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俊芳
“興趣”是孩子各種創造力,求知欲的原動力,只要孩子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就無止境地去追求、去實踐、去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往往取得的效果更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數學教育中,我們應該轉變原有觀念,把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樂趣排在第一位,讓學生愛學習,想學習,更加主動去學習。通過近些年的教學探討,我是從下面幾個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保護學生的興趣愛好
學生愛學習,愛上課表現在愛這個老師,首先要讓學生不害怕這個老師,不害怕這門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最主要的角色,教師應該以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身份投入到教學任務中,培養學生的自信,愛好,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老師要充分信任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學生的異見、寬容學生的誤見、鼓勵學生的創見。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善于持贊賞的態度正確地評價學生,以表揚、鼓勵為主,使學生感覺到如坐春風如沐春雨。
有時候或許老師的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句溫暖的鼓勵話語帶給學生的積極影響比責罵、體罰更多。學生會在一個更加輕松自如的環境學習,自然有更多想學習的動力和愿望。
二、保護學生的“爭論”
有爭論說明學生在思考,一道題目有不同的解法,我們要看到爭議出現的可貴。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不應該有唯我獨尊的思想,要制造一個百花齊放的局面,為學生營造積極主動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在爭論中,學生可以實習自我價值體現,開動腦筋,培養學生創造力。
在我的課堂上,學生是允許自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題思路,有幾個活躍的學生甚至開始期待有難題、新題出現,他們愿意動腦去想和老師不一樣的解題方法,在他們熱情澎湃的解釋他們的解題思路的時候,不僅僅是學生,包括我都覺得受益匪淺,有些可能老師本人還沒想到那么多方法。這樣的課堂輕松,積極,收到的教學成果反而更好。
三、保護學生的學習行動
心理學表明,學習動機是可以遷移的。現實中,對學習有厭倦的學生,往往對體育活動、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興趣濃厚,我們應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把參加各種課外活動的動機與學習數學聯系起來,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將會事半功倍。
任何個體在獲取知識時,其興趣都要發生四個階段的變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動。可見最后要真正獲取和鞏固學習數學的興趣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行動。我們的數學教學要在立足課堂教學這個主戰場的同時,建立一個開放似的課程體系,從學生出發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增強知識的積累。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制造長方體、三角形、正方體、圓錐等,以及觀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種數學元素,在制造和觀察過程中,學生能深刻認識形狀的不同特點,特性,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息息相關,消除對數學的厭倦,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四、保護學生的美好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老師對于學生老師,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師者,更是生活上的慈母嚴父,教師不僅僅要關系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衣食住行,大到生病住院,小到噓寒問暖,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關愛,學生才樂于接受你的教導,所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愛是無聲的語言,它能叩響學生的心門。教師不僅僅是教育學生學習課本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的行為規范,道德品質的確立,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純真,發現他們的美好,并正確的引導,成為一個積極樂觀上進的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技能,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他們動手,動口,動腦的習慣,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教師都要認識到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勤奮學習,不斷進行教改,要因材施教,靈活多變,把握學生的最佳心理狀態,有意識地給教學注入一些興奮劑,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學生創造愉快和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樂學、愛學,并在愉快環境中輕松愉快地、積極主動的獲取新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還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使之成為真正具有高素質并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