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倫
傳統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說教實現,形式單一,不易理解。多媒體是集文本、聲音、圖片、三維圖像、電影片段、動畫等為一體的強有力的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多媒體,通過生動、直觀的聲像有助于學生探究、合作、主動地學習,達到開啟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從而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學生良好的素質。
一、運用多媒體,實現新的教學模式
(一)巧用多媒體,實現文字與形象的統一
多媒體能夠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能夠把頭腦中形成的形象真正地由“靜”變為“動”。這樣能夠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形象和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理解和思考。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由于古詩語言精練,含義深奧,富有韻律,有些學生因此很難領會詩文的意境。運用多媒體課件,就可以把學生順利帶入古詩的意境,理解詩句內涵。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視頻、文本相結合的方式,展現出一幅壯麗的風景畫:高山漸漸隱去,出現空曠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進廣闊的平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云霞,如同綺麗的海市蜃樓。這樣把學生自然地帶入到大自然壯麗的美景中,把古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這些精練的語言、深奧的含義具體化、形象化了。實現文字與形象的巧妙結合,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提高了他們的理解力。
(二)巧用多媒體,創設情鏡,調動情感
中學語文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有的文筆清新流暢,有的情意深長。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些課文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學生,通過一定的情感調空,架起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橋梁,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主動領會文章內容。
《海燕》是一篇具有濃重感情色彩的文章,在學習時,先介紹背影,然后播放課件,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云,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的飛翔,烏云越來越暗,雷聲轟響,閃電像一條大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動,勇敢的海燕高傲地飛翔,越飛越高。學生看完這一場面后,對海燕的贊頌之情油然而生,再帶著這種感情朗誦課文,就容易入情入境了,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還有利于理解力較弱,情感不夠豐富的學生接受知識,更能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巧用多媒體,加快記憶,提高效率
中學語文課有許多優美的篇章,有些是需要學生熟讀背誦的,利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加快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著名的一首詩,詩人以新奇的想象,融天上地上為一體,描畫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自己的理想。在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一邊播放音頻,一邊播放圖片。首先讓學生對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背誦時,利用文本,給學生展示出重點詞語,讓學生對照試背,最后,讓學生對照圖片,加深印象,這樣做,短短的幾分鐘,全班同學都能夠將詩背下來,比平時記憶力提高很多,節省了不少時間。
二、多媒體使用要恰當
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必須恰當,得法,要符合教育規律
(一)貼近教材
多媒體課件使用上必須注意到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與教材的貼近,需與教材的科學性、人文性相結合,切記粗制濫造、牽強附會,撇開多媒體課件為教材內容服務的目的。只有鉆研教材,充分了解課堂教學目標內容的重點難點,了解傳統的教學要補充什么,設身處地從教學實際出發,才能使多媒體教學發揮最大優勢。
(二)與傳統教學媒體相結合
現在的教學媒體中,現代媒體和傳統媒體并存,現代媒體固然有它不可抗拒的魅力,但傳統媒體也有它存在的無法取代的作用,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既是導演,又是演員。教學中,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講解,通過師生間的情緒相互感染,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良好的教學效果,和諧的師生互動,是任何形式的電子媒體也不能替代的,要想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就應該與傳統媒體相結合。
(三)學生是課堂主體
我們現在教學中存在著一種“斜風”,有些教師為了上一節公開課或示范課,往往要準備三四天,所有能用電腦展示的內容全“灌”入電腦,結果,在課上,教師圍著鍵盤、鼠標轉,教學活動成了學生“看影”,學生的思維處于休眠狀態,教師完全忽視對學生情緒、認知、思維反應的觀察和了解,如果是這樣的話,容易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惰性和依賴性,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也讓他們失去了“課堂主體”的作用。
(四)化繁為簡
多媒體的運用是為了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應該化繁為簡,可是,現實中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問題卻要做成三維動畫,隨手可取也要“放進”電腦。課文里一翻就有,不該用時就不用,該少用時不多用,這才符合教學實際。
總之,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設計好課堂教學,開展多種教學方式和多媒體交替應用,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多媒體只是輔助課堂教學,它只是一種教學手段,而不能取代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們不能一窩哄趕潮流,讓課堂變成“機灌”,只有在鉆研教材,學習新理念的基礎上,巧用多媒體,才能使其發揮最大優勢,反之,會帶來不少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