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燕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貼近生活”,這是從過程和結果兩個層面對作文提出要求,又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一脈相承。由此,文章在分析生活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作文教學要融入終身教育的理念,用更全面、更細化的方式指導作文教學的再次突破。
關鍵詞:終身;作文;生活教育
一、生活教育理論的內涵
(一)生活教育的定義
陶行知先生在其作品中如此闡述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陶行知先生曾經師從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生活教育有著濃重的杜威“新三中心論”的影子,但他的思想又作了更多的更新。陶行知先生又講:“我們此地的教育,是生活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教什么。”順應人生的需要,跟隨時代的步伐,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生活是教育起源,生活需要什么,教育就全方位全過程為生活服務。所以,我們強調生活教育就是回歸教育本性的、按照自然規律的教育。
(二)生活教育的內涵
在《活的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強調的“Education of life,Education by life,Education for life”,即“生活之教育、憑借生活的教育、為生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可以梳理出他生活教育的三大主張,也可稱為生活教育的“三大基石”,即“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思想的內核,直接指向了生活教育最終要達成的目標。一方面,陶行知先生尖銳地指出生活與教育并不是簡單地畫上等號,把教育泛化和原始化,而應該關注與教育相關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可以同時進行,生活與教育緊密相聯,共同發展;“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具體的實現路徑。陶行知先生看來,社會是與人類產生相關聯的,教育與生活的關聯伴隨著社會的產生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如果從公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民眾群眾唯一的學校,那么生活便自然地成為了公眾唯一的教育;“教學做合一”則可以看成是生活教育論的方法論,即落實到具體的操作層面。“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方式,也是教育手段。生活教育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注重以“做”為中心,培養全面發展的“真人”。三大基石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了生活教育的整體。
二、生活教育中體現的作文原則
(一) 實踐性
生活教育的基本點就是實踐,在陶行知看來“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勞心”和“勞力”是統一起來、并駕齊驅的。如果細致品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解放”觀念,“一、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五、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六、解放他的時間,不把他的功課表填滿,不逼迫他趕考,不和家長聯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這些觀點與今天作文教學的要求,可謂不謀而合,多由學生看,多由學生想,多寫自己的親身體驗,多讓學生自由快樂地表達,實踐性無疑是指導作文教學的第一特征。
(二) 時代性
陶行知說:“教育可分為三部分,A死的教學;B不死不活的教育;C活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推崇的“活的教育”就是要因材施教,強調個別差異性的教育,同時也注意材料內容的豐富性,不能簡單地憑教具來開展,要用最新穎的教學手段。這與作文教學的新要求也類似,比如作文教學“活的教育”要針對每個時代的不同需要,立足于每個時代產生的新教學手段,如當今的微信、微博等,同時針對不同的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作文指導,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符合時代發展的需求。
(三) 全民性
在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年代,教育是小眾化的,也就是只有家境殷實的人家才能接受得起教育。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思想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把教育的權利交還給了普通大眾,讓每一位民眾都有機會、有能力接受教育。他把教育的路徑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把教育的對象延伸到生活中的每一個個體,這種里程碑式的突破實現了教育的普及與教育的均等。以此思想為指導,真正的作文指導不僅僅是指向直接受益者學生,還應該把作文指導的觸角指向到家長和社區之中,以共同之力筑構起作文指導的合力。
(四) 終身性
陶行知先生講:“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生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是畢業:學習為生活,生活為學習,只要活著就要學習。”這一思想的根源就在于教育是全程性的,與人的成長緊密相隨。由此來燭照作文教學,作文方法的指導絕不僅僅停留在小學階段,而應該是從孩子一出生,咿呀學語時簡單對白,再到成長過程中的與父母交流,再到走進學校進行系統的作文培訓,作文教學應該是一以貫之的。終身作文是最先進的,也是最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誠如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R.H戴維所說的:“終身教育應該是個人或者集團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過每個個人的一生所經歷的一種人性的、社會的、職業的過程。這是在人生的各種階段及生活領域,以帶來啟發及向上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規的(formal)、非正規的(non-formal)及不正規的(informal)學習在內的,一種綜合和統一的理念。”
(五) 全面性
在生活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知識,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鍛煉“健康的體魄”,提升“農人的身手”,養成“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和“改造社會的精神”。所謂德智體美勞的思想一直貫穿在生活教育的前后,那對于作文教學而言,同樣需要以全面性來關照這一教學方式,因為作文絕不是講述一個故事,而應該關注學生全面的情感和生活,記錄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酸甜苦辣。德智體美勞形成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成為寫作的對象,作文本就應該記錄生活中的一點一滴。
三、當今作文教學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作文思想的引領
沒有哪一種科學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對作文教學現狀的反思也應該立足一定思想層面上進行。令人遺憾的是,現階段絕大多數教師對于真正作文思想、作文理念的形成都缺乏一個準確的方向,沒有定位,沒有思考,作文教學變成了隨心所欲的指導。同一篇作文,沒有統一的標準,打出的分數也各不相同。為此,作文教學完全失去了統一的方向。要改變這一根本問題,完全可以以生活教育為統一思想,形成作文教學的大方向。
(二)缺少情感創造的因素
和學生談到現在老師的作文指導,不外乎是兩種傾向,其一是過分地注重技術指導,課堂是生產車間,學生是流水線產品,作文指導變成了“一二三”的公式,千篇一律,缺少生氣;其二是作文無所謂指導,要求學生讀背幾個優秀作文,到考試的時候機械地套作、襲作。假話空話大話套話充斥在紙面上,學生完全淪為了完成作文任務的工具,寫出的作文也幾乎是“滿紙荒唐言”。生活教育的本質是立足生活、表達生活進而指導生活,作文教學本就應該關注生活,以此思想來引領作文,應該更多地關注情感創造的因素,呼喚真性情,鼓勵每名學生都積極做一名“真人”。
(三)缺乏系統必要的訓練
如今小學作文課的數量每周一般只剩下了兩節課。作文課如果僅憑一周90分鐘左右的時間,如何才能有真正的提高?而且我們也經常會發現,有些老師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把作文課變成了謄寫作文課,把作文要求布置在課后,這樣指導的層面就被忽略了,作文教學完全變成了走形式。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把作文的過程完全置于生活的過程中,以這樣的理念,作文指導就可以細化和分化卻不至弱化,同時系統的作文訓練完全可以更加以生活化的形式存在,學生不再厭惡。
四、終身作文教學設想
基于生活教育的理念,作文教學必須要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進行創新,以終身作文的理念來指導小學作文。
(一) 終身作文要引導學生捕捉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引導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其實也就是要強調引領學生善于從生活的點點滴滴間尋找作文的素材。比如,我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采取了“百字小事”日記法來引導學生進行收集。所謂“百字小事”也就是每天要記錄一個百字左右的作文小片段,這個小片段里要有完整的時間、地點、人物和起因、經過、結果這六要素,同時還要有一兩句精彩的點評。有了這樣的要求,學生很快就從生活中找到了各種各樣的素材,寫起作文來只要翻閱這個本子就足夠了。等到學生習慣成自然,那終身作文其實就可以從每天這一百個字左右的記錄中逐漸形成。
(二) 終身作文要引導學生放飛思想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求真精神的實質,其實是要放飛個人的思想,讓每個人成為一個真性情的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可塑性,引領他們多說話、說真話、說實話,盡可能用坦誠的語言來面對自己的成長,絕不編寫各種無聊的故事。比如,《我想對你說……》這篇作文的指導,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次和家長交流的機會,你們的每一篇作文我首先要請家長寫評語”。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靜下以來,努力思考著自己的觀點,在表達的時候也十分用心,大多能寫出好文章。用“說真話”的思想引領學生,學生自然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獲得終身的教益。
(三) 終身作文要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行是知之始,“教學做合一”指導下的作文教學就一定要努力參與各種體驗,讓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比如,作文課開始前可以讓學生去參與各種體驗活動,可以讓學生參與各種游戲活動,寫《我最欣賞的一個人》可以結合班隊主題活動,讓學生開展“夸夸身邊的XXX”,用講故事的方式來表揚別人,然后再寫“欣賞”,這樣的教學學生很容易獲得真切的感受,寫起作文來一定會得心應手。
(四) 終身作文要引導共同作文教學
作文教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小學教學的課堂之上,對小學教師而言,一定要形成“大語文”的教學觀,以“大作文”的思想引導作文的教學。比如作文指導前,可以與家長形成溝通,要求家長和學生一起找素材;比如作文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可與社區聯系,讓學生真正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心理的逐漸成長。同時,對于一些比較流行的自媒體形式,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應用到作文中,用微信作文、微博作文的方式拓展生活教育的領域,使作文真正變成學生的生活。
生活教育是大思想,作文教學也需要有大觀念,只要融入終身教育的理念,作文教學一定能夠在生活教育思想引領下開創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