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凱
知識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每節課怎樣讓學生發現、探索、創造是我們教師首先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我們要不斷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應該用學生的眼光來看教科書,精心選擇學習材料,合理設計活動程序,讓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獲取知識,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一、在創設問題情境中,誘發“再創造”
創設問題情景,就是提供新知識的現實背景,激活與新知識有關的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形成數學活動氛圍.正如孔子所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創設情景使學生處于“憤”、“悱”的心理狀態,產生學習的迫切需要,從而為知識的“再創造”提供了極大的可能.
1.抓“相似”創“情景”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大腦中已儲存了大量的經驗,即“相似塊”.學生的思維活動能使這些已存在的“相似塊”在外界信息進入大腦后被激活和接通,從而被激活的部分在認知結構中不斷擴展、延伸,以尋找并建立符合要求的聯想鏈條.
例如,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先出示兩個討論題:(1)4米+3厘米;(2)4百+8.問:能否直接相加?為什么?導出:單位不同的數不能直接相加.這時學生的認知心向已高度集中,思維被有效激活,接下去的自主探索可謂水到渠成.
2.提供“數據”創“情景”
學生學習新知前,先為其提供大量的數據,然后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數據,按一定的要求進行組合來展開學習.數據可以是教師提供的,也可以是教師、學生各自收集共同提供,還可以由學生提供.學生面對大量的感性材料,自然喚起了已有的經驗和進一步探索規律的欲望.例如:教學多位數的讀寫時,讓學生課前收集大量的多位數.上課時讓學生匯報收集的數,然后把這些數按數位上有沒有“0”分成兩大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你發現讀這些數有什么規律?從而引導學生自己逐步總結出多位數的讀寫規律.
3.聯系“生活”創“情景”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因此在教學中,要使知識產生的背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現實,使數學抽象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活動.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由“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這一現象引入,出示一個動態的教學情景,兩個人各自坐著一個方形和圓形的輪子,坐在方形輪子上的人一顛一顛的,坐在圓形輪子上的人十分悠閑,學生就好像親身感受一般,自然產生了探索圓特征的強烈愿望.
再如: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兩個盛有相同水的杯子里分別放入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觀察水面為什么會上升?為什么上升的高度又不同?在這樣的情境中,使學生看到所學內容就是發生在周圍的事物,感到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二、在增大操作活動探索空間中,更好實現“再創造”
通過動手操作學習數學,這早已成為眾多教師的共識,但細細分析眾多的操作課,雖然也為學生的主動探索提供了一些機會,但依然將關注點放在了概念、法則、公式的導出和運用上.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只能進行同一層次的思考,欠缺對問題的探究.所以我們應增大活動探索的空間,鼓勵學生思考與創造.從這個觀點出發看我們的教學,同樣是“面積的認識”一課,不同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師不同的教學方式.
第一種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用硬紙剪的大小不同的幾個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相關的學習材料,如剪刀、小正方形等,學生分成小組,按老師所提要求,探求比較兩個面大小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教師為學生提供幾個長方體模型和幾張紙、以及相關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比較不同長方體模型中的兩個面的大小和同一個長方體模型中兩個面的大小.
粗看,這兩種方式并無太大的差異,都注意了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但細細分析,兩者為學生提供的探索空間卻有著明顯的差別.
第二種設計,更關注學生主動探索與創造的可能.“想辦法找到兩個不同大小的面”,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導引下,先比較不同物體的兩個面,通過積極合作,找到了各種方法;但同一個物體中的兩個面怎樣比較呢?學生在欲罷不能的情境中,大腦細胞得以激活,誘發了探索與創造的欲望.在小組合作中,通過相互啟發,出現了兩種方法:(1)把模型中的不同大小的面描在了紙上,然后分別比較.(2)用小正方形紙片去度量,包含的小正方形個數不一樣,從而比較出了大小.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學生則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
三、在與生活緊密結合中,提高“再創造”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所需要的條件是一一對應提供的,而現實生活中,獲得的信息是需要提取、篩選過后,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中,要從現實的生活背景出發,來解決一些生活實際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的引申,真正體現2011版《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教學理念.
例如,在學習兩步計算的應用題后,創設一個購物的情景,讓孩子們自己利用有用的材料去解決問題.“亮亮帶上20元錢去超市購物.可能會有怎樣的情況?請你編出應用題.”
孩子們不僅考慮到了可能發生的三種情況——20元錢剛好花完、20元錢還有結余、20元錢還不夠,而且把學過的相并關系、相差關系、份總關系等各種類型的題巧妙地組合,編出了很多精彩的應用題,實現了數學學習的“再創造”.
在學完每一知識塊內容后,如果我們鼓勵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安排他們自己來設計一些聯系實際的問題,把新舊知識串聯起來,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中學生的創造意識得到培養、創造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要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逐步建立一個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體驗數學的再發現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數學課堂教學這片沃土中,開放出五彩繽紛的創造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