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娜
只有了解和掌握兒童心理特征,緊緊抓住和圍繞兒童的心理特征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和諧配合的教學氛圍,更好的體現新課程改革中的人文主義精神。并在音樂教學中采用與之心理特征相應的教學手段,不斷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陶冶情操、完善個性、提高素質,培養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品質。
一、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興趣是學習活動中非常活躍的因素,但是學習興趣需要引導和誘發。低年級學生主要通過游戲的形式來培養興趣,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興趣就會隨之高漲。高年級可以采用游戲加競賽的方式來培養興趣,但更主要的是要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和新穎變化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形象比喻、語言生動、情節夸張、重點描繪、創設情景、形象直觀的手段,讓學生深入其境,注意力集中,喚起豐富的想象。
注重音樂教學的律動性,也是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做不僅在兒童的認識活動中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學生,甚至是學生成年后來說也不例外。音樂教學是在動態中進行的,它以起伏的旋律、鮮明的節奏、強弱有序的力度以及各種不同的情感變化激起人們形體動作的反應使人們自覺的動起來。音樂課不能要求學生坐的直直的,要進入到音樂的情感里,隨著節奏舞動,學生在動作之中同時會開發智力,逐步培養出良好的樂感,同時發展了思維。所以,在設計音樂教學和音樂活動時,要注意富有想象力,以充分利用音樂資源。
二、采用愉快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
貪玩、好動、活潑、熱情是小學生的共性,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征,我認為音樂課上宜采用愉快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它通過教學內容的游戲化和師生之間的互動來有效的達到教學目的。現在農村小學多數學校是簡單的教唱,如果一節課都是簡單的教唱,反復的教唱,不僅會傷害學生的嗓音,而且會讓小學生從小就喪失對音樂的興趣。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的讓學生動起來,通過拍節奏、奏樂器、做游戲、律動、舞蹈、表演等多種形式和組織手段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正因為兒童有好動、貪玩的心理特征,教師才易于調動學生共同營造出歡快、活潑、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來。讓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在學習中得到快樂。例如,我在教學《假如幸福的話你就拍拍手》時,我會讓學生自由創編動作,學生可以轉圈跳舞,可以拍手、拍腿、跺腳等。
三、采用綜合課型,切忌內容、形式的單一
兒童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力、模仿力都很強。在教學過程中,可適度增加教學的內容和份量,采用綜合課型,切忌內容、形式的單一。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很強,趣味變化很迅速,以致喪失審美判斷力,容易成為各種“新潮”的追逐者,盲目隨從流行文化,造成一種校園文化的流失。例如,在小學音樂教材《巧巧手》這一課中,可以把聆聽《我有一雙萬能的手》、演唱表演《粉刷匠》、《理發師》,嘗試把這些內容放在一節課中進行教學。這樣教學內容既豐富多彩又形式多樣,學生的好奇心理得以滿足,上課時自然精力集中、投入,始終保持一種新奇、興奮的狀態來接受知識。
另外充分運用課內外音樂活動的機會擴大小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各種各樣的審美趣味,讓他們接觸各種題材、形式、風格的音樂作品,啟發他們進行思考、比較、評價,提高鑒賞水平。
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音樂氛圍。我們利用學校的少先隊廣播站。早上,讓學生迎著朝陽般的音樂踏進校園。下午,有優美的歌聲相送。給學生創造一種音樂氛圍,也適合小學的特點。一個人喜歡的音樂他就愛聽、多聽。從小就把名曲的旋律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在不自覺中接收這樣的音樂,最后給學生一種好的音樂習慣。發揮群體效應的作用。一件事,如果很多人一起做,就可以促進一個人對這件事情的興趣,音樂同樣如此。
四、多鼓勵,擅表揚
兒童自我表現欲強,喜歡被肯定、被表揚。小學生太需要教師的鼓勵,及時的鼓勵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音樂教學制度的教學目標要適中,給學生一種通過努力就能學好的狀態。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經常給學生表現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并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對于調皮、搗亂、學習差的孩子,教師應更多的去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予鼓勵和幫助。千萬不能歧視他們,侮辱他們的人格。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這點比較容易,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主動征求意見,采納他們喜歡的上課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感受、探索和創造音樂的快樂,培養其創新意識。并可經常開展自我評價和互評活動,以便取長補短,相互激勵,大家共同進步。
我相信,從兒童的心理特征出發,以此為教學工作的切入點和依據,融會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總結經驗,學習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關注教育學和心理學發展的新動向,努力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更好地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按照學生的音樂心理發展來實施教學,有規律、有導向、有差異、有目標,最終形成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