聚現象。
毫無疑問,我國目前的租賃政策對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在兩方面還存在改進空間。一是與國外的租賃扶持政策相比,我國在稅務、會計、保險等方面的政策優惠尚不完備。比如租賃資產的加速折舊政策、降低租賃企業稅負、政府設立租賃專項基金等均是國外比較成功的政策案例。二是“假外資”租賃公司與“空殼”租賃公司的政策套利問題比較嚴重?!凹偻赓Y”公司利用外債額度的優勢開展資金通道業務,而“空殼”租賃公司空拿牌照獲得補貼,并不開展實際業務。顯然,這兩類公司的存在使得租賃公司促進設備投資、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大打折扣。
本文即基于政策扶持與規避政策套利兩個視角,借鑒國外租賃業的政策經驗,以期為中國租賃業提高政策成效略盡綿力。本文的創新之處主要有兩方面:
1. 本文從租賃業外延的五個方面(稅收、會計、法律、監管及其他)入手分類比較國內外租賃政策,該分類標準與中外租賃專家、學者的觀點一致。與現存文獻相比,本文除包含稅務、會計等財務內容外,也對法律、監管方面有所涉及,因此在政策內容的比較上更為完備、全面。
2. 以往文獻只提及了與租賃相關的扶持政策,而對如何規避“政策套利”現象鮮有涉及。本文分析了中國租賃業“政策套利”現象的成因及現狀,并對如何規避提出了相關建議。
二、 文獻綜述
目前已經有學者對租賃政策進行研究。比如周英章、金戈(2001)從稅收、保險、信貸、財政補貼等方面分析了國外政府對租賃業的扶持政策,并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李剛等(2009)對東方航空公司進行案例研究發現經營租賃的一個動機很可能是隱藏負債和降低資產負債率,進而建議不斷健全完善租賃會計準則、正確界定真實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叢林(2015)借鑒愛爾蘭發展飛機租賃的政策經驗,建議我國政府適度放開融資和資本管制、簡化管理并促進關聯產業發展;高圣平(2014)從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的視角,分析了基礎設施融資租賃交易的現實與法律困境,并提出“應善用法律解釋的方法,盡量減少過時的法律規定給金融創新帶來的桎梏”;孫磊(2012)對上海市融資租賃行業試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進行了利弊分析,認為改革有利于降低承租人稅負,但使得租賃公司的流轉稅負略有增加。
綜上,目前關于租賃政策的研究有些針對具體行業提出建議,有些則針對租賃業外延的某一角度(如會計、法律)。本文則從租賃業外延出發,對中外的賃政策進行全方位比較,希望為租賃政策構建出較為完善、清晰的框架,并對政策如何促進行業發展有所啟示。
三、 國外租賃扶持政策與中國政策現狀
本文采用史燕平關于租賃業外延的定義,從稅收、會計、法律、監管及其他五個方面對中外租賃業政策進行比較。
1. 稅收。作為租賃產業的支柱之一,稅收制度在美國租賃業的發展初期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62年美國稅法首次提出了“投資稅收抵免制度”(Investment Tax Credit-ITC)。根據ITC,在投資者投資設備的當年,其投資金額的一定百分比可以抵扣應納稅額。這一稅收優惠措施為出租人節省了稅收資金,出租人又進一步通過降低租金的形式將“稅收好處”轉移給承租人,最終吸引了大量企業涉足租賃行業。1981年,美國推行“經濟復興稅法”。該稅法進一步擴大了投資的稅收優惠力度,并對“真實租賃”(True lease)與“有條件銷售”(Conditional Sale)作了嚴格區分。除美國以外,英國、德國、日本與澳大利亞等國也實施過ITC政策,對國內租賃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國在2000年也曾對國企實行過ITC政策,規定使用租賃引進設備的國企納稅時可抵消新增利潤納稅額的40%。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當應納稅額大于等于可抵免稅額時,政策才有效;否則政策的優惠效應不能完全發揮。當時我國國企業務虧損,因而ITC政策在較大程度上失效,未能達到期望的政策效果。
此外,降低稅率也是一種途徑。愛爾蘭即為“低稅負”的典型國家,其規定所得稅率為12.5%,遠低于我國的25%的稅率。低稅率促進了當地飛機租賃業的發展。
近年來我國各地政府陸續推出了適用于租賃業的多種稅收優惠措施,以天津為例,其現存的稅收優惠政策涉及營業稅、所得稅、契稅、出口退稅等多個稅種。值得一提的是,“營改增”對以售后回租占比巨大的中國租賃業是一記重創,改革后針對營業稅的政策或已失效,但在改革之前該類政策確實起到了吸引投資的作用。
2. 會計。在會計方面,美國對租賃業實行加速折舊政策以促進行業發展。折舊費用可以從應納稅額中扣除,因此每年的折舊費用越大,當年的稅收抵免越多。盡管租賃年限短于法定折舊年限,但稅法允許在資產租期內計提足額折舊,這進一步增加了租賃的“稅收好處”。
愛爾蘭在飛機租賃業占據“龍頭”地位,這與其靈活的折舊政策密不可分。在愛爾蘭,飛機的經營性租賃允許使用8年加速折舊,且殘值為零,這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稅負。
我國并未允許租賃業實行加速折舊政策。根據我國稅法規定,當資產的會計折舊年限高于稅務折舊年限時,不允許根據最低稅務折舊年限對資產計提折舊。該折舊處理方式使我國租賃企業的稅負顯著高于國際水平。
3. 法律。世界各國租賃業的立法情況不一,有些國家對租賃業專門立法,有些國家則并無專門立法。
對租賃業專門立法的國家有法國、巴西。法國租賃業受《關于從事融資租賃的法律》監管。巴西則在1974年與1981年分別頒布了《6099號法》與《巴西進口租賃法》,兩部法規對成立租賃公司的最低資本及資產負債比作了規定。特別地,巴西法律規定國外投資者只能擁有公司1/3的表決權和公司全部股本的55%,以保證本國企業的權益。
對租賃業不實行專門立法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日本、德國等。英國的租賃業受合同法限制,日本租賃業受民法與商法限制。德國則依據股權結構將租賃公司分類,銀行股權比例大于20%的租賃企業受銀行法監管。
另外,還存在由專門立法向不專門立法轉型的國家,比如韓國。1998年以前,韓國租賃業由《租賃業促進法》管理;1998年以后,韓國取消了對租賃業的專門立法,租賃業由《金融業特別信用法案》管理。
我國并無針對租賃業的專門立法,與融資租賃相關的法律可分為兩部分。一是合同法,一是物權法項下的擔保法。其中融資租賃合同隸屬于合同法分論,該分論為出租人與承租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提供了法律參考。
4. 監管。根據世界各國的監管實踐,對租賃業的監管主要包括市場準入、最小資本要求、財務比率要求和經營范圍要求等方面。
俄羅斯、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對租賃企業的市場準入進行監管。在俄羅斯,主營業務中至少有40%來源于融資租賃業務的公司才能獲得租賃執照;法國租賃企業的成立則需經由全國信貸理事會的批準;西班牙的租賃企業審批由央行負責。在意大利,業務規模超過5 000億里拉的大型融資租賃公司必須在意大利中央銀行進行注冊。
在最小資本和財務比率要求方面,法國規定資本(及自有資金)與長期資產的比例需達到6∶10,資本(及自有資金)與總風險資產的比率不得少于1∶20;西班牙規定租賃企業的最小資本為500萬歐元,且資本充足率要大于8%;韓國在1998年對租賃業的市場準入由審批制改為登記制以后,租賃企業的最小資本也由100億韓元增加為200億韓元。
有些國家對租賃公司的經營范圍進行監管。比如日本的租賃公司不能開展房地產、證券及分期銷售業務。
我國主要對租賃業的市場準入與注冊資本進行監管。設立租賃公司的審批主體有商務部與銀監會,其中商務部負責審批內資試點租賃公司與外資租賃公司,而銀監會負責審批金融租賃公司。其中,內資試點租賃公司的最低注冊資金為1.7億元人民幣,外資租賃公司的最低注冊資金為1 000萬美元,且外商投資者的總資產不能少于500萬美元。
對于金融租賃公司,2012年以前規定最低注冊資本金為5億元,2012年發布的修訂后的《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將最低注冊資本金降低為1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的自由兌換貨幣,并提出了必須滿足8%的資本充足率要求。
5. 其他。各國對租賃業的相關政策除上述提及的稅收、會計、法律與監管以外,還包括保險與補貼等。如20世紀70年代,日本通產省服務產業局、中小企業廳和保險局聯合推出的租賃信用保險制度,為日本中小企業的設備更新與技術升級起到了促進作用。20世紀70年代末,日本政府通過租賃公司提供低利息的美元貸款,租賃企業通過“武士租賃”改善了日本的貿易收支情況。
我國的租賃業政策“特色”主要體現在:(1)鼓勵特定投資人(如江蘇鼓勵符合條件的港澳臺同胞投資者開辦租賃企業,廣東鼓勵小微企業及民營企業等);(2)鼓勵特定行業(如天津鼓勵飛機、船舶,福建鼓勵新能源汽車、大中型醫療設備等);(3)對租賃企業及其高管發放補貼(上海、天津均有開辦費補貼獎勵及高管與專業人員補貼)。
四、 租賃業政策套利現象及對策
目前我國租賃業主要存在兩類政策套利現象:一是由外資租賃公司借外債政策導致的“假外資”現象;二是由補貼導致的“空殼公司”現象。
在籌資方面,我國對外商投資租賃企業在借外債方面的政策十分優厚。根據規定,外資租賃公司可借外債額度為其凈資產的10倍。很多民企變身“假外資”租賃公司,專門利用該項優惠政策從事外債資金的通道業務。監管層目前也注意到了這一現象,通過規定租賃公司的實質業務、存續期限等打擊“假外資”。
為鼓勵投資融資租賃業,多地政府均向新開辦的租賃企業及企業高管發放補貼。以上海自貿區為例,根據《浦東新區促進金融業發展財政扶持辦法實施細則》,根據注冊資本不同,對新引進的融資租賃企業給予一次性補貼500萬元~1 500萬元不等。對注冊資本達到10億元以上的大型融資租賃機構高管給予每人一次性住(租)房補貼20萬元,對注冊資本1億元(含)以上的租賃企業高管也給予一定額度的人才補貼。優厚的補貼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資人,但也導致了“殼公司”。一些公司在注冊資金到位后套取補貼,空拿牌照而不發展租賃業務。目前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已采取約談租賃公司高管的方式調查業務狀況,說明監管層已開始關注政策套利問題。
其實,政策套利現象在中外均存在,政策制定者應通過一定手段對政策受益主體加以限制。如1981年的經濟復興稅法為保證受益主體為租賃業,其對“真正租賃”(True Lease)進行了界定,稅務局對“真正租賃”與“有條件銷售”進行嚴格區分。我國監管層在監管方式上,可從業務開展、繳稅情況、股東背景等多個方面排查“假外資”與“殼公司”。此外,由于資金通道業務大多采取售后回租模式,且回租資產大多為數額較大的舊固定資產,承租人以中小企業及制造類企業為主,監管層應對回租資產及承租人類型予以重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租賃業外延方面的政策而言,我國在扶持力度上與國外相比尚有差距。表1對比較情況進行了總結。
五、 結論
通過前文對中外租賃政策的對比,我國租賃業政策在以下三個方面尚存改進空間:
1. 進一步加大會計與稅收的政策優惠力度。會計與稅收的政策優惠可以為企業減輕納稅負擔、節省財務成本。我國應考慮加速折舊政策、降低稅負等扶持政策,這對于飛機等大型設備尤為重要。
2. 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以支持融資租賃業服務中小企業。日本的租賃信用保險制度就提供了一個有益啟示。當作為承租人的中小企業破產違約時,租賃公司可以從保險基金中獲得未收回租金的50%作為補償。專項基金的設立既可保證政策受益的對象為中小企業,也為出租人提供了風險保障,從而激勵租賃公司促進中小企業的設備升級。目前國內的中小企業多采用外資租賃公司的通道業務融資,如果政府可以設立中小企業設備租賃的專項基金,那么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假外資”政策套利之余,更可發揮租賃促進設備升級的作用。
3. 監管層通過調查業務開展狀況、股東背景、回租資產及承租人類型等多方面信息打擊政策套利現象。
參考文獻:
[1] 周英章,金戈.外國政府對金融租賃業的扶持政策及啟示[J].經濟縱橫,2001,(9):35-37.
[2] 李剛,陳利軍,陳倩,et al.經營租賃的真實動機——基于東方航空公司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 2009,(B02):121-128.
[3] 叢林.從愛爾蘭經驗看國內飛機租賃業[J].中國金融,2015,(5):49-50.
[4] 高圣平.基礎設施融資租賃交易:現實與法律困境 從基礎設施投融資改革的視角[J].中外法學, 2014,26(3):763-776.
[5] 孫磊.上海市融資租賃行業試點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利弊分析[J].上海金融,2012,(7):021.
[6] 史燕平.融資租賃原理與實務[M].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5.
[7] 魯陽,雪松.融資租賃的監管[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浙江省金融研究院課題“國外租賃公司與廠商合作模式研究”(項目號:LS15002)。
作者簡介:史燕平(1959-),女,漢族,北京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楊?。?989-)(通訊作者),女,漢族,遼寧省阜新市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公司金融。
收稿日期:2016-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