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摘要:目的 控制硬式內鏡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過程, 提高工作質量。方法 運用精細化管理,不斷改進硬式內鏡器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結果 精細化管理對硬式內鏡器械清洗、消毒、滅菌質量的提高有促進作用。結論 精細化管理是確保硬式內鏡器械的清洗、消毒、滅菌質量、延長器械的使用壽命,預防醫院感染的一種有效方法。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硬式內鏡器械;應用
精細化管理是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企業管理理念,它是社會分工的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的精細化對現代管理的必然要求[1]。隨著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醫學內鏡的不斷更新,腔鏡手術已逐步廣泛應用于臨床工作,特別是硬式內鏡在外科手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硬式內鏡價格昂貴,結構復雜、功能精細,清洗流程復雜,其消毒滅菌要求較普通手術器械難度大。為確保硬式內鏡手術器械的消毒供應質量,預防醫院感染,我科于2010年11月接管硬式內鏡器械的清洗、消毒、包裝、滅菌等一系列消毒供應工作。在長期的工作當中我科依照精細化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針對硬式內鏡器械的特點,在常規的規范化管理的基礎上對硬式內鏡器械進行精細化管理,側重在細節方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制定了一系列硬式內鏡器械管理程序,注重細節,環環相扣,對各環節實施全方位監管, 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硬式內鏡器械的特點
1.1硬式內鏡器械結構復雜,專業性強,工作人員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
1.2硬式內鏡器械較普通手術器械精密,活動關節多和管腔細小,器械清洗難度大,若長期清洗不徹底,容易形成生物膜。當生物膜積累到一定厚度,消毒及滅菌因子均難以殺滅包裹于其中的細菌,造成清洗和消毒、滅菌的失敗。
1.3構成器械的材質種類繁多,不同生產廠家的器械對于清洗及滅菌方式的選擇要求不一。
1.4價格昂貴、易損、易碎,包裝、運輸要求高。
1.5功能精細,檢查保養專業性強。若長期不注重保養,會使關節失去靈活性, 影響器械的正常功能, 從而縮短器械的使用壽命。
1.6內腔鏡器械屬于精密貴重器材范疇, 因其價格昂貴, 醫院購進數量有限,客觀上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 連臺手術時因時間緊迫給腔鏡器械的規范清洗、保養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
2根據上述特點,實施精細化管理
2.1人員培訓 鑒于硬式內鏡、器械及附件的特殊性,供應室工作人員普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固定任用1~2名高年資、經驗豐富并具有高度責任心的護士進行專業培訓,包括到手術室跟臺見習各種腔鏡手術,了解各種硬式內鏡器械及附件的用途、使用方法,并邀請廠家工程師現場培訓[2],重點培訓硬式內鏡的結構、拆洗及安裝方法、維護保養知識、清洗、滅菌流程和質量控制方法等,制作腔鏡器械使用手冊。每件腔鏡器械的組成零件、拆卸安裝方法、清洗流程及檢測方法、滅菌要求等均做文字及圖片的詳細說明。
2.2流程控制
2.2.1細化交接制度 內鏡器械自身有許多閥門、關節,在使用及運輸過程中容易脫落,要求工作人員在清點時加倍細心,對器械的零部件進行仔細清點,器械零件應齊全無丟失,每件器械應結構完整,檢查導光束表面及接口處是否有破損,檢查光學目鏡鏡體是否完整無損壞,觀察鏡面是否有裂痕。清點過程中發現零部件丟失或功能損壞等問題,均應第一時間電話通知手術室,查明原因。
2.2.2加強預處理 腔鏡器械管腔細長,污垢和殘留物一旦干結,就會比濕潤的時候更難以去除,這些污垢和殘留物也會損壞器械的保護層,加速腐蝕速度。手術結束,器械護士應立即將手術中使用的腔鏡器械拆卸至最小化,在流動水下進行反復沖洗,并通知供應室工作人員將器械取走進行及時處理。
2.2.3清洗流程控制 ①配置專業清洗工具 內腔鏡器械精密且結構復雜,普通清洗工具難以到達細小的管腔壁及關節縫隙、齒槽等部位,必須配置專業清洗工具,需根據器械管腔的大小, 選擇合適的試管毛刷清潔器械的軸節部、彎曲部及管腔內表面。②清洗人員相對固定 進行滅菌前徹底清洗尤為重要。清洗器械的人員經過專門培訓后上崗,掌握正確的清洗流程,能根據物品材料、結構、污染程度進行分類清洗,有利于延長器械的使用壽命。避免不熟悉器械性能造成器械損壞或拆卸不徹底,使血液在器械的腔隙里沉積。導光束、電凝線、光學目鏡、精密的穿刺針、帶有陶瓷材料的鞘等,不能用超聲清洗機進行清洗,以免損傷其完整性[3]。電切環、超聲刀等經過電凝燒灼后容易留下難清理的頑垢, 需要采用刮、擦等清洗方式,清洗時需動作輕柔,避免造成銳器的損傷。光學目鏡手工清洗時要輕拿輕放,防止滑落,導光束及連接線在擦洗時避免用力拉拽,否則造成導絲外露,影響正常使用。腔鏡器械的手柄與功能端的連接部細長容易折損,操作時要注意保護功能端。光學目鏡的鏡面使用75%的酒精進行清潔,不能使用純酒精(95%以上),以免造成鏡面損壞。③配置專業裝載器具 器械拆卸后,小的精密器械附件經超聲后容易松動、漏出,應放在專用的精密籃筐內進行超聲清洗,避免丟失。
2.2.4檢查、保養包裝 器械清洗后由專人負責對器械性能嚴格檢查、保養,確保再次使用時的器械功能完好①將清洗后的器械按要求組裝好,器械關節打開至最大, 依次檢查咬合面、關節重疊處。管腔器械可使用白紗布檢測法:未干燥的情況下,用高壓氣槍將管腔內的水吹向四層潔凈的白色紗布上,白紗布上有污染雜質呈黃褐色或有血跡等, 則說明器械管腔清洗不合格。②檢查光學目鏡軸桿有無凹陷或刮傷,軸桿是否平直;檢查鏡頭成像質量,將鏡頭對準參照物緩慢旋轉360°進行目測,若圖像不清晰,用放大鏡仔細檢查鏡面有無裂痕、劃痕或碎屑,有弧影但視野清晰表明內鏡外殼上有凹痕;若物鏡上有霧,表明密封端有泄露,應聯系生產廠家進行維修。③檢查導光束,將其一端對準室內光源,在另一端上下移動大拇指,檢查有無漏光區,光區灰影表明纖維斷裂,若灰影部分超過2/3,便會影響手術視野,應進行維修或更換。④檢查器械及附件,對內鏡器械的可活動節點、軸節、螺帽、閥門等處加潤滑油,保證器械的靈活度,組裝后的器械關節及固定處的鉚釘、螺絲等應齊全、正常緊固,關閉操作鉗鉗端時應閉合完全。剪刀、穿刺器應鋒利、無卷刃,穿刺器管腔通暢。裝配內鏡器械時,插入或退出器械通道時必須處于基本平直的位置。光學目鏡宜放置于專用帶蓋、帶卡槽的器械盒內進行單獨包裝。⑤包裝過程中,光學目鏡拿起或放下時,應用雙手互托,禁用手觸摸鏡面,保持鏡面清晰度。導光束及攝像連接線保持大弧度盤繞,直徑大于10 cm,無銳角,以免造成光學纖維斷裂。鋒利的器械如穿刺針、剪類、穿刺器等,應采用固定架、保護墊或保護封帽進行保護。盒內器械封裝前須做到兩人查對[4]。滅菌前所有的空腔、閥門應打開,避免由于壓力改變對器械造成不必要的損傷,保證滅菌介質的穿透。
2.2.5滅菌方式選擇原則 根據硬式內鏡、器械及附件的材質,嚴格按照生產廠家提供的說明書及滅菌建議選擇滅菌方式及滅菌參數,不應超過滅菌建議所規定的溫度和時間,否則會對器械產生較大損傷,硬式內鏡不可隨意更換滅菌方式。不論選擇何種滅菌方式,滅菌前必須保證器械的充分干燥,光學目鏡鏡面宜使用專業鏡頭紙擦拭;導光束、連接線使用清潔的低纖維絮擦布;管腔類器械使用壓力氣槍進行徹底干燥,注意保證氣槍的干燥時間。
2.2.6運輸中的注意事項 硬式內鏡、器械價格昂貴、易損、易碎,轉運過程中要輕拿輕放,不可受壓,裝車時放在最上層,位置相對固定,使用帶卡槽的專用盒或器械保護盒墊,避免運輸途中發生撞擊,對于易忽視的小部件制作成溫馨提示,粘貼于包裝盒表面,隨時提醒工作人員正確執行操作[5]。
2.3質量監督 成立質量控制小組,定期對內鏡器械的清洗、消毒、檢查包裝及滅菌等進行質量控制,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根據需要對流程進行持續的質量改進,,使各項工作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2.4加強科室溝通 與手術室進行溝通,爭取合理安排腔鏡手術時間,為內鏡器械的清洗、保養爭取足夠的時間。對不經常使用的特殊內鏡器械采取單獨小包裝消毒滅菌[6]。既保證手術特殊需要,又可避免重復消毒滅菌對器械造成的損傷。
3結果
3.1規范的專業培訓是精細化管理的基礎,通過對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不斷強化訓練,建立,使全體護士熟練掌握各項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專業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
3.2降低感染率 精細化管理 使器械清洗徹底、保養到位, 從而保證了良好的滅菌效果,減少患者術后感染的發生,有效降低感染率。
3.3減少損耗、提高經濟效益 專業人員對腔鏡手術器械實施規范的清洗保養、消毒及滅菌, 保證了器械的最佳使用性能,從而最大程度地延長了器械的使用壽命, 減少不必要的損耗,為醫院增加了經濟效益。
4結論
預防和控制感染是供應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 而硬式內鏡器械的質量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內鏡器械的消毒滅菌質量及功能完好性直接關系到腔鏡手術的順利進行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通過運用精細化管理原理,加強各級人員培訓,重視腔鏡手術器械的清洗保養, 嚴格規范各項流程及制度,使器械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確保器械滅菌達標,從而降低院內感染風險,確保手術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窼.淺談精細化管理在醫院后勤管理中的運用[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3,131(24):97-98.
[2]謝秀庭.消毒供應中心對關節鏡手術器械的優化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2):99-100.
[3]楊宏娟,高振邦,黨清和,等.腔鏡手術器械集中處理中的損壞問題及對策[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2,29(1):77-78.
[4]董薪,武偉,何麗.標準化管理在腔鏡器械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2):3100-3102.
[5]江婷,夏小蓮.精細化管理優化硬式內鏡器械處理的效果[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4,31(12):1356-1357.
[6]于秀榮,董薪,鄧小軍.微創腔鏡手術器械安全流程管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21):2577-2578.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