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榮讓
【關鍵詞】 詩詞鑒賞;教學;美感;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9—0096—01
古典詩詞一直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一個重難點,也是讓學生更好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但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詩詞鑒賞教學的重點各有不同。進入高中,詩詞鑒賞再也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背誦和理解上,我們要在學生閱歷和知識增加的基礎上,通過對古典詩詞的學習,使他們能夠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并使他們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提升,在詩詞獨有的藝術美中,引起一種賞心悅目和怡情的感動,形成對美正確的認識、欣賞和評價。
一、“詩詞鑒賞”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重要的知識寶庫,更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學習中國文學,繼承中國古代文學的精髓,就必須打好古文基礎,提高詩詞鑒賞能力。所以高考將詩詞鑒賞作為一道必考題型,以此來普及并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這一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產生積極效應的同時,高考這一指揮棒過于急功近利,也將教師和學生引入了另一個誤區。一是死記硬背導致學生好讀書而不求甚解。許多學生為了得高分,只是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知識點,歸納總結規律,而不去深層次品鑒其中美的內涵。二是缺少情感的體驗,扼殺了學生探知世界的好奇心。過重的負擔導致學生將所有的時間用于完成現有的學習任務,將自己封閉于水泥磚墻之內,喪失了對大自然、社會近距離的接觸,喪失了對社會和人文的實踐感悟,造成學生無法和作者當時的處境形成情感的共鳴。三是教師的強加使學生喪失了自我感悟的能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并不能將學生引進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讓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是在強加的講解中完成了填鴨式的教育,忽略了詩詞鑒賞中對美的認識、鑒賞和判斷,使學生喪失了最基本的美感。
二、加強高中“詩詞鑒賞”教學中學生美感的培養
1.關注作者,體悟作者高尚的人格和積極的人生追求。詩詞,不管是敘事抒情,還是議論說理,無不打上作者鮮明的主觀烙印,表現作者一定的感情傾向。所以,我們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詩詞中感悟作者借此所體現出的高尚的人格和積極的人生追求,讓學生在對照中,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魯迅曾說:“看一件藝術品,表面上看是一幅畫,一座雕像,實際是藝術家人格的表現?!比缬谥t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痹娭兴枥L的石灰的形象,既是物的形象,更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我們要讓學生在于謙身上看到的是他那種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2.破解意象,走進意境,重現美的瞬間。作者要想抒發性情,表現內心復雜或難以言說的情感,在詩詞中只能借助于最直接的意象去表現,所以,對意象的把握將會是我們鑒賞詩詞的第一要務。我們要讓學生知道,意象正是作者內心的情感和客觀的物相融合而借以表達思想的承載物,我們要在想象和聯想的幫助下,讓學生走進這樣一個美的意境,重現美的瞬間,學會用心去感悟生活中美的存在。如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以此培養學生對和諧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品味語言,把握節奏和韻律,培養學生對“形式美”的感悟能力。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對人生、命運的思索,都是作者使用一定的文學技巧、通過文學形象和文學語言而呈現出來的,而這種文學技巧、文學形象和文學語言就是詩詞中所謂的“形式”。沒有完美的形式,再好內容的表現都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我們要激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品味詩詞形象的語言,把握詩詞的節奏和韻律,逐漸感悟美的形式的能力。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币粋€“鬧”字把詩人心頭感到的蓬勃春意給寫活了,一個“弄”字把詩人欣賞月下花枝在輕風中舞動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用詞的準確,語言形象表達的鮮明事例足以說明,只有完美的形式,才能使作者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