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運璋
面對知識的日新月異,科技的迅猛發展,任何學校都不可能使學生學到終生受用的知識,要立足于社會,貢獻于國家,最核心的是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因此,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無論是從實施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終身教育的角度來看,都是教研教改的重要課題。本人結合自身教學的實踐和體會,談談幾點做法和思考。
一、提高教師的修養、素質,是培養學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礎
人才的培養靠教師。好學生要靠教師去培養,好教材要靠教師去挖掘,好資源要靠教師去探索,好的教學環境要靠教師去創設?!澳阋囵B教育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你自己首先就要成為這樣的人”。(車爾尼雪夫斯基),習近平同志論好老師的四個標準: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實學識、要有仁愛之心,都強調教師自身素養的重要性。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去不斷獲取最新的科學知識,不斷的“充電”、“輸血”,終身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人民教師。
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和關鍵
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雙邊活動,是生疑、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這個過程起始于課前,發展在課堂,延伸到課后,是“恬靜與活躍的統一,緊張與愉快的和諧”。要營造這種氛圍:
(一)要注重多種教法的交替、穿插和綜合
通過啟發式、辯論式、討論式等教學法,創設讓學生多動腦、動手、動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具體做法:
(1)啟發閱讀、探索,形成印象。現行思品課教材具有新穎、圖文并茂、材料豐富、可讀性強等特點。學生自學鉆研教材的過程,就是嘗試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同化”教材的過程,也是發現“知識障礙”生疑、質疑的過程。教師既可以在課前的預習中提出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也可以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提出疑問難題,更要鼓勵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把問題提出來,把疑點攤開來,把思想之“底”亮出來,使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思維中的薄弱環節,為精講精練做好準備。
(2)釋疑解難,突破重難點。通過自學凡是學生知識能力所能及之處,由學生自行講解,教師小結;而具有代表性、關鍵性的疑難困惑,如“挫折是好事還是壞事”,“你準備怎樣正確對待升學和就業等問題則采取討論式、辯論式的教法。在教學過程中把較簡單的問題留給學困生,使他們變依賴、觀望為積極投入,把有一定難度大的問題留給中上生,使學生處在“跳一跳摘到桃”的狀態。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要有意識、有準備地將疑惑的問題逐步引向深入,在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簡要點評不同的見解及分析其合理性、片面性,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習的成功和喜悅,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由厭學變成會學、愛學。
(3)練習小結、知識周轉。析疑解難之后,學生對有關知識、觀點有了一定的理解,但還存在理解不深,不能靈活運用等情況,因而要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分析解決一些現象、原因、對策等,使新知識在運用中得到鞏固、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結、歸納,形成知識網絡體系(指導提綱挈領式、圖表式、結構式、時間順序式和因果關系式)。知識網絡有助于對所學知識的加深記憶、理解,系統地把握各知識點及內在聯系。
(二)優化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的教學條件來選擇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可通過學生自編自演小品、漫畫、演講、實物、競賽等形式的展示來組織教學,促進全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啟迪智慧,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同時可發揮多媒體傳播知識新、快、全的優勢,使教學媒介與教材的知識、觀點有機緊密結合起來。如典型事例、時事新聞、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通過下載播放、設置問題就能把課本知識,釋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有趣,變靜態為動態,轉抽象為生動,既有針對性、趣味性,又有時代感,“省時、省力、高效、減負”。如在講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時播放現代科技對生產、經濟影響的錄像;講保護消費者權益時播放3.15晚會的典型案例的錄像;講保護環境問題,播放2010年南平市特大洪災及帶來危害的錄像。動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分析產生的原因,提出治理的方法、建議等,這樣既深刻理解、掌握相關的知識,又加深了對國情、鄉情的了解,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創設和諧的教學氛圍
建立民主、平等、互信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取得高效成功的情感基礎。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消除了膽怯和依賴心理,可以地充分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情感,不怕出錯或失敗。教師要認真對待學生提出問題,即便是錯誤的,也不宜直接否定,而應給予一定的鼓勵和肯定。事實上,錯誤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失敗也是成功的基礎,這樣 “課堂” 就變為“學堂”,學習由“唯書”、“唯師”轉向善于思考,敢于創新,培養了學生各種想象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等。
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情境統一于教學過程,要使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優質、高效、減負,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自我參與、自我調節的學習環境,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能力為核心,以價值觀為目標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在開發潛能,培養能力上下功夫。
三、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堅定的學習意志,是培養能力的保證和核心
笛卡爾認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是為了學,教法必須以學法為指導,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人的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能力,是成才的必備條件和基本要素。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與養成教育:
(1)預習。課前、課中預習就是要尋疑、質疑。學生有了預習的習慣和能力既能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又加強了教師授課的針對性。
(2)聽課。要求學生上課專心,認真聽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爭議,并隨時跟著教學的步驟,按照要求邊聽、邊想、邊看,找出重點、難點,做好聽課筆記。
(3)講。根據教師和同學的要求,積極爭取發言,想好再講,力求敘述有序,條理清楚,簡明扼要,態度大方,善于標新立異,敢于堅持真理,勇于修正錯誤。
(4)做。按時保質保量獨立完成課堂作業、社會調查;寫好調研報告、收獲、小論文;演好小品、畫好漫畫;搞好小結、學以致用。學習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勞動。只有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有學習的動力;只有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興趣、情感、性格、意志),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戰勝學習中的困難,這種培養需長期有意識地進行,并使之形成習慣。
總之,教會學生學習、創新,培養學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政治教師要吸納廣博的知識,并在教學實踐中適時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手段,使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堅定的學習意志,培養各種能力,思想品德課就一定會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