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驍睿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282-01
初中物理概念、規律教學是物理學科的主要課型。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遵循目標教學環節基本模式基礎上,我們構建了初中物理概念、規律教學模式。
1.觀察、實驗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物理教學特有的基本方法。觀察,既有課下對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的觀察,又有課上對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過程和現象的觀察,以及對實驗儀器、數據的觀察等。
觀察和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活動。從教育管理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求知活動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它能很好地促進學生主動地去學習知識,研究、探索、發現問題。當學生在觀察事物的活動開始時,往往帶有一種極強的誘惑感和好奇心,那些新奇的、對生活有意義的知識和問題,正是興趣和愛好產生的原動力。一旦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濃厚的興趣下將形成刻苦鉆研、勇于攻關的強大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中外科學家的故事,介紹自然界中各種奇異的現象,比如通過做"浮力與密度的關系"、"大氣壓"、"蘋果落地"與"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等有趣的科學實驗,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實驗中每個現象發生的過程,產生條件和特征。利用對物理實驗現象的觀察,抓住學生對事物變化產生"好奇心"心理特征,進而轉化為求知的欲望。教師通過舉例、掛圖、出示實物、模式、做演示實驗、講述科學家研究物理規律的過程等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同時提出要研究的問題;學生則帶著對問題的濃厚興趣,或觀察、或實驗,運用多種感覺器官最大限度的攝取感性知識。在這和活動中,學生思維活躍,積極性高。教師則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和動手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敏捷性以及良好的實驗習慣。
如在《杠桿》一節教學中,第一個環節是認識杠桿。體現了"觀察——探索——總結"這一子模式。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閱讀課文,并提出觀察要點:在圖中找出哪部分學生抽象出杠桿的特征,提供必要的感性認識。第二個環節,組織學生分組實驗,研究杠桿平衡條件,體現了"實驗——探索——總結——應用"這一子模式。通過觀察實驗器材,分組動手實驗、分析比較實驗數據等一系列活動,為得出杠桿平衡條件做好鋪墊。
2.問題探索
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問題探索是這一教學模式的主要環節。首先由教師抽出有價值、指向性強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活動,適時點撥思路,教給方法,為學生探索問題引路搭橋。學生在老師組織、引導下,經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同桌間互問互答、師生對話等各種方法探索問題,用已獲得的知識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完成知識的遷移與同化,將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完成由實踐到認識的飛躍。
如在《杠桿》一節教學中,在學生觀察插圖、對杠桿已建立感性認識之后,提出如何描述杠桿的特征的問題進行探索,使學生由被動的聽變為主動的學。在學生分組實驗《研究杠桿平衡條件》過程中,教師在彩集各組實驗數據后,及時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數據,提出:①這幾組數據有什么不同點?②每一組數據有什么共同點進行問題探索。學生通過議論得出在動力、動力臂一定的前提下,阻力大,阻力臂小;阻力小,阻力臂大的結論。教師又引導學生計算動力與動力臂、陰力與阻力臂乘積加發比較。學生邊計算、邊思考,思路豁然開朗,共同總結出杠桿平衡條件。這時教師又提出:一次實驗結果可能有偶然性,多次實驗地能得出規律性。激發學生不斷探索問題的興趣,不僅使規律的形成順理成章,而且為理解和掌握規律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3.總結、應用
總結、應用是觀察實驗、問題探索的升華。總結,有教學過程中的及時總結,課堂結束時的綜合總結,完成認識過程的重組再建。應,在教師指導下,將知識應用到新情境中去分析、說明物理現象,計算未知物理量,解決一些際問題。與此同學,歸納出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程序和基本方法,使學習知識和方法訓練融為一體,為應用學到的知識提供保證,使學生既有獲得知識的滿足,又促使他們不斷提出新的問題。
如在《杠桿》一節教學中,力臂的意義及其畫法是難點。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觀察、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的數學知識,分析、總結出力臂的畫法:交點→力的作用線→垂線,及時組織學生利用學得的方法進行同步練習,鞏固知識,化解難點。
在得出杠桿平衡條件之后,教師立即提出應用問題:計算撬起石頭的重力,即訓練學生學會應用杠桿平衡條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愛獻身科學事業的高貴品質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