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孫德忠
摘 要:生存論是哲學的重要維度。馬克思的哲學生存論是一種實踐生存論,它立足于人的現實生活,通過“感性對象性”這一范疇,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人的本質規定。人是具有實踐本性的特殊存在,只有在實踐中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才能得到最終解決。研究馬克思的實踐生存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感性對象性;實踐生存論;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9-0029-02
生存論是哲學的重要維度,古往今來凡是偉大的哲學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論思想。馬克思的生存論是人類生存論思想史上的革命變革,它實現了生存論研究的實踐哲學轉向,對于更好地認識并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于實現人類持續健康的生存和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一、馬克思的生存論是實踐生存論
關于馬克思的生存論思想,不少人表示質疑,因為馬克思從沒有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確使用過類似“生存論”這種范疇概念。但是,如果不局限于馬克思哲學的某種特定思維方式和視角,不拘泥于馬克思對經典文本的文字表述,堅持從他的思想內容出發,那么就會發現,馬克思哲學有著自己的生存論思想,并且是全面而深邃的。馬克思哲學的生存論奠基于實踐觀點之上,在根本上是一種實踐生存論,即關于人的現實存在的理論。馬克思哲學從以下兩方面確立了實踐生存論的基本視域。
第一,立足于“人的現實生活”,對“人的存在狀態”的理解也經歷了一個歷史的過程,即從黑格爾的思辨理解,到費爾巴哈的感性勞動,再到自己的感性活動理解的轉變過程。黑格爾雖然發現了勞動,但他的“絕對精神”概念卻使他所理解的勞動帶上了抽象的色彩,最終演變成客觀唯心主義者;費爾巴哈試圖對宗教神學進行批判,把對神的崇拜還原為對人的本質的崇拜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唯物主義的地位,但他將“現實的人”當作“感性對象”來理解這一堅持卻使自己走上了直觀唯物主義的歧途。在馬克思看來,這兩種意識形態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于是,馬克思從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出發,對一切舊唯物主義進行了徹底的、無情的批判。在這里,人的“感性對象性”活動其本質就是實踐,也正是馬克思哲學所暗含的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據。
第二,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打開了主客對立思維的枷鎖,開啟了哲學意識形態走進人的現實世界的途徑。傳統哲學在本質上是不同類型的理論哲學,它以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沉湎于對彼岸世界的遐想,著力建構抽象的思辨概念體系,事實上在與此岸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之間劃下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馬克思對“現實的人”的存在通過“感性對象性”活動來理解,使哲學從認識論轉向了生存論。這一轉向不僅彰顯了人與現實生活世界的關系也凸顯了人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也促使馬克思哲學建立了自己的生存論哲學維度并形成了自己的實踐生存論思想。
二、馬克思實踐生存論的本質規定
馬克思在分析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生存論的過程中,雖然吸收了其中某些有價值的方面,但在根本上還是持批判否定態度。在這一過程中,馬克思指出,人存在的根據,既不是黑格爾的思辨精神,也不是費爾巴哈的肉體感性,而是人的現實感性活動,即社會實踐。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56。因此,社會實踐作為人存在的根據是馬克思實踐生存論的一個本質規定,其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勞動實踐是人類得以產生的決定性原因。人從古猿進化為人,除了生物進化規律起作用,更是勞動實踐的產物。正如恩格斯所說,“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2]988。勞動,特別是工具的制造使手腳真正分開而使古猿進化為人。馬克思也曾說到,“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盵1]67因而,人類祖先們在勞動實踐的活動過程中,不僅影響和改造著自然界,也使自身演變為真正的人。
第二,勞動實踐是維持人肉體生存所必需的手段。人要生存,首先必須勞動,其次才能進行其他所有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為了生存,人們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所以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也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79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人的現實實踐活動的有無決定了人的現實存在的有無。只有連續不斷地生產實踐活動,才會為一代代人及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越來越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三,勞動實踐創造了人生存于其中的社會,社會的產生與發展同時也取決于實踐不斷的進程。馬克思說,“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盵1]344因而,現實的人在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的過程中,相互之間便難以避免發生多種交往和聯系,處于這種聯系中的個人與個人之間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整體,即社會。社會不過是處于相互關系的個人。隨著生產活動的不斷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發密切,社會就是在這樣一個以生產活動為根本、在人與人的聯系中逐漸形成的。因此,社會的進步與退步,取決于實踐的演變進程,這也是社會變化的主要決定因素。
第四,勞動實踐促進了人類的演化與發展。勞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具有不容忽視的社會性。這種社會性使實踐活動的成果以社會形式得以保留,并進行著歷史的積累。因此,新一代人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又總是比前一代人在更高的起點上進行著勞動。生產發展著,“生產者也改變著……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1]344,恰恰是這樣的實踐活動使人對世界的意識增強,人的生存能力得到發展,使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3]494。
因此,勞動實踐對人自身的形成、對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都具有毋庸置疑的根本性作用。從人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活動來考察人的存在、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馬克思實踐生存論的必然要求。生產活動對人的存在和社會的發展都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離開生產的自然前提,離開特定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離開實踐來談論人的存在都是抽象的討論,這與馬克思的實踐生存論是格格不入的。
三、馬克思實踐生存論思想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實踐生存論思想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通過揭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通過從人的實踐、人的主體方面來理解客觀事物,實現了人、自然與社會歷史的真正統一[4]。這一思想對于豐富和發展包括實踐唯物主義和人學理論等在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首先,開拓和豐富著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時代內涵。馬克思從實踐出發確立了一種新的哲學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轉換,使我國學者對于馬克思哲學的認識從形而上轉變為辯證性的。正是這種新的實踐思維方式的確立,使國內學者在哲學研究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對馬克思哲學提出了新的多種理解,最有影響的是“實踐唯物主義”。挖掘馬克思實踐生存論的實踐思想,使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性和時代性在當代得到了發揮,也使實踐唯物主義獲得更為深入的發展。
其次,推動了人學理論的新發展。傳統哲學過度關注思維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脫離了人所生存的現實世界,馬克思的實踐生存論則把關注點拉回到現實的人及社會,使關于“人的哲學理論”的建構成為可能。人學的問題不僅涉及“現實的人”的存在問題,還涉及個人如何發展的問題,即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問題。除此,人的問題之所以在現代社會突顯出來,是因為人的自身價值和主體性在現代社會獲得了充分展現,而后人在展現時卻遇到了重重困境,從而使人開始變得憂慮與擔心起來。因而,當代哲學的主題必須要去關注人,想要把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終極關懷變成現實,那就需要我們從人學的理論體系中來尋找方式去實現。
再次,改變了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傳統哲學是一種樸素的、抽象的思維方式,對對象只能是以玄想的方式表達出來。從古希臘到費爾巴哈,哲學家們不是用“水”“火”“氣”等自然現象來解釋世間萬物,就是用思辨性的“勞動”來解釋世界萬物。而馬克思的實踐生存論則從現實的人的實踐出發,終結了關注抽象的實體性思維方式,轉向用實踐性思維方式把人和世界作為研究對象,在現實的實踐中不斷認識人的存在。人并沒有先在的、固定的本質,人怎樣生存,主要取決于他的生存方式和行為活動,這也就決定了他會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
最后,構筑當今社會人與人的新型和諧關系。個人的發展與他人、與社會的發展是一致的,是彼此影響、彼此制約的關系。社會的發展為個人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空間,個人也只有把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融入社會中去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條件。當今現實的人與人彼此間存在著種種不和諧的表現,比如社會公正的缺失、社會道德滑坡、社會安全危機等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與沖擊,造成人與人之間人文關懷的喪失及精神迷茫。在馬克思實踐生存論思想視域下,人類必定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互相依存的關系,整個社會變得陽光起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互幫互助不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從而有利于構建新型的人際關系并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干成俊.馬克思哲學的實踐生存論內蘊[J].哲學動態,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