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平 喬莉 李娟
摘要:目的 研究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應用及并發癥護理。方法 將我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55例食管癌患者于術后第1d起進行飲食指導,持續10d,每日給予腸內營養的食譜排列,行胃十二指腸營養管的40例,行空腸營養管的15例,術后第1d給予5%GS500ml+10%氯化鉀10ml經鼻胃腸管50ml/h均勻滴入,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及返流現象,無不適者。第2d起選用輸液泵以50~100ml/h的速度輸入全流食,溫度為38℃~40℃。并且逐步增加流食的種類,每增加一種新流食,先緩慢滴注2h后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量、濃度、速度。同時針對消化道癥狀、返流、誤吸、營養管的脫落和堵管,代謝性并發癥等,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與結論 食管癌術后早腸內營養支持是術后營養支持的有效途徑,做好腸內營養護理,能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食管癌;腸內營養;應用;護理
由于食管癌患者術前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難,加上腫瘤本身的消耗,患者已處于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和負氮平衡狀態,再加上術前禁食、手術的重創和應激,使患者的營養及免疫抑制更加明顯。使術后的并發癥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如何做好腸內營養顯得尤為重要,眾多文獻表明,食管癌手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是安全可行的,是一種較腸外營養更有效的營養方式。本文綜述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相關研究進展,以期為臨床食管癌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提供依據和指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科收治的食管癌患者55例,其中男38例,女17例,年齡36~78歲,平均年齡61.5歲,其中行胃十二指腸營養管的40例,行空腸營養管的15例。
1.2方法
1.2.1常規應用 術晨將鼻胃腸管前端插入胃管前端的側孔內,并于胃管前端5cm、15cm處捆在一起經一側鼻孔置入胃內,術中吻合結束后將胃管放在胃竇處。將營養管插入十二指腸降部,抽出引導鋼絲,將鼻胃管和胃管分別固定。術后第1d給予5%GS500ml+10%氯化鉀10ml經鼻胃腸管50ml/h均勻滴入,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返流現象,無不適者,術后第2d起選用輸液泵以50~100ml/h的速度輸入全流食。以后逐漸增加量、濃度、速度。一般術后5~7d腸蠕動恢復后拔除胃管,經口嘗試進食,術后能正常進食,消化道造影胃排空正常可拔除鼻胃腸管。
1.2.2應用進展
1.2.2.1營養液量、滴注速度的控制。采用經泵持續滴入方式,循序漸進的原則,濃度從低到高,量從少到多,速度從慢到快,應16~24h均勻緩慢輸入。可將配置的營養液注入醫用無菌生理鹽水袋內,連接輸液器接入營養管末端,選用輸液泵以50ml/h的速度輸入。在輸注過程中,要注意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輸注速度以不同個體能夠耐受為標準,一般需3~5d啟動期調整,最終總量達1500~2000ml/d。營養液配制過程中強調清潔,現用現配。
1.2.2.2逐漸增加營養液的種類,以保證營養素的全面攝入,最終達到營養液的多樣化,從而攝取不同的營養素。
1.2.2.3針對患者個體,給予特定的飲食指導。術后48h查患者電解質,對于患者部分電解質偏低可通過腸內營養進行補充,如患者鈣指標低時,可輸入混合奶從而補充鈣、乳酸,維生素等;鐵指標低時,給予西紅柿汁,蔬菜汁等;鈉指標低時,可在食物中放入精鹽。
1.2.2.4注意飲食的搭配,增加營養的攝入量。由于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液攝入量的限制,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其攝入的質量。如攝入100g大豆湯時,患者攝入蛋白質的量最多不到60g,而將大豆、小麥、玉米混合制作100g,其蛋白質的生物價值可提高到70g;豆腐中鈣含量較高可用于需要補鈣的患者,如果單獨攝入豆腐,患者的吸收率低,可將豆腐與魚共同熬制,可大大提高鈣的吸收率等。這樣在患者攝入一定量的營養液時,可有效提高患者對營養的吸收和利用。
1.2.2.5在灌注營養液時及灌注營養液2h內患者的床頭應抬高30°~45°;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屈伸腿動作,兩腿交替,一天數次,10min/次,后逐漸過渡到床下活動,每日根據患者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以有效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3 討論
3.1營養支持方法的選擇 過去由于食管癌患者禁食,我們常采用TPN治療,但是大量的實踐表明,長期應用TPN,可因長期禁食,胃腸道粘膜缺乏食物刺激和代謝燃料致腸粘膜結構和屏障功能受損,通透性增加而導致腸內細菌移位和菌群失調,并發全身性感染[1]。并且禁食期間,下咽唾液,可引起感染造成食管吻合口瘺[2]。而腸內營養可以使營養物質經門靜脈系統吸入肝臟,促進肝臟的蛋白質合成;營養物質經腸道吸收,對腸粘膜有直接營養作用[3]真正實現從門靜脈系統供給營養底物,又能滿足腸粘膜營養物質[4]。因此,只要患者有腸內營養的指證,盡可能采用腸內營養。
3.2在腸內營養的應用過程中,其優勢已讓大家達成共識。①營養全面有效;②保持腸道粘膜屏障完整性,減少感染并發癥;③費用較TPN低;④操作簡單、應用安全、并發癥少且臨床處理容易。
4 并發癥護理
4.1惡心、嘔吐、腹脹、腹瀉是腸內營養最常見的并發癥。EN患者有10%~20%可發生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其相關原因與腸內營養液的類型、營養液的溫度、濃度、速度、伴同用藥、營養液污染及患者低蛋白血癥等因素有關。護理措施:①注意營養液的濃度:從低濃度開始滴注,根據患者胃腸道耐受程度逐步遞增,避免營養液的濃度和滲透壓過高引起胃腸不適、腸痙攣、腹脹、腹瀉。②控制輸注量和度:營養液宜從少量開始,500ml/d、在5~7d內逐漸達到全量。輸注速度以50ml/h起,適應程度逐步加速并維持滴速為100~200ml/h。以輸液泵控制滴數為佳。③保持營養液的適宜溫度:營養液滴注溫度保持38℃為宜,過燙可能灼傷胃腸道粘膜,過冷刺激胃腸道引起腸痙攣、腹痛、腹瀉,可在輸注管近端管外加熱營養液,但嚴防燙傷。④用藥護理:某些藥物如含鎂的抗酸劑、電解質等可致腸痙攣和滲透性腹瀉,須經稀釋后在經營養管注入。⑤避免營養液污染變質:營養液要現配、現用,輸液管每24h更換一次。
4.2返流和誤吸:各班嚴格交接,妥善固定營養管并醒目標識,防止營養管滑入胃內,持續胃腸減壓,密觀引流物是否混有食物殘渣,減慢速度或暫停;在灌注營養液時及灌注營養液2h內患者的床頭應抬高30°~45°。
4.3堵管和脫管:各班嚴格交接,妥善固定營養管并醒目標識,同時做好病陪人宣教工作,使其認識到營養管的重要性。在臨床應用中,出現營養液堵管時,不可稀釋營養液,可以增加沖管的次數。有2例患者堵管后用5%碳酸氫鈉5ml注入后管道通暢。
4.4腸壞死:該病發癥罕見但病死率極高。起病時間多在喂養開始后3~15d,主要與輸入高滲性營養液及腸道細菌。
綜上所述,食管癌術后早期給予腸內營養支持,是促進患者康復,預防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手段,術后早期腸內營養不但是安全可行的,而且開始時間越早,效果越好,同時精心護理是保障手術成功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任建安,黎介壽.重癥胰腺炎營養支持方式的選擇[J].肝膽外科雜志,2004,12(2):83-84.
[2]江志偉,李寧,劉福坤,等.腸內營養對胃癌手術患者免疫功能和急性炎性反應的調理作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0,7(4):200-203.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