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愛莉
【關鍵詞】 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沙盤游戲;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034—01
近年來,沙盤游戲開始在中小學心理輔導中推廣使用,受到學生歡迎。鑒于當前部分小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的能力,我校積極嘗試利用團體沙盤游戲來培養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沙盤游戲簡介
兒童是在游戲和互動中學習和提升人際交往能力的。兒童天生喜歡沙子、水以及各種小玩具,沙盤游戲讓小學生在玩中激發情感體驗,在玩中學會觀察,在玩中學會和其他伙伴交流與合作。
1. 個體沙盤游戲的歷史傳承。沙盤游戲的雛形最初受到英國作家威爾斯的啟發。當時威爾斯發現自己的兩個兒子在鬧矛盾后,通過在地上一起擺玩具玩游戲很快就和好了,就寫了一本書叫《地板游戲》。兒童精神科醫生洛溫菲爾德讀到該書后嘗試讓一些受過創傷的兒童在一個大箱子里擺玩具玩,收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這種方法被命名為世界技法。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夫學習了世界技法后,根據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理論和東方哲學思想創建了沙盤游戲。
沙盤游戲不僅適用于中小學生也適用于成人,輔導者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使他們感受到被包容、受保護,可以按自己的想法自由表達。來訪者通過往沙箱中擺放符合當下心境的玩具,講述自己創作的沙世界中的故事,以實現與潛意識的溝通,達到療愈和獲得心靈成長的效果。
2. 團體沙盤游戲的形式與作用。相對于個體沙盤游戲來說,團體沙盤游戲對成員是有規則和限制的。成員一般4至8人,成員抽簽決定游戲序號,每個成員按順序分輪次進行沙盤的制作,在制作過程中不能進行任何形式的交流。作品制作完成后進入講述故事階段和分享階段,讓每一個成員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二、小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常見的問題
1. 封閉心理。一部分小學生不喜歡與人接近,不愿加入集體活動,總喜歡獨處,自娛自樂。有的小學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如身高、相貌、體質等,與其他小學生相比,會感到自慚形穢,產生嚴重的交往退縮,影響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2. 自我中心。小學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這些學生在家里是“小皇帝” 或“小公主” ,事事由父母或祖輩精心照料,要求都盡力滿足。因此,一部分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總希望別人都能聽從自己的指揮,總圍著自己轉。這種心理必然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將其孤立起來。
3. 攻擊行為。少數小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容易情緒失控,表現出敵對甚至是攻擊行為,比如罵人或者打人等。攻擊行為易引起其他學生的不滿,和其關系疏遠。
三、沙盤游戲輔導有效提升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1. 學會合作。在團體沙盤游戲剛開始的時候,成員之間還沒有默契,都只顧擺自己的,不懂得去觀察別人擺了什么,所以擺出來的作品是混亂的。慢慢隨著默契的建立,成員會漸漸學會與別人合作,擺出的作品也就變得和諧起來。
小王是一個安靜的四年級男孩,不善于和同學交流,總是獨自一個人玩。他在最初幾次參加團體沙盤游戲時,不管別人擺什么都擺上很多輛不同的車。有一天,一位同學忍不住說這些車太擋路,其他同學也紛紛說不喜歡小王擺的車。小王聽了后很生氣,他大聲說:“為什么我擺的東西每次都獲得差評?”這時筆者適時對小王說:“站在你的角度看這些車的確有自己的用途,你試著站在其他同學的角度看看有什么感受?因為站的角度不一樣,所以你們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小王聽了若有所思。在后來的活動中,小王不再執著于只擺車了,他開始觀察沙盤中需要什么,其他同學的意圖是什么,伙伴們也開始頻頻給他擺的玩具點贊。就這樣,小王在游戲中領悟到了怎樣和別人溝通與合作,怎樣與伙伴和諧相處。
2. 敢于表達。在團體沙盤游戲的交流階段,輔導老師鼓勵每位成員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老師和其他成員用心聆聽并給予理解和支持,這樣即使比較內向膽小的學生也會打消顧慮,勇敢表達。
3. 學會傾聽。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會傾聽比會說更重要。因此,在輔導過程中,當有成員發言時,輔導老師要求其他成員要專注傾聽,努力理解說話者的感受,不打斷和插話,有話說也要等對方說完才能講。小魏經常和同學發生沖突,他一直苦惱于和同學的關系,總說同學愛欺負他。筆者通過觀察發現他在別人發言的時候不看對方,顯得漫不經心,總愛打斷別人的發言,并進行反駁,這才引起發言人的不滿。隨后,筆者引導他在別人講話時要學會耐心和專注傾聽,等別人說完自己再說,漸漸地,小魏和同學的沖突變少了。
沙盤游戲團體成員相當于一個小社會,反映了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樣和他人互動的,通過老師和同伴的幫助,在沙盤游戲中學到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