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湘
摘 要:本文針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內容多且面廣、重點不突出的問題,介紹了如何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安排優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多媒體和現場直觀性教學以及課堂、作業批閱和考試的信息反饋,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汽車機械基礎教學的實效性做法。
關鍵詞:信息反饋 學習興趣 實施方法
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是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核心課程。依據《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和《國家職業標準》的要求,針對當前職業學生的特點,本著“夠用”“實用”的原則,加強技能實訓,推進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斷完善教學內容,培訓出一批既具有理論知識基礎又有高技能的人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求。要讓學生在今后的實訓工作中有團隊協作的精神,有安全操作的意識,以便為后續課程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今后的頂崗實習做好鋪墊。
一、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現狀
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內容多且面廣,重點不突出,差不多面面俱到,給教學過程帶來了很大困難,同時無法保證其教學效果。它涵蓋了多門課程,如機械制圖、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液壓傳動以及機械設計基礎等課程的內容。以往的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第一,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和以就業崗位為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涉及面廣并且寬,編寫時只是將基本課程內容簡單組合,有些實用性較強的內容描寫過于籠統,不能滿足“學生理解和掌握”的要求,也讓老師無法按照書本的內容講解,有些內容,如工程力學部分,理論性強,計算推理多,實用性差的內容卻占據較大篇幅。這樣給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帶來了諸多不便。
第二,教材內容簡化原則。目前使用的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材,一方面由于整個課程重點內容不突出,泛泛而談,比如每章節都只做了簡單介紹;另一方面因為課程內容多且涉及面寬,部分章節內容多,比如材料強度計算、周轉輪系計算以及液壓傳動元件的結構部分等,對于汽修專業的學生來說可以不詳細講,本可以考慮適當減少,需要重點講解的章節內容又太簡化,內容篇幅太少,敘述不完整,應該讓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也沒有詳解。
二、基礎課程模塊構建方案
專業課程改革的宗旨是以崗位能力為本位,突出學生為主體,促進職業教育內涵的發展,助推技能型人才培養,在了解市場人才需求與相關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狀況的基礎上,著力構建“核心課程 + 教學項目”的專業課程新模式,最終確定了“以培養技能為導向,以就業為宗旨”的職業院校專業課程改革新思路。現結合筆者學校的現狀,對課程內容進行如下調整。
1.課程模塊體系
本課程是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從培養實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宗旨,教學內容也要有利于學生學習,做到實用、夠用、精煉和簡明。同時教學過程中對知識內容還需要靈活處理。如講授“金屬材料與熱處理”這一項目時,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鋼的熱處理是基礎,常用金屬材料等是學生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實用性內容,識別汽車上零部件的材料,結合汽車零部件進行直觀性教學,加深對材料牌號以及力學性能和熱處理工藝方面的理解。另外比如講齒輪系時,教師對汽修專業學生,應通過實物,多媒體和案例等直觀教學,針對汽車手動或自動變速器的傳動分析,讓學生了解和熟悉汽車變速換擋的原理及各檔轉速的計算方法,從而鞏固定軸輪系的傳動原理以及傳動比計算方法,對照實物重點講解它的工作過程和傳動原理等。根據以上思路,本課程教學內容就可以圍繞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用為原則進行構建。
2.教學模塊內容的合理安排
職院的學生大部分基礎差。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盡量避免純理論性的推導,針對現有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存在的問題,刪減、增補教學內容,讓學生容易閱讀和掌握。如在講常用機構的鉸鏈四桿機構時,可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課堂課外習題訓練,另外還有實物以及動畫放映,讓學生通過練習能夠掌握判斷一些鉸鏈四桿機構中曲柄存在條件的方法,學生在多次做習題的過程中掌握曲柄存在條件的情形,提高教學效果。
3.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模式
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考慮實際的需要,從而促進理論教學過程要始終貫徹以實踐服務的指導思想。比如:原來教材中有“測量技術基礎和形位公差”,這些內容主要是加強學生動手測量,從測量過程中學會工量具的使用以及測量方法,因此要切合實際需要而進行教學。
4.直觀教學的課程模式
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內容概念抽象、理論性強,上課時充分利用實物等教具進行直觀教學,增強學生對各種機構及零件感性認識。例如,講齒輪、曲柄滑塊機構、千斤頂時,可利用實物展示,讓學生熟悉零件的外形及內部結構;讓學生觀察它們的結構、工作原理及特點,增加感性認識,以便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樣通過實物展示和模擬演示,以至于將抽象知識變成具體形象。
現場參觀也是更直觀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把學生帶到汽車實訓車間或者4S店,讓學生觀察千斤頂和車輛舉升機的動作過程;在講完常用機構時,可讓學生參觀牛頭刨床的橫向進給機構,參觀發動機的活塞連桿機構的工作情況,使其熟悉曲柄滑塊機構的應用范圍;而在城市公交車上,則可觀察到車門的開啟,了解反平行雙曲柄機構的應用;當學完技術測量時,讓學生親自動手使用游標卡尺、千分尺和百分表等,掌握其測量方法和讀數方法,讓學生能更好地鞏固所學內容,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逐漸適應職業要求。
5.推行“6+4”的課程考核模式
課程考核模式由原來的“3+7”的形式,即平時成績占30%,期末考試成績占70%;變為現在的“6+4”考核模式,即平時成績占60%,期末閉卷考試成績只占40%,學生的學習成績不但通過率很高,而且激發了學生在平時的考勤、課堂學習、動手操作、分組討論學習以及完成課后作業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三、思考與啟示
教學效果評價好壞,教學方法是否合適,教學內容處理是否合適,需從同行教師或者學生評價獲得信息,作為今后在教學過程中調整的依據,以便提高教學效果。
1.課堂教學信息反饋
從學生的面部表情、坐姿、桌上準備的書和筆記本、思維狀況和回答老師的提問情況中了解教學效果,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盡可能快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2.作業審閱信息反饋
通過對老師對學生作業的批改情況,可以從不交作業、交了作業寫得不正確以及作業中反映出來的問題進行分析,了解學生完成作業情況,進行登記、總結,及時講評作業情況和糾正對錯誤知識的理解。因此,教師對作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逐一解決,反復溝通交流直到學生掌握為止。同時,對課件、教案進行相應調整和修改,以便在下一輪教學中做相應改進。
3.考試獲取反饋信息
通過課堂回答問題、課后練習以及期末考試等手段檢測學生成績,做好綜合分析,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理解和運用掌握的情況,找出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四、小結
以上提到的措施是筆者在多年教學中逐步實行教學內容優化、工學結合一體化、采用直觀性教學、加強信息反饋等課程改革模式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也是突出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互動中得到的一些啟示。在近些年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不斷實施、總結、改進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待進一步實施糾正。對于仍需要改進的方面,我們將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挖掘和提高。
(作者單位:岳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