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摘要:目的 探討手術與非手術療法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于我院就診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共48例,患者按入院編號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各24例,對照組予以手術治療;觀察組予以非手術治療,比較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接受非手術治療后,治療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3.3%,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及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臨床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提高預后質量,獲得理想效果。
關鍵詞: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手術;非手術;療效
腸梗阻是普外科患者行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術后發病時期及病因均影響治療方法選擇應用。早期炎性腸梗阻其產生多由手術創傷或腹腔內炎癥導致腸壁充血水腫引起腸梗阻,若治療不當則會導致嚴重并發癥產生。本次研究對比了手術與非手術療法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于我院就診的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共48例為研究對象,本文選取對象均經臨床診斷、腹部X線透視及全腹CT等檢查后確診為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臨床多現腹脹、腹痛等癥狀。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各24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13~64歲,均齡(41.3±2.1)歲,發病時間術后4~8 d;對照組男12例,女12例,年齡16~58歲,均齡(38.4±2.7)歲,術后發病時間5~7 d;48例患者其中行急性闌尾炎手術后17例,粘連性腸梗阻手術后9例,胃部手術后15例,閉合性腹部損傷手術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①近期患者行腹部手術,術后2 d腸蠕動恢復,5~22 d現梗阻癥狀;②患者現輕微腹脹、腹重、腹痛;③腹部X線顯示腸腔擴張、積液積氣;④全腹CT現腸壁水腫、粘連,增厚、腹腔滲出等現象;⑤患者無腹腔感染等其他腹部病變。
1.3方法
1.3.1對照組 行手術治療。采取剖腹探查、腸管重排及腹腔引流等手術方式。
1.3.2觀察組 行非手術治療。予以患者持續性胃腸減壓,引流腸管積液積氣,禁食置胃管,于2 d后于胃部注射100 ml復方大承氣湯;施行全胃管外營養支持至患者進食恢復正常方可停用,改善患者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改善營養不良;腎上腺素皮質激素地塞米松靜脈注射(10 mg/次、1次/d);生長抑制素如善寧(0.1 mg/8 h皮下注射)降低胃腸消化液分泌量,減少滲出及腸壁水腫;應用廣譜抗生素防感染。
1.4評價指標 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大便通暢;有效:臨床癥狀緩解,大便通暢;無效:治療后病情無明顯變化,癥狀加重。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1.5統計學方法 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9.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率對比采取χ2檢驗,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患者療效結果分析 觀察組患者采用非手術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痊愈率對比具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意義,見表1。
2.2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治療效果比較具有明顯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炎性腸梗阻是患者行腹部手術后的早期并發癥之一,發病時間為術后7~22 d,腸壁炎癥多由于腸管長時間暴露、腸排列等手術操作引起腸壁充血、水腫、粘連等,最終造成腸梗 阻[1]。全腹CT在檢驗炎性腸梗阻時可有效顯示患者腸壁水腫、粘連等癥狀并排除機械性感染,了解患者病情癥狀。
手術治療炎性腸梗阻時,強行施行腸管分離易造成腸瘺,并發癥多,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治療炎性腸梗阻時可行非手術治療。①禁食、腸胃減壓,可放置鼻胃管減壓[2],選適宜硅膠胃管于側面剪孔防止堵塞,注重患者口腔護理,刷牙2~3次/d,2次/d行霧化吸入減少患者咽喉部水腫及不適感,嚴密監控患者引流液量及性質,及時記錄并針對其病情變化改變治療方案[3];②中藥大承氣湯灌腸,配方行炒萊菔子25 g,黃芪30 g,大黃、枳實、厚樸、黨參、砂仁、丹參、火麻仁各15 g,大腹皮9 g,桃仁10 g,600 ml水文火慢煎至200 ml即可,加入芒硝15 g,小劑量、低壓行灌腸(100 ml,2次/d),溫度宜30℃~40℃;③胃腸外營養支持,炎性腸梗阻患者胃腸功能較弱,禁食時間較長易致患者機體營養不良,行胃腸外營養支持可改善機體營養不良現狀,促進腸蠕動[4],患者病情若現好轉,即可由腸外轉至腸內營養供給,治療時密切監測患者機體血糖、尿糖含量,避免高血糖等并發癥產生,營養液行24 h混合輸入;④生長抑制素應用可減少患者消化液分泌量,減輕腸胃負擔,促進治療有效性[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行非手術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行手術治療措施,觀察組24例患者中痊愈9例(37.5%),好轉15例(62.5%),痊愈率為100%,而對照組患者痊愈3例(12.5%),好轉17例(70.8%),無效4例(16.7%),痊愈率為83.3%,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痊愈率對比具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意義。而兩組患者癥狀緩解時間相比,觀察組4~6 d緩解共4例(16.7%),而7~9 d緩解14例(58.3%),其緩解所用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意義。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治療效果,提高預后質量,獲得理想效果。
參考文獻:
[1]任天來.手術與非手術療法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的對比與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30):60-60.
[2]譚春娣,張彩萍,廖春香.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非手術治療護理療效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02):149-151.
[3]張虎.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162-164.
[4]蔡云生,余琳,張綠濤.中西醫結合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09(4):6-7.
[5]陸路,許鶴洋,褚忠華.甲基強的松龍與地塞米松治療腹部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療效對比[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3,(5):406-408.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