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東元
有些學生,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繪聲繪色,生動感人,他們在臺下卻不知所云。相反,有些學生課前預習做好了,在課堂上就能質疑問難,大膽發言,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來。所以就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預習的重要性
根據我這幾年來的教學體驗,抓好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最好途徑,老師要通過反復強調,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做好預習工作后上課效果有何改變。要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教師要講究教法,學生講究學法。因為,良好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他的聰明才智,才能夠讓他感覺到學習的樂趣,并且善于自學,能使學生獨立思考,運用已知獲得新知。要變“教”為“學”,教學生學會自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弄懂新課的內容和概念,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動機,為老師上課做好聽說準備。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腦筋,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別人的理解不相符時,他們就會多加思索;并且預習的時候學生決不會沒有困惑,當困惑沒法解決時,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預習的作用由此可見。“好的預習就是閱讀教學成功的一半”。所以,上課之前,學生要切實做好課前預習。老師要反復強調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二、語文課的預習種類和方法
語文課的預習的種類有全冊性預習、單元性預習和單篇性預習三種,一般是單篇性預習。預習做哪些事?葉圣陶先生說:“預習事項無非翻查、分析、綜合、體會、審度之類。”用什么方法預習為好呢?根據預習要有目的性、程序性、系統性、科學性、靈活性、多樣性、功效性的要求,做好課前預習不僅能提高聽課效果,而且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預習中不僅要動口、動腦,還要動手。他們要通過默讀或朗讀來了解課文內容,要自己動腦筋完成預習提示或教師所提出的具體要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培養。由此可見,課前預習非常重要。作為老師,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制定出一套適合本班學生的預習方法和閱讀方法,才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預習的內容和側重點也就有所不同。
三、如何指導學生自己預習課文
(1)要多讀。把新課文前的預習提示讀一讀,看看提示上有什么要求;再把新課輕聲地朗讀幾遍,了解一下課文所寫的內容和表達的中心,古人說:“讀書貴神解。”多讀,就是要求學生快速通讀課文,即從提示、標題、正文、注釋、練習等總體瀏覽課文,去了解課文內容大意。了解課文內容的側重點。;然后在初步弄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思考一下文中的重點字詞句,體會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些字詞句來表達中心思想;最后再綜合起來,想想整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寫作特點。一般來說,記敘性課文,應側重了解課文所記敘的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主要人物的特點等,即把握記敘的要素。
(2)要勤動筆。預習課文不只是讀讀、想想,同樣要注意多動筆。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要勾劃、要標注。在預習時,我們往往要求學生在課文的一些重點地方寫寫劃劃,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要求學生熟讀課文,把對生字、新詞、難句、重要內容和疑惑的問題用符號勾劃出來,便于理解、應用和查考。標記的符號很多,應根據各人的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點,勾劃得明顯,標注得好了,便于鑒別就行,不必劃得過多過雜,以免影響課文的潔凈美觀。
(3)懂得使用工具書、要查閱。這是要求學生在預習時遇到不理解的字詞或是難理解的句子時借用的工具書來解決的預習難道。例如可以借用字典、詞典和資料書,去弄明白生字新詞的音、形、義,難句,疑惑問題以及與課文內容有聯系的問題。對于年級的學生著重放在音、形上,而對高年級則著重了解詞語的本意外,并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如果學生課前預習的比較扎實,那么課堂中就不去講或少講生字新詞,而集中精力抓住課文重點進行教學。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又鍛煉了學生的預習能力。
(4)要深思、提出質疑。深思重在思考理解。質疑,要對所要預習的課文提出質疑。在學生預習時,要求學生細讀課文,思考預習題,了解課文思路和課文大概意思,弄清表現手法和寫作特色,分析用詞造句的特點和文章的優點,初步掌握課后思考練習的內容。并對沒有理解的內容進行提出質疑。正如古人說的:“學貴有疑”。預習深入了就會有疑問。這就要求學生在精讀課文,思考揣摩課文的有關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去鉆研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就學得深刻,便于討論研究。這也是一種較高標準的預習要求。這樣,就為上課時全面理解課文打好扎實的基礎。
(5)解決課后思考習題、要商議。商議時,必須在和同學討論的過程中進行的。預習雖主要是獨立進行,但有些問題與看法也需要與同學互相討論才能明確,才能深入理解。所以有人說:“討論是一劑健腦明目的良藥。”這是有道理的。這里的議,就是要求把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問題,對課文某些問題的看法,提出來與左右前后的同學討論,以求解決、糾正。這樣,既可創設探索的氣氛,又可活躍思維、提高預習效果。如上面提出的問題,通過討論,定能引起大家的興趣。
(6)要對比,做好筆記。對比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對比的基礎上做好要做的筆記。對所要預習的課文和原學的課文進行比較。有比較才有鑒別,有鑒別才突出特點,才能加深對整個單元或學過的課文有所回憶。比較法的運用,在單元學習中更為有效。要求在預習中把所閱讀的這篇課文同本單元幾篇課文或不同單元的其他課文進行比較,找出它們在內容、形式、寫法等方面的異同點,從而正確掌握預習課文的特點,整個地理解整個單元課文。這樣,便可以培養學生鑒別欣賞不同文章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給時間,給要求學生去進行預習。要給學生充足的預習時間,并給予正確的預習指導。才能達到我們所要預習的目的。才能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所幫助。
四、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給出針對性意見
有布置就要及時檢查、督促、評價學生的預習情況,不斷促進優等生預習的更加扎實,讓學困生也熱愛預習,將每天預習成為課前學習的必須環節。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建房要備料,農民耕作要備耕,軍隊打仗要備戰,學語文也是如此。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這也就是預習。預習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估的作用。正如契訶夫所說的:“方法是才能的一半。”如果學生善于運用預習方法,養成預習習慣,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為“我要預習”,認真預習,自學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語文能力也就會有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