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38-02
目前,新一輪課程改革正以令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各地順利推進,廣大教師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實踐。但筆者發現,有些老師對課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頗,由此而對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在此試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關注。
1.方法得當
與上述基本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是分層次練習、分層次提問、分層次指導、分層次要求、分層次評價,以此培養學生的信心和興趣,實現個性化教學,滿足全體學生的求知愿望。分層次練習是指教師在鞏固所授知識的過程中,按高、中、低不同層次設計不同難度的題目供不同水平的學生選擇練習,使其各有所得;分層次提問是指教師在備課時設計出不同難度的問題,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以使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有同等的機會參與課堂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分層次指導貫穿于分層次練習和分層次提問之中,要求教師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熱情去關愛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縮短其與優等生之間的差距;分層次要求并不是無原則地降低要求,而是基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這一教學思想的基礎上,在教學的全過程中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受到激勵和鼓舞。因此,教師對學生在知識的識記、認知理解和應用等方面的要求應力求明確具體,在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方面要有明確的目標;分層次評價是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措施,形式上有學科競賽、技能比武、課堂提問、作業及期中期末考試等。
2.突出明確高效課堂的"三個目標"
構建并實施高效課堂的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達到學會學習,掌握技能;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使學生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因此,要達到以上三個目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課堂教學"老師講-學生聽"的基本模式,以"少講精講,多動多練"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學生在"聽、看、想、演、議、練"中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技能,這樣才能達到高效課堂教學的效果。
3.這樣的合作學習有用嗎
眼下,幾乎所有的課堂,特別是公開教學,都可以看到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從講臺上走了下來,不再"居高臨下",師生之間的距離接近了,學生的確是"動"起來了。但稍作注意,我們會發現有些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很多,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只用兩三分鐘時間,學生還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就草草收場;有的看似全員參與,實際上是好學生一統"天下",學困生"袖手旁觀";有的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會傾聽,不會合作,課堂幾乎處于失控狀態,教師缺少組織教學的策略;有的課堂氣氛似乎很活躍,其實思維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視對合作結果的評價,忽視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導……
按照最優化的教學過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過程的原理,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極佳的教學方式,它能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但如果運用不當,合作學習的這些作用就無法發揮。因此,領會合作學習的精髓,正確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應當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為提高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我們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3.1 準確掌握合作學習的規則。教師應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采用相應的策略: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
3.2 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等等,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的功效。
3.3 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課堂上,教師要真正關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4.怎樣提問更有效
現在,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在課堂上這樣問學生:"你讀懂了什么?""讀了這一段話你體會到了什么?"學生思維活躍,各抒己見,充分體現了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每個學生有不同的體驗,老師們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
但稍作觀察、分析和歸納后,你又會發現不少教師把"讀懂了什么""體會到什么""你想說什么"之類的問題當作"萬能鑰匙",不根據課文的特點,不分時間場合,不顧班級的實際,一味地使用。結果,學生所思所見十分膚淺,教師又缺乏進一步的指導,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啟發式教育的基本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的適時啟發,才能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門扉。
作為教師,我們每一節課都應該考慮:這一節課中哪些提問是有效的,哪些提問是多余的,哪些提問需進一步改進。
我認為,提問題,首先要講究實效。有的問題,要"窮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諸如"你讀懂了什么"之類的問題,如果學生的交流非常粗淺,教師決不能"鳴鑼收兵",而要提供足夠時間讓學生再讀自悟,或進行適時適度的點撥,促使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討論進一步深入。
另外,教師創設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扣住教材的重難點;要有啟發性,"一石"能激起"千層浪";要有挑戰性,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設法讓學生"欲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