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英
摘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發展過程中,人們對于我國的教育發展方向越來越關注,其中,小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人,對學生學習思維的培養有直接影響,小學教師教學的好壞對我國教育的整體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是現階段教育機構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 提升轉變;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觀念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351-02
小學是學生接觸教育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過程,在小學教學中,小學教師教學不僅對學生知識學習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有積極的作用。新課程改革要求各教學機構必須重視加強對于小學教師的培訓,轉變小學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的觀念,啟發學生的學習天賦,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就現階段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提升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作分析,希望對解決相關的問題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1.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觀念中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我國小學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1)教師的教學觀 對于"什么是教學""教師怎樣教學"這樣的問題,絕大部分小學教師認為,教師的天職就是傳授知識,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圍繞知識傳授進行的。也就是說,對于教學,只注重"教"的層面,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只追求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與學生"互動"。(2)教師的教學質量觀 現代教育強調素質教育,小學教育不是升學教育的基礎,而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小學教育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重視知識的掌握,很多教師也由此認為,素質教育不過是多開一些"音、體、美"之類的課程,學習成績依然是劃分好、中、差學生的主要標準,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自然成了評價教學質量的標準。(3)教師的人才觀 應試教育使大部分教師只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認為"只有成績好,才是好學生,也只有成績好,將來才最有可能成才。"因此,小學開始被作為競爭的起跑線,提前演繹著升學競爭,使小學生過早地承受著升學的壓力。小學教育已經不是素質教育的基礎,而成了升學的基礎。
2.轉變提升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觀念的有效措施
2.1 重新解讀教材。教科書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內容。但是作為新世紀的小學教師,不能將任何知識的來源都依賴于教科書,要具有開發教育資源的意識。例如,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為學習做好準備;課中引進相關文字、音像資料,適時適當地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閱讀;課后適當拓展、延伸,或引導進行實踐活動。我們現在的教師,不能做照本宣科的教書匠,而應當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要轉變以往盲目依賴教材的使用原則,要將 "興趣先導、學會學習、整體推進、文化積累" 作為小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同時根據教材中 "主題單元" 的編排體系,引導學生進行 "數學小天地" "金鑰匙" "生活中的數學"等嶄新設計,這樣不僅蘊含著全新的理念,將新知識、新內容以趣味性的方式教授給學生,同時還會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極大興趣,產生學習的欲望。在這樣的新型教授理念下,課本教材就會贏得了學生的喜愛,教師組織的課堂教學和課外練習活動同樣也會引起了孩子的強烈興趣,使學生愛上課堂、愛學習,這樣就完全改變了以往 "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導致的學生覺得課堂枯燥、厭煩的狀況。在促進了教師學習和科研的積極性的同時,也調動了教師的創造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2 更新教育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的教育觀念,首要的是學生觀,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對象,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否誠心誠意地把小學生視為學習的小主人,這是關鍵問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現代教育觀的核心。在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應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自己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體驗、成功、探索與發現的快樂。只有讓新知成為學生"探究"的所得,"創造"的所得,這樣的教學才是生動的、鮮活的,學得的知識也才是最有意義的。經驗證明,所學習的知識幾年不用,大部分就會被遺忘,而教學思想,學習方法能使人終身受益。國外一位著名的教育者認為:"所謂教育,就是學生忘掉所有`書本知識'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如果我們向學生傳授的只是書本知識,長期不用,幾年以后學生就會一無所獲。所以我們的教學,要真正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目中有"人",創設和諧氣氛,盡量使學生處于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氛圍中。
2.3 縮小班級規模,讓差異性教育成為可能。新課程認為學生是發展的人、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響亮口號和重要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雖然它多少有些理想的成分,但是它畢竟開始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開始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巨大進步。縱觀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整齊劃一的教課書,課程的設置完全按照中高考的要求,教學模式及作業的布置搞"一刀切",沒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的個性。這些都與班額編制過大有很大關系。我在所觀察的班級中班均一般在50多人以上,甚至達到60多人,學生個體差異明顯,素質參次不齊,老師在組織教學時很難控制活動過程和了解活動效果,課堂上教師基本上是主導者,學生沒有自己的看法,也使有困難的學生得不到及時的指導,更難顧及到小部分學習被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學生。
結語:21世紀的教師,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信息時代 、網絡社會的到來,除應具有必備的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教育素質、身體素質和職業道德外 , 更為主要的是必須實現角色轉換 , 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教師觀念的轉變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前提,教師只有不斷學習,鉆研業務,提高業務素質,改變教法,提高教學能力,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李月.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觀念的個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 楊順國.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師觀念的轉變[J].2004,01:21+24.
[3] 劉英波.淺談新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教學的轉變[J].2016,14:27.