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彩虹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191-02
長期以來,我國的小學數學,無論從教材或從教學來說,對應用題教學是重視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偏重內容的教學,輕視能力的培養,加之教材的選擇和編排不盡合理,教學的方法不盡適當,以致花的力量很大,收的效果較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解應用題能力,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數學,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又使學生負擔較輕,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探討的問題。
1.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興趣
激發小學生數學課堂的學習興趣,消除小學生對應用題解題的心理恐懼,就要把數學教學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通過將現行教材中枯燥的應用題還原為取之于小學生生活實際,利用學生們身邊的事例,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好奇心,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小學生一看到他們平時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例,他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同時又讓小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2.創設情境,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首先,無論從數學的產生還是從數學的發展來看,數學與現實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聯系,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現象都隱含有一定的數學規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購物、儲蓄、各種設計等都離不開數學。可以說,數學在人們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無論人們從事什么職業,都不同程度的會用到數學知識與技能,以及數學的思考方法。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把教材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無論是問題的引入、新知學習、還是練習設計,更多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不斷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的聯系,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會學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中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產生樂學、好學的動力。例如在教學除法的意義時,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且熟悉的孫悟空和買水果吃的實際經驗創設教學情境:孫悟空帶小猴們上街買水果,一共買了12個蘋果和6個仙桃……低年級學生在面對他們特別喜歡的孫悟空和好吃的蘋果和仙桃,興趣盎然,問題接連提出:(1)如果把這些水果平均分成兩袋,每袋裝蘋果和仙桃各幾個?(2)如果每盤裝了個蘋果這些蘋果可以裝幾盤?(3)如果每個水果盤裝3個水果,這些水果可以裝幾盤?
這時,教師可擇取與本課時重難點聯系緊密的問題探究。這樣的數學情境對學生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的培養,都有很大作用,使小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3.與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及小學生思維相適應的應用題教學方法
學生是應用題教育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小學生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未完成性,他們的學習建立在個體自然成熟的基礎之上,應用題教學必須提供適宜的環境維護和引發他們的天性,促進其主動發展。只有在準確解讀和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努力調適應用題教學,使其盡可能地順應學生的學習心理,才能真正創造出最適合學生的應用題教學,并發揮應用題教學的最大效益。實際上,好的應用題教學須指向學生的學習,并建立在學生的學習心理之上。所以,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必須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利他們能動地進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獲得新知意義。
3.1 小學低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感性的認知特點和形象思維的特點,因此,低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可以運用以下方法:
3.1.1 創設情填提出問題。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要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必須在大量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由感知經表象達到認識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巧妙地創設一個恰當、開放、新穎,學生既熟悉又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使問題寓于情境之中,可使學生產生迫不及待獲取新知識的情感要求,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和急于探索的動機。
3.1.2 利用實物操作,加強理解。動作是思維的基礎,低年級學生用動作思維,樂于模仿,什么都喜歡動手試試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從直觀入手,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教學時,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精心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動手操作,一方面可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動手操作,把知識的獲得、思維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擺一擺、看一看、想一想,通過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去獲取感性知識,去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質從中發現問題。
3.1.3 明辨順逆,促進理解。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主要是順向思維,他們接受順向題較易,接受逆向題較難。然而,數學知識大多是一順一逆地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構成系統。針對這一點,教材不少地方,在學順向題后,相應地出現逆向題,還用題組的形式附設順逆結對的例題、習題。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題型結構,比較順逆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啟發學生可逆聯怒。逆向思維,提高解題能力。
3.2 小學中、高年級應用題教學方法。、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認知比較理性化,也開始學習抽象思維,因此,小學中、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可以應用以下方法:
3.2.1 注重題目結構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對題目結構的分析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牛衛華等人的研究表明,學習困難學生解應用題的困難并不主要表現在解題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設認知活動的差別。與優秀生相比,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對題目中隱含條件和中間狀態的分析。解決應用題關鍵在于發現解法,就是在"問題——條件"之間找出某種聯系和關系,通過分析題意,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通過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最終解決問題。
3.2.2 提供解應用題的時間。應用題教學的有效性跟學生獨立解題密是不可分的。學生通過消化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思維方法,自主探索和應用知識去解答一個相類似的應用題,來檢查和鞏固自己所學知識,這個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完成這個過程。教師要完全摒棄滔滔不絕地講,而要把精力用于啟發、誘導、設計階梯性問題上,使學生在教師啟發指導下,以盡可能大的興趣和熱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討推論,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途徑,始終以積極的思維狀態全身心參與知識獲得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才能。
3.2.3 聯系生活,解決問題。在中、高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甩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源于生活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問題學生會倍感親切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