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 張春蓮 鐘智英
摘要:目的 探究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預防與控制方法,降低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方法 針對我區小兒手足口病嚴峻形勢,制定小兒手足口病疾病預防工作方案,加強全區各級醫療單位工作人員、學校、托幼機構保健教師的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培訓,擴大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宣傳力度,協調各部位共同預防與控制小兒手足口病的流行。結果 通過及時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措施,2013年全區累計報告小兒手足口病1248例,較2012年(4435例)同期下降71.86%;2013年發生聚集性小兒手足口病疫情1起,較2012年同期(28起)下降96.43%;未發生因小兒手足口病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重癥死亡病例發生。結論 通過制定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加強工作人員技能培訓,普及手足口病預防知識,協調多部門聯合預防與控制可有效預防與控制小兒手足口病的發展,避免發生小兒手足口病大面積流行。
關鍵詞:手足口病;預防;控制
小兒手足口病[1-3]是嬰幼兒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具有發病率高、隱性強、癥狀輕等特點,經及時治療后均能痊愈。但也有少數患兒會伴發急性腦膜炎、肺水腫、心肌炎等疾病。臨床治療小兒手足口病多采用抗病毒、提高免疫力、緩解并發癥等療法,并無特效藥物,因此預防小兒手足口病是防治的關鍵[4]。為預防與控制小兒手足口病發展,我區加大了對小兒手足口病的預防與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采用的小兒手足口病統計資料來自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分別為2012年、2013年小兒手足口病臨床診斷病例統計、實驗室診斷病例統計、聚集疫情報告、小兒手足口病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等相關數據。
1.2方法 為有效預防我區小兒手足口病疫情流行,控制小兒手足口病疫情傳播與發展,在區委區政府、區衛生局和區疾控中心的協調下,開展了預防與控制小兒手足口病諸多措施,具體如下。
1.2.1區政府高度重視制定疫情防控方案。為預防與控制小兒手足口病疫情發展,區委區政府、衛生局、疾病控制中心等多部門高度重視、迅速響應,并成立了領導小組,制定了《2013年婁星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方案》,將落實預防與控制小兒手足口病工作制度化。區政府、衛生局、區疾控中心多次開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專項督導,檢查落實情況。
1.2.2加強專業人員專題培訓提高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效率。為提高小兒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工作質量,組織全區各級醫療機構醫務人員、學校及托幼機構保健教師對手足口病防控的專業技能培訓5期,培訓各類人員800余次,加強重點崗位、重點環節的管理,有效提高了各級人員的防控意識和能力。
1.2.3加強疫情監測能力提高疫情分析水平。由政府撥款改善全區手足口病疫情監測與檢測設備,改善全區疫情監測與分析能力。對手足口病散發病例、重癥病例、死亡病例等進行了采樣調查、消毒、宣傳教育等規范處置,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疫情的傳播蔓延。
1.2.4擴大疫情知識普及提高群眾疫情防控意識。組織開展手足口病疫情專業知識普及與宣傳工作,提高全區人民對小兒手足口病疫情的認識。多次在萬豪城市廣場和婁星廣場分別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全區累計培訓580人次,發放宣傳資料20萬份。
2 結果
通過及時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措施,2013年全區累計報告小兒手足口病1248例,較2012年(4435例)同期下降71.86%;2013年發生聚集性小兒手足口病疫情1起,較2012年同期(28起)下降96.43%;未發生因小兒手足口病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重癥死亡病例發生。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傳播途徑復雜、發病快、爆發迅速等,影響嬰幼兒身體健康與正常發育。黃兆勝[5]在研究小兒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后發現0~5歲兒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在夏季是小兒手足口病發展的高峰期。
本研究結果表明2013年我區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較2012年同期下降71.86%;發生聚集性小兒手足口病疫情1起,較2012年同期(28起)下降96.43%;沒有發生因小兒手足口病引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重癥死亡病例發生。通過加強醫療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能,對預防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義[6]。趙巧云[7]等人則提出通過加強手足口病患兒家屬的健康知識普及可提高手足口病的防控效果。江小虹[8]重點分析了幼兒園預防手足口病的措施,為預控小兒手足口病提供了參考。有針對性的制定小兒手足口病預防與控制措施,在發病高峰期、發病易感人群、加強重點環節疾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對降低小兒手足口病發病率具有重要意義[9-10]。
總之,加強工作人員技能培訓和手足口病預防知識宣傳力度,協調多部門聯合預防與控制可有效預防與控制小兒手足口病的發展,避免發生小兒手足口病大面積流行。
參考文獻:
[1]胡祥英,鄭霞,溫壯飛,等.2346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2333-2335.
[2]蔡榕,郭嵐峰.EV71所致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分析及其預防控制措施[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22):4618-4619,4626.
[3]史映紅,劉昌弟.綿陽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6):1134-1135.
[4]李雷雷,隋霞,周敬祝,等.2008-2011年貴州省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2):165-167.
[5]黃兆勝.手足口病2030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廣西醫學,2013,35(3):314-315.
[6]黃建平,袁金鳳,傅點,等.江西豐城手足口病200例臨床分析[J].醫學綜述,2013,19(21):4011-4013.
[7]趙巧云,高曉翠.手足口病患兒家屬相關知識調查及健康教育的意義[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1,30(10):1536-1538.
[8]江小虹,于洋.幼兒園預防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143-144.
[9]朱琦,郝元濤,于石成,等.廣東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及時空聚集性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0):1824-1826,1831.
[10]田靚,朱仁義,范俊華,等.上海市2009年托幼機構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5):596-598 .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