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霞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46-01
中國進行改革開放,迎來了現在的大好局面。在教育中,也迎來了教育的改革。對中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幾年前,胡錦濤總書記就提出了"八榮八恥",對中國公民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行為作出了嚴格的規范準則。如今,國家在世界的地位不斷提升,那么國家和社會將更加關注人們的道德行為規范。因此,小學思想品德的教育也顯得越來越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取得成功.以響應國家與社會的需要呢。
1.小學品德教師必需追求學習
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教師的職業決定了教師必需終身學習。教師應抽出精力來再學習,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習教學技能,學習新課改,學習基本功,學習新教學理念。教師要以身示范,言傳身教,影響學生的品行。有人說:"識高為師,德高為范,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道德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代或幾代人品德和知識能力的好壞。教師應該用高深的知識去教育學生。更應該用美好言行、儀表、態度、感化學生,還應該盡快的接受新知識,改革課堂教學方法。為學生達到最大限度的獲取,達到育人的目的。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教師必需善良、誠懇,做到為人師表,提倡奉獻。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教師職業闡述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高尚的師德體現在教師要有極強的責任感和愛心,教師要把仁愛、友愛、善心放在首要位置上,使孩子們感到快樂,幸福,感到人類社會美好。對生活充滿熱愛。
2.確定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一切美好東西的源泉。"自古以來,勞動創造了一切,是勞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而小學生是未來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各種各樣的勞動者。因此,在班會課上我要求學生每天回家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教他們在學校學會各種跟勞動有關的事,特別是在每周體育課教學中同樣有意識地滲透德育教育,其特點是寓教于體育活動中。體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想品德及完善個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徑,無論其在內含形式和方法上都為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及可能性。實踐證明,通過體育教育可以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思想理論觀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人民、遵守紀律、團結奮進的精神,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公正、謙虛、禮讓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創造性、自信心和拼搏進取精神及頑強的意志品質,還可以培養學生豁達和不服輸等良好的心理素質。
3.教材內容,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當今人類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是如何是如何對待人類發展?如何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如何面對大自然?我們要引導學生思考,思考人類對大自然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因此在教育中,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使我們的家園更美麗。如通過課文《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美麗的小山村最后什么都沒有;《鳥兒的偵察報告》讓學生明白由于人類濫用農藥、油船漏油、工廠的煙囪冒煙等人為的破壞,讓大自然中的動植物生存的環境慘遭破壞,讓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等,這也是危害人類自己的行為。在品德與社會、科學這兩科的教學中,凡涉及環境知識的內容時,都應該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倡導從愛護環境、保護環境、防止環境污染,為建設美好家園做出應有的貢獻。
4.開展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的課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眾所周知,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讓學生真正的實踐,體驗生活,改掉他們的不良行為。如,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教師可以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從而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重要品質。
5.換位體驗,深化認識
自私,自我是當代小學生普遍不良品德素質。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可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深化認識。如在《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組名為'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教學時,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還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給他人添亂的事;然后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么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勞動者的態度,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使學生懂得凡事不要只為自己著想,只圖自己痛快,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改正自私,自我的不良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
6.時事閱讀,課外延伸
小學生雖然客觀地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弱,但是也需要進一步進行培養,因此,思想品德教師可以讓學生平時多聽一些新聞或者多看看報紙之類的期刊,對國內外的事情能夠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教師在思想品德課上可以每節課都抽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匯報下自己了解的最新信息,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學質量。如在講《維護祖國榮譽》時,主要從尊敬和愛護國旗、國徽這種小事情做起。針對我校每周一升國旗儀式,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演講賽,主題就是"國旗在我心中",從而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不斷增強。通過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從小就養成關心國家事情的習慣,認清形勢,由知國到愛國方面發展,進而促進他們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雖然我國目前教育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完全能夠實現素質教育的比較少。對于思想品德這門學科,更需要徹底消除應試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因為它是一種內在的學科,影響學生思想和觀念的學科,并不是靠死記硬背就可以實現的。因此,思想品德教師要不懈努力,摒棄不好的教學方式和習慣,使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思想品德的相關知識,還能夠提高覺悟。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必要手段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相結合。如,看愛國主義影視片,讀有意書刊,演愛國主義歌曲。相對應的展開"熱愛祖國,振興中華"故事演講會,"畫畫我們的家鄉"書畫展,歌唱"祖國明天會更好"演唱會,"我為家鄉做貢獻"征文賽,為"希望工程獻愛心"等活動。培養學生從小樹立敢于競爭、不怕挫折、勇于探索的新觀念從而提高學生的愛國意識。
總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一門重要的教學任務,它是對塑造小學生美好心靈,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