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俠
摘要: 《品德與社會》應該生活化,也就是說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在教學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并讓學生參與其中,使他們在學后還能將升華后的行為回歸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 思想品德;生活化;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15-01
優良品德,是一個人的修養,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至關重要的因素,表現出了無窮魅力。小學生品德的形成應該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對生活的認識、對生活的感悟,只有來自于孩子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因此,要將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立足生活,貼近生活,并讓學生參與其中,不斷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為學生品德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1.立足生活需要,科學確定教學的目標
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把握教材的觀點,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起點,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動態生成教學目標。要確立情感目標、行為與習慣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也就說教學最終目標是要指導兒童的實際生活,解決兒童在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提升兒童的生活能力。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導向和歸宿,教學要回歸兒童生活,必然要求不僅根據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兒童的實際生活狀況、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來確定具體教學目標。
在認識這些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態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在這樣的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直接傳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學生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是引導、激發和深化學生活動的人。孩子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親身體驗,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教學時,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從而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把道德寓于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學生的生活中形成。
例如,教《春天在那里》這一活動時,可以安排在課前先讓孩子在爸爸、媽媽的陪同下去尋找春天。在上課伊始,再播放散文《草》的錄音,那優美的詞句,那動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內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誘惑中,緊接著我拋出這么一個問題:你發現春天了嗎?怎么發現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的激情被點燃了。結果學生很快說出自己的觀察與體會。
同時,通過學生自己的尋找、觀察、感受、交流體驗到春天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學生在心靈深處就有了一種想去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2.選取生活素材,鼓勵學生進行生活實踐
教學必須讓學生用心去經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生活,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讓他們的心靈變得敏感起來,細膩起來。
比如,在教學《愛惜糧食》一課上,可先讓學生去了解家長種糧的過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學生腦中思考這個過程和一個結論——糧食來得不容易,并沒有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因為學生沒有親自去體驗。怎樣讓學生去體驗這份辛苦呢?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模擬插秧活動。讓學生抓一把雞毛鍵子,彎下腰,右手把這些鍵子一行擺八個,人倒退著走,十分鐘后交流這一活動的感受。有了這腰酸腿痛的真切體驗,再來談種糧的過程,學生就仿佛是自己參與了其中的勞動。這勞動的辛苦,糧食的來之不易就深深地烙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再如,《認識好朋友》這一課,可以先安排學生介紹自己,再帶學生到校園中玩找朋友的游戲。"找呀找呀找,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呀鞠個弓,笑嘻嘻呀握握手,……"讓孩子們一邊唱兒歌一邊拍手玩游戲,創造一個熱烈的氣氛,然后再討論如何和朋友相處,怎樣才能讓伙伴們喜歡你?孩子們各抒己見,把游戲中的體會說出來,學生很自然地感悟出和同學相處是要謙讓有禮貌,同學們之間要團結友愛,交朋友要互相幫助的道理。
體驗是品德與生活教學的三個基本環節之一,強化體驗是增強小學品德與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學生才能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例如教學《和春風一起玩》這一活動,為了讓學生充分體驗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興趣,在教學中可組織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制作風力小玩具,親自參與各種春天的游戲活動,在整個游戲活動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和直接體驗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樂趣。使他們發現風和風箏、風車、紙飛機等的關系,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風的力量。把學生帶出課堂,以他們的親眼觀察為基礎,用他們的親身體驗為材料,這樣的學習是主動的,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覺的行為。可見,體驗在品德在生活的教學過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是強化重視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
3.注重學以致用,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展
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課堂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或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統籌把握、綜合、動態地實現對學生及其活動的支持、合作與指導。注重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并結合游戲表演等形式豐富兒童的感知世界,強化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造。轉變觀念,實施教育創新,以學生為主體,適時構建學習活動,積極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入到課堂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學生生活中,讓良好的品德在學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
又如:《平安回家》這一課,可以和當地交警大隊聯系,和交警同志在一起將學生帶出校園,到社會大課堂中去進行體驗。學生可以一邊走,一邊聽交警同志向同學們介紹沿途標志的名稱、作用和意義以及在馬路上行走時該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識,要求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后再將學生帶到最近最繁華的十字路口,讓學生觀察行人如何過馬路,怎樣行走才安全。回到課堂中,學生在匯報時很自然的聯系到剛才看見的情況和平時遇到的事情。學生在輕松愉快的體驗中學習到交通規則,滿足了他們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能力。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學生的一貫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思品教學產生懷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導功能。我們的思品教學應該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建立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課上的認識。
總之,教師要關注學生實際、社會生活實際,把教材、教學與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的實際結合起來,才能使思想品德課堂更具活力、更具生命力,才能發揮思想品德課的真正作用,培養出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