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軍
摘要:目的 探討應用調強放射治療(IMRT)方式對原發性大肝癌(LHCC)患者進行治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26例原發性大肝癌患者臨床治療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患者實施調強放射,分析該治療方式的安全性。結果 26例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出現3級不良反應的患者為3例(11.54%),出現1~2級肝毒性反應的患者為19例(73.08%)。所有患者放療結束時、放療結束后2個月肝功能Child-Pugh分級與放療前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放療總有效率為42.31%(11/26),腫瘤控制率為84.62%(21/26)。結論 對LHCC患者實施IMRT安全性較高,不良反應少,近期療效更好。
關鍵詞:原發性大肝癌;調強放射治療;安全性
原發性肝癌為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經為晚期,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1]。原發性大肝癌(LHCC)存在特殊生物學特點,大部分患者均因失去最佳的治療時間而無法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預后較差。本文應用調強放射方式對36例LHCC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6例原發性大肝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實施調強放射治療。所有患者均經肝炎六項、血常規、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和腹部增強CT或MRI、胸部X線或CT等影像學檢查。患者性別:男16例,女10例;年齡:5~78歲,平均(51.4±2.4)歲;腫瘤直徑:5.0~17.5cm,平均(11.5±1.6)cm。36例患者均為單發病灶。
1.2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使用體膜固定實施CT模擬定位機掃描定位。從膈頂上4cm掃描至L4椎體下緣,層厚為5mm。將獲取的CT定位圖像資料直接輸入治療計劃系統中,然后勾畫出大體腫瘤體積。在本次研究中,大體腫瘤體積為27.6~982.6cm3平均(425.2±16.5)cm3。勾畫完成之后將靶區處方劑量、OAR限量輸入。本次研究主要應用到醫科達直線加速器8mV X線、 Pinnacle3 放療計劃系統(生產企業:Philips 公司)。對患者實施逆向IMRT,95%PTV(60~70)Gy/(20~35)F,(2~3)Gy/F,治療1次/d,5d/w,中位劑量為60Gy。放射野設置為4~6個,以共面照射為主。以劑量體積直方圖(DVH)作為根據,不斷優化放療計劃。在放療過程中,定期對患者進行肝腎功能、血常規復查,同時嚴密觀察患者是否出現相關不良反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及時給予升血、保等對癥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肝功能恢復情況、近期療效。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1急性不良反應 在接受治療期間,共有2例(7.69%)患者出現輕度消化道不良反應,患者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瀉、惡心、嘔吐等。部分患者出現Hb、WBC、PLT降低,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KP)、谷氨酸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堿性磷酸酶(AKP)升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等現象。出現1~2級肝毒性反應患者為19例(73.08%),發生3級不良反應患者為3例(11.54%)。對患者實施胃黏膜保護、胃酸分泌抑制、保肝、WBC升高等治療后,所有患者均能順利完成放療。
2.1.2慢性不良反應 有1例患者于治療結束后第8w發生非典型RILD,ALT升高超過正常值的5倍,未出現肝大、腹腔積液現象。對患者實施保肝治療后復查結果顯示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水平。
2.2血象及肝功能變化情況 放療結束后、放療后2個月,患者WBC分別為(4.1±1.0)、(5.1±1.8),均明顯放療前,差異比較存在顯著性(P<0.05);放療結束后、放療后2個月,患者PLT分別為(104.8±40.3)、(119.5±48.6),均明顯低于放療前,差異比較存在顯著性(P<0.05);患者接受放療后,放療后2個月的Karnofsky評分均為(70±20),明顯高于放療前的(60±20),差異比較存在顯著性(P<0.05)。
2.3肝功能Child-Pugh分級變化情況 放療前,在26例患者中,有19例肝功能 Child-Pugh分級為A級,7患者為B級。放療結束時立即對患者進行復查。復查結果顯示,有7例A級患者降為B級。放療結束后2個月再次對患者進行復查。復查結果顯示,在7例患者中,有4例恢復至A級。患者放療結束時、放療結束后2個月肝功能Child-Pugh分級與放療前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2.4近期療效 實施調強放射治療后,對26例患者進行3~26個月的隨訪,隨訪平均時間為(8.9±1.6)個月。26例患者的總有效率為42.31%(11/26),其中部分緩解(PR)為10例,無完全緩解(CR)患者;腫瘤控制率為84.62%(21/26),其中,疾病穩定為9例(34.62%),放療過程中或放療結束后病情繼續進展的患者為5例(19.23%)。
3 討論
放射治療為治療腫瘤的3大方式之一。但是將調強放射應用于肝癌臨床治療的相關研究還相對較少。隨著放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腫瘤放療劑量不斷提高,毒副作用不斷減少[2]。調強放射治療方式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也在不斷得到提升。
調強放射治療在應用過程中主要通過采用多個非共面或共面照射野,高劑量射野與腫瘤立體形態保持良好一致性,進而促進存在于腫瘤周圍的常組織放射劑量得到有效降低[3]。該種方式尤其適用于立體形態無規則性,或者腫瘤與重要器官臨近的患者。也正是這個特點使得腫瘤照射劑量得到有效提高,進而在治療過程中腫瘤局部控制率患者生存率均得到明顯提高。目前,將調強放射應用于原發性大肝癌治療的研究還相對較少[4]。李鵬等臨床研究結果顯示[5],對直接在5~19cm的原發性大肝癌患者實施調強放射治療時,治療有效率為91.00%,無患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楊焱[6]等研究顯示,巨大原發性肝癌患者接受三維適形放療后,患者在治療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別為65.0%、26.5%、19.8%。諸多臨床研究結果均顯示,對肝癌患者實施放射治療可對患者病情進行良好控制,且患者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由此可見,對手術治療無效或者其他局部治療效果不明顯的大肝癌患者實施調強放射治療是可行的,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在本次研究中,對26例原發性大肝癌患者實施調強放射治療后,僅有3例(11.54%)發生3級不良反應患者。
綜上所述,應用調強放射治療方式對原發性大肝癌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其為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方式。
參考文獻:
[1]宋文,韓世強,李鳳山.必需功能性肝體積評估在孤立性大肝癌γ-立體定向消融放射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15,10(12):205-206.
[2]方子燕,金帥,黎功.原發性大肝癌調強放療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06(06):167-168.
[3]沈娟娟,鐘南保,陳忠華.光放射立體定向治療聯合肝動脈灌注化療栓塞治療大肝癌的臨床研究[J].激光雜志,2015,14(11):333-334.
[4]張寧寧,陸偉.原發性肝癌非手術治療的現狀與展望[J],實用腫瘤雜志,2014,01(04):89-90.
[5]李鵬,周丁華.高強度聚焦超聲在中晚期肝癌綜合治療中的應用現狀[J].腫瘤學雜志,2013,11(07):46-47.
[6]楊焱,孫新臣,劉永彪,等.結合改良主動呼吸門控技術的體部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對原發性肝癌的近期療效觀察[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3(11):465-466.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