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學平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科學知識的拓展、傳播和應用已經成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資源和動力,世界各國正面臨著由于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所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和新競爭。在這樣一種時代背景下,國家實力的競爭逐漸演變為科技實力的競爭,而科技實力競爭的基礎是教育,是人才。任何一個國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教育,培養現代科學技術所需要的人才。國家教育部決定將把小學自然課程改為科學課程,從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重點,轉移到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但是,民族地區如何開展好小學科學教育?愚以為還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進一步提高、解決和完善的問題:
第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從根本上提高對科學教育的認識。在推行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形勢下,各學校對科學課程重視程度還是很高的。但是,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生家長則不認同。認為“科學課程”不是主科,有不同程度的忽略甚至反對,影響了學生對科學課程的學習。學生對科學課是喜歡的,喜歡科學課并不是由于一些外部的客觀原因,而是科學課本身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因為科學課本身符合學生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夠解答他們心中的疑問,給他們足夠的想象空間,教給他們探索世界的方法。我在小學科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通過學生學習了《生命的共同特征》這部分內容后,要求小朋友們飼養一些小動物,經歷飼養小動物的過程,描述動物生長的大致過程。小朋友們興趣盎然,有的飼養了“小蝌蚪”、有的嘗試飼養“蒼蠅”等等。結果,我受到很多家長的非議!甚至在學生家長座談會上受到個別家長的指責:“養蒼蠅”是一件很骯臟的事,學生不做正事。由此,我想:進一步解放思想,從根本上提高人們對科學教育的認識是當前“民族地區小學科學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大力加強師資培訓。很多學校沒有專業的“小學科學教育”教師。針對現任科學教師專業水平、學歷層次的情況,需要對進行科學教學的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在職學習和終身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科學素養,使其在科學教學中勝任愉快。高校應設置相應的“小學科學教育”專業,培養專門人才,以適應各小學校對小學科學師資的需求。
第三,教輔手段要配套。目前存在教儀站原配撥的《自然》儀器與現行《科學》教材不配套,現行教具不理想等現象。因此,要求我們小學科學教師在自己頭腦中,要具有較豐富的科學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豐富、完善或改進自己課堂科學教學。“小學科學課程性質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我們培養學生的是“科學素養”、“科學理念”。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科學就在身邊、科學就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只要我們教師具有較豐富的科學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隨處都有科學實驗器材。農村具有廣闊的自然科學天地。大自然當中的許多植物、小動物原本與這些小朋友一起生長、生活。小朋友們原本有豐富的大自然生活經歷。我們教師需要的是:如何正確地引導小朋友認識自己身邊事物、積極主動探索廣闊的自然天地。我們的一些生活垃圾原本也會成為很好的實驗儀器。如:用“塑料袋”來捕捉空氣實驗、用“癟”了的乒乓球來做“空氣的熱脹冷縮”實驗、用石塊、木塊、鐵釘等做“導體與絕緣體”的實驗、用臉盆代替“水槽”、用玻璃酒瓶底代替“凸透鏡”等等。
第四,小學科學教師要樹立科學教育要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正確觀念,改革原先重知識、輕技能,重概念、輕方法的傳統教學模式,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列為科學教育的重點。通過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塑造他們的人格,影響他們的價值理念、倫理道德、文化修養、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同時教會他們學習之法、思考之法、創造之法和生存之道,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農村現實生活實際中,在“宗教信仰自由”的環境中,要“相信科學,破除迷信”,要反對“邪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五,小學科學教學活動要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提高科學教育的效率。通過小朋友自己探究、實驗、參觀、觀看錄像、以及教學“多媒體”演示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直觀形象的科學教育,使學生保持濃厚的科學興趣;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一些小發明、小創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其探究精神;教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如課題研究、專題討論、現狀調查、文獻查閱等,使學生從小養成科研的習慣。科學課堂要讓學生體驗、親歷。科學不是通過簡單記憶、而是通過學生的參與、感悟、交往、實踐、猜想、探索、歸納等活動。現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學生體驗、親歷對于建構知識、技能和態度都至關重要。例如科學概念的理解、科學技能的獲得、科學態度的形成等等。多種感官協同參與的動手操作過程大大促進了動腦理解,而動腦理解的過程又會反過來加強了動手操作的效率與樂趣。在科學課堂的設計中,教師要精心準備結構化的材料,精心設計具有典型科學教育意義、難度適當,充滿兒童情趣的活動。要做到每一節科學課都讓學生留下美好的回憶。從學生們親歷的事物中產生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探究,是科學教學所要采取的主要方法。帶領學生經歷典型的學習活動,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學習中,讓學生頭腦中對科學的原有經驗與觀察到的事實和同伴的意見發生碰撞,體會到自己經驗的不足,因而向著科學理論的方向邁進,使學生的個人經驗向著人類共有的知識共有的能力和共有的精神素質的全面轉換。科學教學要注重選取學生身邊的、有典型的、有科學教育意義的問題素材。因此,在科學課堂活動中,不一定按照教材和課前的設計推進課堂,教師應靈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活動中發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創造性地駕馭課堂。
最后,我們國家在“教育均衡發展理念”的政策引導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十分重視對基礎教育的發展與投入。很多小學校都建立了“遠程教育網”、“互連網”,設立了“遠程教室”、“多媒體教室”實現“資源共享”。新時代的教育形勢發展,需要我們小學科學教師要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享受信息時代的“資源共享”,努力實現“科學教學最優化”,為民族地區科學教育事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