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關鍵詞】 語文教學;質疑能力;方式;探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045—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新課程的課堂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但沒主導學生唱“獨角戲”,課改不能由傳統的老師唱獨角戲而走向另一個可悲的極端。以學生為質疑主體的課堂學習模式,就能解決這個弊端。
一、質疑能力的訓練
作為質疑的主體,學生要做到一開始就對某篇文章提出疑問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幾乎沒有頭緒,教師需要進行長期的專項訓練。在學生質疑能力的訓練上,教師應認真篩選一些容易讀懂的、切合訓練實際的范文,引導學生從文章的字詞、語法、語言、結構與段落、涉及的歷史文化、作家的觀點以及文章的瑕疵等方面的問題進行科學有序的訓練。很多學生在質疑初期都存在自卑、膽怯現象,教師一定要包容和鼓勵他們。在這方面,特級教師寧鴻彬提出的“三不”(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三歡迎”(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教材不同的見解、歡迎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三允許”(允許說錯做錯 、允許改變觀點、允許保留意見)觀點最具有代表性,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借鑒。教師在訓練時應根據學生實際調整問題難易程度,并給學生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和范例。例如,記敘文中有哪些提問的關鍵點,小說中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等等,針對每一種文體、每一個關鍵點都展開專項訓練,當學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后,就能進行質疑了。
二、質疑方式的多樣化
1. 預習中的探究質疑。預習中的質疑是指學生在課前的自主質疑及學生之間的互動質疑。自主質疑是學生個人(或以小組個體)通過閱讀課文,針對文章的各方面提出自己的疑問,并在發現問題后,自己(或組內)解決問題。互動質疑包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小組之間的相互質疑。在預習課上,教師可根據教材實際,選用不同的質疑方法引導學生邊閱讀邊質疑,簡單問題自己消化,較為困難的問題互助解決,困難問題則進行詳細記載,擇機發問。剛開始訓練,教師可針對課文內容設計引導性的表格,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應相應內容將自己質疑的問題填在表格內。預習中的質疑的層次要求盡量低一些,引導學生深入即可。教師在學生發問時應多啟發和激勵,少一些正面解答,盡量能達到“兵教兵”、“兵練兵”的效果,這樣才能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2. 課堂中的即興質疑。在課堂上,學生將預習課中難以解決的高難度問題呈現出來,根據老師的點撥和講解、同學的質疑與解答以及自己的新發現,擇機進行提問,就是"即興質疑"。這種質疑提出的問題是比較有分量的,也是課堂中應著力解決的問題,遺憾的是很多語文課堂并沒有給學生這樣的機會。學生的這種即興提問的對象可以是班內的每個成員(包括老師),也可以是一個學習小組或兩個以上的聯誼小組。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發自肺腑的、有創意的提問,教師應在全班進行表揚,并鼓勵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辯論,最后巧妙將問題的核心引向學習的重點。
3. 課外的研究性質疑。“預習中的質疑”由于花的時間較長,問題是經過仔細推敲發現的,我們姑且稱之為“慢功夫”;“課堂中的即興質疑”需要反應快,機會稍縱即逝,對學生的思維要求也較高, 我們姑且稱之為“快節奏”;我們還需要一種“大目標”,即課外的"研究性質疑",這是質疑的最終目的,也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所在。每當學完一篇課文,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應該找一些發散點,然后通過深入研究,寫點文字性的東西。
還以《馬說》為例,學生學完課文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和質疑,比如對當時的歷史有何感想,通過查找資料寫一篇文章——《被科舉制度關在門外的人才》,這個應該不難寫;還可以以《因何報國無門》寫一篇議論文,歷史上有哪些人因報國無門而流落市井,原因何在?現在的社會,條條道路通羅馬,無數人的成功創業擺在我們眼前,報國無門還能用來當借口嗎…… 當作品擺在學生們的眼前時,他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也懂得了什么是語文,怎樣學語文。這樣的話,語文的美才能體現出來。比起老師象征性的提問學生敷衍式的作答,這種質疑方式無疑是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